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1月26日)(上)

(2007-11-27 00:00:10)
标签:

人文/历史

传戒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126日)(上)

成蹊

上午7:00,门静法师开车送师父前往太姥山平兴寺,我跟随前往。
约10:25进山,只见山峰林立、车路盘桓、满目青黛、云雾悠然,真是美景胜地!
    约10:45,进入平兴寺,界诠法师已率众戒子列队迎候,师父下车穿袍搭衣,界诠法师迎上前来,钟鼓齐鸣,仪仗队托香盘、执幢幡,数百戒子搭衣持裾,夹道恭立,从门口一直延伸到住宿楼。师父与界诠法师临近迎候大队伍时,香盘和幢幡上前,师父殷重拈香,然后与界诠法师并肩而行,边走边谈,我在旁边照相,偶尔靠近听到几句,师父说:“受戒很重要,没受好戒,影响一生。”来到大佛堂(圆通殿),僧众唱《炉香赞》,师父拈香礼佛。然后离开佛堂,到寮房中,稍稍休息,就去用午斋。午斋后在广场中照集体相,又到戒坛前照三师七证相。中午休息,天空下起小雨,师父在寮房中看书。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1月26日)(上)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1月26日)(上)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1月26日)(上)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1月26日)(上)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1月26日)(上)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1月26日)(上)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1月26日)(上)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1月26日)(上)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1月26日)(上)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1月26日)(上)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1月26日)(上)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1月26日)(上)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1月26日)(上)

 

下午,戒子们要向“得戒和尚”请戒开导。这次授戒三师中,得戒和尚是师父,羯磨阿阇黎是界诠法师,教授阿阇黎是界源法师。14:10,师父被请到迎请三师处。14:30,戒子仪仗队以香花、引磬等将三师引请至佛堂(圆通殿)。
    三师在堂中正位坐好后,两位戒子上香,然后众戒子礼拜三师,长跪合掌,戒子头代众乞戒说:“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道难遇,戒法难逢。我某甲等,幸逢大和尚树光明幢,张净梵网,接引凡流,摄归僧宝。愿赐我某甲等具足大戒,如律行持,成道利生,用报恩德。”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1月26日)(上)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1月26日)(上)

 

