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2月9日)(下)

(2007-12-10 00:00:57)
标签:

人文/历史

师父开示

答疑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29日)(下)

成蹊

Q:法师您好!我想请教一个问题,就是在家众如何更好地宣传、弘扬佛法?谢谢!
    Q:刚才大和尚在您的这一段中谈到有关人才的问题,我希望能够更多地、进一步了解有关从佛教人才的培养,包括后面的储备方面的想法。听听您得想法,谢谢!
    Q:大和尚好!我的法号叫某某,毕业于普陀山佛学院,后来在北大进修学习。我想向大和尚提个问题,就是关于慈悲观,还有内观禅,请您谈谈对这些禅修的看法,以及我们汉传佛教最好的禅修方法应该是怎样子?谢谢!
    Q:大和尚好!我想问的问题就是想请您介绍一下龙泉寺,因为我知道您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大和尚,您恢复了很多结复安居以及一些戒律、制度这方面的工作。想请您多介绍一下。
    Q:大和尚慈悲!我是来自江西的法师。江西那边的佛教,它是基本上传统的比较多一些,因为它可能根据经济、地域有关系。我93年在广化寺读过书,所以对广化寺的印象特别深刻。我想请教大和尚,这个龙泉寺正在建,因为龙泉寺正在建,在建的过程中对以后佛教的发展,包括寺院的建筑结构,和这个寺院以后发展与整个佛教,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应该注意哪些方面?阿弥陀佛!
    Q:法师您好!您是佛教界的领袖人物,我想请教一个问题:现在社会大众能够接受佛法的人很少,因为他们不了解佛法的真实意义,所以这样也给一些心术不正的、披着佛法外衣的骗子一些可乘之机。我是来自东北的,黑龙江的,我的家乡那边,上当受骗的人就太多太多了,包括我自己,我自己的大姐就是信了邪教最后走向毁灭了。追求信仰原本是一种走向光明幸福的一种正信的追求。但是我想,有些人因为反对佛教或者不接受佛教,凡是出家师父讲法了,他就觉得,和尚都是说教,又不想去接受。可不可以通过另外的方式,喜闻乐见的方式让社会大众更能够直接感受或者接受佛教,让他们认识佛教。谢谢!
    师父:刚才我们这几位同学所谈到的问题,社会上面很多人不了解佛教,对佛教有误解,又有不少的人在传播一些相似的佛教,或者传播迷信,甚至传播邪教,但是都说成是佛教。为什么会有那些情况呢?就犹如在八十年代的初期,刚刚开始开放。那个时候,社会上面的商品非常的匮乏,衣服也好,手表也好,自行车也好等等,它都有很多的冒牌、假货。但是现在来讲就不太多了,虽然也有,但是没有那么多,除了那些有暴利的才会有可能,普通的日常用品已经就很少见了。这个也就是,用市场的原理来讲,有一个供需的问题。需求很多,但是能够听到的佛法很少很稀有,这样的话这些骗子才会有市场。同时,也可以说我们很多人对佛教、对宗教有需求,但是,缺乏佛教、宗教的基本常识。分不清楚:究竟什么是佛教、什么是迷信,什么是邪教?这样才容易被骗,才容易上当,甚至误入歧途。这个都是很要不得的,也是需要我们加以注意的、警惕的一个重要问题。
    至于我所住持的寺庙与管理人才的培养等,也仅仅是在探索而已,也都是由于种种的因缘促成的,我想,我们一个人也好,一个庙也好,它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一个人,一个寺庙,必须要放到整个佛教的整体当中来考虑,佛教要放到整个社会的背景中来考虑,才能够把我们的事情做好。它绝对不能孤立存在,也绝对不能脱离现实存在。也就是必须要紧紧同时代发展的脉搏相呼应。我想这一点特别的重要。
    那么这话怎么说呢,比如说,现在每个地方都有很多的庙,并且还不断地在造庙。但是不等于说庙造好了就万事大吉了。造了很多的庙,塑了很多的佛像,庙里边有很多的人,并不说明佛教就是兴盛了。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没有人去弘法,很多人不了解佛教究竟讲什么,佛教究竟对个人、对社会有什么好处,有什么用处,那么时间长了,不仅仅说寺庙不能发展,佛教不能发展,还会有反面的效果出现。也就是弄不好的话,还会走向反面去。这个就是关系到我一开始所谈到的,究竟什么样的佛教才是一个健康的佛教。用佛教的语言来讲——正法。那么作为住持正法的出家的法师来讲,我想,信仰的建设是非常关键的。
