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居士心得 |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
成蹊
附件:《写给师父的心得》
当孝于佛,常念师恩。。。
那次师父的小侄女又在电话里与我嘀咕了好多,虽她是小孩,我是大人,可能是缘吧,我想小朋友想念大朋友了,就会想办法与对方说些话,内容是什么可能无关紧要。
弟子大概是否属于冷酷无情之人?因为我离开家庭去外地什么的,以前随单位人员去过国内外旅游(时间长地方远),自己也常找机会跑去老远的地方旅游或是参访寺庙。且到了外面知道自己那颗心基本不会挂念家人,并成习惯。所以这次去西园寺受戒时同样心无挂碍(不思家人,但电话回去有问我妹妹师父有否给自己在师父博客上留言可有批示?得到答复是:善哉)。但是自己却在寺里常常想念师父,想起广化寺,觉得西园的风格:古木幽深,梵宇重重,绿茵曲水,道场清静等,让自己第一次来时就有身临广化之感,早晚课依稀觉得是僧俗大众一起在广化,不同的是门口站着的是那里的大和尚,而不是我们威仪具足的师父屹立着,不是师父在与僧众共同绕佛念佛。弟子很想念在广化寺有师父参加的早晚课。觉得那是师父在带领我们僧俗大众在菩提路上日日增上。随师父一起念佛的感觉真美,感觉与师父的距离特近。。所以自己又发短信把感觉告诉了悟光法师,法师是师父的侍者,总感到法师异常亲切,总想发给法师的短信说不定就会能让师父知道,让师父间接的也了知他那个有些烦烦的弟子在倒腾些什么,是否在做师随喜,想师所思。。。
任何时候,只要善知识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心里就会变得亮起来。
任何时候,只要善知识出现在我们心中,我们力量就会变得大起来。
师父:那天自己在寺庙宿舍里遇见了一位济群法师的女弟子(在家的),晚上我们两个躺在自己的床上各自谈起自己的师父,一致的感叹是因为有了善知识,自己的人生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整个身心发生了变革,整个心灵得到了洗涤,甚至影响了我们的后世。那位弟子说如果济群法师出现,她能远远望见便会很开心。但自己说如果远远望见学诚师父而不能来到师父的面前自己却是会很伤心。想起那个故事:谁第一个见到佛陀,是莲花色比丘尼还是须菩提呢?须菩提听到佛陀回来的消息后,也曾想赶去拜见佛陀,但又想起佛陀说过“见缘起就是见法,见到法就是见到佛”的道理,于是就坐在一棵树下观缘起生灭相,证得缘起的寂灭法性,他就在这种法性的境界里见到了佛的真身实性,所以第一个见到了佛陀。 如果在境界中运用了佛法,就是真正的见到了师父。得到师父的加持。弟子依法行持却是师父最欢喜的事。
奇怪有人说过有些听不懂师父的国语,而弟子确是很爱听师父的国语,且是越来越能听个明白。当然应要听懂师父的法义,而非文字。就如师父开示中说道:我们能不能很准确理解,对方说话所要表达的意思——那不要说一个小时,就是说一句话、两句话,我们能不能把它理解得很准确,这都是很难讲的。就是:懂,其程度是什么。我们在学佛经。佛经、佛讲的,固然没有错——究竟了义、趣向佛果,但是我们学佛经的时候,依然还是以凡人的心来学佛经,来学佛法——那么我们以凡人的心来学佛法的时候,还不是在圣者道,还是在凡夫道。我们不容易做到心跟法完全相应,心跟法完全相应,那就是很高的一个境界,那实际上是不容易做到。弟子的凡夫心如何能彻底领悟师父的意趣呢?需要不断学修佛法,修正自心,转凡为圣。但那是一个漫漫长长的不断用功的过程。。。
弟子从害怕受八关斋戒到受戒信心强烈的内心变化,这无疑于来至于师父的教导。师父曾在几个月前网络上已给弟子明确答复受八关戒的殊胜意义,这次博客上又报道师父在福建给众弟子传授大戒。更加激发弟子想第二次去西园寺受八关斋戒的决心。有说:善法欲,对师父的信心会让弟子不断冒出智慧之火苗。
在寺庙随传戒法师念戒文的第一句话时,自己心中悲欣交集的感觉又汹涌澎湃,想痛哭的感觉再次来临。只能眼睛冒着眼泪,喉咙哽咽着声音,内心很坚决的答复:能持。。能持。。。
弟子始终觉得世尊在听着弟子我念的每一句话。弟子的誓言告白是与世尊讲的。那时自己的内心感念师父,感念三宝!
和尚的教授,“利益众生就是要真心实意地对待他们,一个一个地去利益他们。”
师父一直在关爱着弟子,知道弟子是属于那种虽是喜欢做事,但却是要看人,会有分别心,或是内心会或是自满或是自卑的综合物。所以在弟子内心发生问题时师父总会用最平常的语气,用最简练的文字,将法义生动地演绎到弟子的心中,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深刻的震动。自己的内心便会出现那句著名的广告词的境界:晶晶亮,透心凉!
弟子这次的八关斋戒圆满完成。早晨做完早课在寺庙吃完早餐即刻赶往火车站,赶回滚滚红尘中参加全国房地产经纪人复训(那证虽然考出很不易,但知道那只是一张招牌而已)。进入学院培训会场那一刻的内心感觉自己像是从山中来到了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