    可能有不少人认为说,我都皈依了,出家了,怎么会没有信仰呢。实际上,信仰是一个很深很深的题目,不是很简单的事情。我们常常讲,相信、信任、信念、信仰,是有一个层次的问题。
    相信。打比说我们对一个人的相信,对一件事情的相信,我看到前面有一只鸟,前面有一只狗,我就相信有一只鸟存在,有一只狗存在,因为我亲眼看到,我听到了一个声音,说话的声音,汽车鸣叫的声音。因为我听到,我看到,就相信。相信,更多的是对一个过程的认可,无论是自己看到的也好,听到的也好,跟自己的经验有关系的,就比较容易相信,也就是有条件的。
    信任。比如两个人,他每次给你讲的都是实话。他每次讲,对你都是有帮助的。那么久而久之,你对他就很信任了。反过来,久而久之你就不信任他了,不相信他了。
    相信、信任逐步逐步在自己脑海当中的累积,就变成了一个信念了。比如说我们生病了,那么我们赶紧要去找医生,赶紧进医院,要吃药。我们有什么事情,一定要去找自己最好的朋友,或者找自己的父母。我们不明白、不清楚的事情要赶紧去找老师。也就是,我们慢慢心中就限定了一些概念了:我要解决什么问题,要去找什么人;我要做什么事情,要去找什么人。这里边有一些最基本的道理。
    比如我们出家人说,我要成佛,我要开悟。那么怎么开悟、怎么成佛?你要去找哪一些人给自己帮助。这就是很关键的,这里边就存在信念的问题。比如说我们一个人修行,能不能成佛呢?我们怎么修才能够容易成佛呢?佛教讲什么?佛教跟其他的宗教或者跟世界上面不同的学科的差别在哪里?不共的价值在哪里?佛教的最基本的原理是什么?这些最基本的原理能不能作为形成自己生命当中的信念,这个就是很重要的问题。
    再一个方面就是信仰。比如说我们对三宝的信仰。信仰是有前提的。什么前提呢?比如说,没有皈依以前,自己已经做过思考。佛是一个大彻大悟的人,是一个圣人,释迦牟尼佛讲的所有的佛法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就是要来传播佛法,所以因为这样的原因,我们皈依了佛教,甚至出家。这些就是在我们做决定以前,自己已经做了选择了,做了判断了。这样,也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我们的信仰。
    但是,在现实生活当中,往往我们所做的很多很多的事情,忘记了信仰,脱离了信仰。忘记了信仰,脱离了信仰的范畴,也就是我们做了很多的事情的意义跟佛教是不相干的。相关的部分只是说有佛教的社会性,但是跟佛教的本义是不同了。也就是说,可能你的所作所为,仅仅是代表一个社会上面的一个组织,社会上面的一个人,社会上面所发生的一件事而已。这样子的组织,这样子的人,这样子的事情肯定不会有生命力的。因为它违背了佛教的最基本的信仰,那违背了佛教最基本的信仰做久了,它自然而然它就搞得四不像了,就不是佛教了,就不能发展了,这这是肯定的。
    我们的所作所为、寺庙、以及我们作为教职人员所要从事的工作,就是为了要服从信仰、服务信仰。通过我们的在信仰当中的一些非常崇高的、神圣的理念的传递跟传播去影响社会上面的民众,增进社会道德的提升,这些才是很关键的问题。如果我们这些问题没有想清楚,仅仅是在寺庙的一些管理的范畴、管理的一些范围上面探讨,那是不容易搞好的。因为没有灵魂了,没有核心了,没有佛教的信仰了。
    比如说佛教智慧、慈悲的思想,那我们在寺庙里面所做的一切,如何来体现佛教徒有智慧,如何来体现佛教徒有慈悲心呢?有智慧,应该会有很多的方法来处理事情。人有慈悲心,应该会有一个非常宽广的包容心来包容大家。因为包容大家才能够成就一切的事业。因为有智慧,所以所作所为才不会偏离佛法的轨道。所以我们搞寺庙管理也好,发展佛教事业也好,造福社会也好。我觉得应该要建立在对佛教信仰的立场上。
    Q:我是来自北京的,我叫释某某;我是修净土法门的。请您开示一下就是“一心不乱”,看看您的个人看法!
    Q:尊敬的大和尚,我来自重庆佛学院,我的法名叫某某,我想请问大和尚的问题是管理方面的问题,目前寺院的管理呈现怎样或哪样的一些问题。我想请问大和尚佛教的寺院管理上面我们做执事的如何体现六和敬,如何运用佛教的慈悲精神。另外一个小问题就是说关于寺院的明天的问题。现在目前存在有子孙庙与十方丛林的问题,我想听听大和尚,明天的佛教是靠子孙庙发展呢还是靠十方丛林发展?谢谢!
    Q:和尚慈悲。以前有人经常问我,佛教经典那么多那么杂,你们立的这个宗那个派,从古到今,佛教史上的相互斗嘴吵架屡见不鲜,近代以来呢,又有一些人,听说佛教经典这个是伪经,那个是不真实的,这个是没有考证的,一串好的理论,对佛教怎么怎么样……他如果要想信仰佛教的话很难,没有地方入手,像基督教,伊斯兰教,它就一本经,看了以后很直接了当,跟生活息息相扣,而这个佛教经典又那么难懂,特别是教理方面的名词,弄得脑子都疼了,因为我没有学过多少教理,跟他们也没办法解释,请和尚慈悲帮为一切众生解释一下,阿弥陀佛!
    Q:顶礼大和尚,我来自黑龙江,在我们哪儿有好多的信徒他接触这么一个问题,他说建寺院是浪费民脂民膏,说建寺院不如去做一些慈善事业,帮助一下贫困,所以说在这方面给我们造成很大的困惑,因为我也在建寺院,所以说我请大和尚开示一下。建寺院和扶贫助学上应该哪个更紧迫一些。
    师父:建寺庙是不是在浪费民脂民膏?当然也有浪费的,庙建完了,没有修行,没有弘法,那造有可能会浪费;但不等于所有的寺庙都是在浪费。现在这么多的寺庙,都成了文物保护单位,是不是?都是无价之宝,不能够说是浪费民脂民膏了。这个是一种比较偏激的说法,不能代表一切,只是一个人的说法,个别人的说法,少数人的说法,不等于大家的说法,你可以作个参考。
    有些人喜欢盖庙,有些人喜欢做慈善事业,盖庙的人,让他拿这个钱去做慈善事业,不一定喜欢去做。反过来说做慈善的基金拿去盖庙,人家也不一定愿意盖。各有用途,各有用心。有些人喜欢盖庙,有些人喜欢慈善,本身就不能够互用,众生的信愿、爱好兴趣,各个不同,我们应该注意这些问题。
    至于说一心不乱,各个宗派都谈到一心不乱,打比方说念佛,近代印光大师告诉我们说摄心念佛,然后达到一心不乱,而实际上面要做到一心不乱,无论是事一心不乱也好,理一心不乱也好,都不是很简单的事情,都需要有真正的功夫,才是有这种可能性的。比如我们念佛的时候,佛号从心里面念起来的,从耳朵里面听进去,再回到心里,再从心里面念,就一直循环,没有其他的念头跑出来,非常的专注。所以我们不需要说去关注这个结果是一个什么情况,一心不乱究竟是怎么样的境界,更关键的、更重要的,我们应该要重视这个过程。关键是我们怎样带动寺庙里面的出家人、居士来念佛,不然我们去探讨说一心不乱是一个什么境界,是没有多大的意义的,讲不明白,我们听也不容易听的懂。
    至于说我们寺庙里边管理的问题,究竟子孙庙好还是十方丛林,严格意义上来讲,无论是子孙庙也好十方丛林也好,最关键的是主事的人有没有平等心,有没有十方心,对不对?这也是最关键的问题。人本来都是十方的众生,每个人都是从社会上面来的,各个地方到庙里面来,只是说你认的师父是某某,他认的师父是某某,你出家这个寺庙,他出家那个寺庙。我的观察,现在出家人,大部分的出家人,恰恰要培养尊师重道的精神,恰恰要培养对自己出家道场的认同感,常住的认同感,也就是说,你是哪一个师父,那么你出家了,就依靠师父了,你是哪一个寺庙出家了,那么你对自己出家的寺庙都不爱护,庙里面的事情都不关心,那么你有什么心思去关心别的庙呢?所以究竟寺庙怎么搞,才能够让寺庙里所有的出家人用功、安心办道,还是需要靠佛法。
    其次就是你必须要靠法、靠戒律来摄僧。佛陀在世的时候,当时佛陀的弟子们,都跟着佛陀出家,佛陀灭度以后,佛陀的大弟子们所建立的僧团,你说是子孙庙呢,还是十方丛林呢?只是说佛教传入到中国以后,寺庙大了,人多了,财产也很多,其中的某一个大德在某一个领域——坐禅也好啊,念佛也好,教理研究也好——成就很高。各个地方的人都跑到这个庙里边来,听经闻法、参禅打坐,然后越来越多,就需要成立这样一个制度。
    现代社会,要讲究管理制度,如果没有制度的话,是很可怕的,也就是无论你是不是这个庙里面出家,或者说你是哪个庙里面出家,都要靠制度。如何来用佛教的戒律以及六和的精神,让它制度化。
    在过去传统的丛林里边,那些清规、那些规约都是比较简单的。但到现代,我们很多很多的庙,既没有按照百丈清规做,也没有现代的管理制度。所以庙管不好,更没有体现佛教的戒律羯摩的一种精神。因为这样的原因,寺庙里面的出家人不能和合,不能凝聚起来,更不容易把这个居士的工作带动好。所以我们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首先自己要对佛教的戒律以及佛教戒律在中国的演变,形成这些不同的清规,乃至现代社会的种种的管理制度进行研究。我们过去所有的清规也好,佛教的戒律也好,都是要保证出家人用功、办道、修行,明心见性,闻思修佛法。现在恰恰我们很多管理的制度,不利于修行。有些庙里边,有些出家人,早晨如果没有起来念经,就给他扣钱,这个是什么制度呢?这个根本是跟修道了不相干的事情。本身出家人就要把这些物质的东西放掉,用物质来处罚,修行好,多给你发一点奖金,你不念经给你扣钱,这个制度本身就跟佛教的精神相违背,是不是?佛教本身就是让你少欲,才是符合佛法,修行好就给你多一点物质奖励,这本身就不符戒律,是不是?我们要追求的是功德,成就三无漏学,不是在物质上面的奖赏、处罚来做文章。但是现在,采用的很多社会上面的一些制度,应用到佛门里边来,靠物质的手段,它是要不断鼓励人的这种贪心越来越膨胀,本身跟佛法的精神就背道而驰了。因为你们可能没有很深入去研究跟思考过这些问题,不是说你庙有钱,你才能管理好,恰恰相反,现在管理比较容易会出问题的,就是钱多的庙,钱少的庙问题也就相对少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