师父依仪轨开示说:“夫采如意珠而入海,从浅至深;禀具足戒而登坛,繇小进大。戒宝非踰跨可求,佛制必相应方授。未有不历沙弥行业,而直趋大僧名位者也。今尔诸人,既已守持息慈学处,复能求受比丘律仪,则阶级无越,理合增修,况乎请恳殷勤,吾岂悋而不授?但此具足大戒尊重,所任靡轻,是正法久住之根源,僧伽蕃衍之命脉。非具足则僧伦无以崇立,非僧宝则佛法何以弘通?故于天、人、魔、梵、外道、婆罗门众中,比丘僧最为第一。
    然而欲圆具戒,必须受戒,众缘成就,方能如法得戒。若受戒诸缘有违,则虽受不得。《随机羯磨疏》云:‘受具足戒羯磨,须具足五缘方成。’此之五缘先前虽已教导,今则依彼再示其要,以令汝等预知晓了,必使临坛受戒时,心境相当,如实感发戒体。所谓五缘者:第一,能受之人有五种:一、是人道,二、诸根具足,三、身器清净,四、出家相具,五、得少分法;第二,所对之境有七项:一、结界成就,二、有能秉法僧,三、僧数满足,四、界内尽集,五、有白四羯磨,六、资缘具足,七、佛法时中;第三,发心乞戒,若无心乞受,则不得戒;第四,心境相应,心不当境,境不称心,或心境俱不相应,并非法故;第五,事成究竟。先从请师,终于问难,共有八事为缘,再加授前开导,后正加法,以成就授戒法事。上来五缘,今皆具足,汝等应当深自检校策发,以求如法得受具足胜戒。
    复次,纵然外缘俱成,而汝等乞戒之心复有三品,所谓上、中、下也。随其所发之心,则随感上中下品之戒。然以具足戒之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与前沙弥受持者,百倍、千倍不能比喻。苟不识知如是深义,虽云登坛授受,受已还同未受,似僧非是真僧,与众共住,名曰哑羊比丘,同僧法事,呼为摩和罗辈。若欲绍隆三宝,利益群生,斯之功德,何由可克?故我今于未登坛前,开导明了,令汝等正受戒时,领解不昧。
所言上品心、受上品戒者,即汝等来朝,正登坛上,能发坚固信力,普于法界一切有情,及与无情境上,起广大慈护之心,除不善损害之念,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行事钞》云:‘为成三聚戒故,趣三解脱门,正求泥洹果,又以此法引导众生,令至涅槃,令法久住。’于中不怖不退,志愿坚深,能令一切众生得究竟度故,此则谓之发上品心,受上品戒。诚所谓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能住正法,建立僧伦。又《毗跋律》云:‘若发心我今求道,当救一切众生,众生皆惜寿命,以此事受,是为下品软心。但以不害彼命,未更以法开导,故只是下品心。复次《行事钞》云:‘我今正心向道,解众生疑,我为一切作津梁,亦能自利,复利他人,受持正戒。’此虽更以佛法开导,然未能令得究竟度故,尚为中品之心。此二种心,狭劣非胜故,所获之戒但是中下品尔。如此受戒,仅可自利,或有利他,亦未能究竟。既乏泥洹之利,则佛种奚绍?是以今欲汝等发上品心,受上品戒,而不欲汝等起卑劣心,受中下品戒也。
    所言‘戒法’者,即圣人观众生有漏因缘事,为调伏彼等七支、禁防三毒而立之制教也。此法体通出离之道,有轨凡成圣之功。十方诸佛、三乘圣贤,并同修此,故名圣法,亦即律藏所诠一切教法,正是汝等登坛所欲受者。
    所言‘戒体’者,即是尔等临坛正秉羯磨时,于十师座前,发上品心之思业力用。缘法界一切尘沙情与无情,及空有二谛等法,以己要期,善净心器,必不为恶,勇发三誓,翻昔三障。假前胜境,发动胜心,冥会前发,以此要期之心,与彼妙法相应,于彼法上,由心业力,有缘起之义,于本识藏,结成善菩提种子,领纳在心,名为戒体。又因识种熏心,故力有常,能牵后习,起功用故。于诸过境,能忆、能持、能防。随心动用,还熏本识,如是展转,能净妄源。此戒体之大用也。亦登坛作观,所当发得者。汝等于此,自当用心体会,不可轻忽。
    所言‘戒行’者,即依本所受之戒体,秉之在心,广修方便,检肃三业,克志专崇,高慕前圣,持心后起,义顺于前,名为戒行。于日用处,或读诵,或安禅,或熏礼忏法,或修持净业,乃至著衣、受食等,皆不违越毗尼。所以一切行,尽名戒行。非谓一切行外而别有戒行。故知出世行业,悉以净戒而为本也。
    所言‘戒相’者,此中有二,一者,以法为相,即佛所制五篇七聚、百八羯磨,于一一戒相中,所明境缘轻重、持犯开遮,于一一羯磨内,所摄成坏两缘等,种种差别之相,即法相也。二者,以行为相,所谓威仪行成,随所施造,动则称法,美德光显,故名戒相。又戒因事而制,事依戒而成。若一切善业等事,如法当行而不行,此名之止犯。若当行而行,即此名之作持。若一切恶业等事非法,不当行而行,此名之作犯。若不当行而不行,此名之止持。若罔知止犯作持、止持作犯,则开遮全晦,成坏茫然。是故律制比丘,五夏以前专精戒学,五夏以后,方可听教参禅。盖为令其识相护体,冀生定慧,出世道业方有所据。汝等若能如是信解、如是受持,庶合圣德,真是出家持法之子。故《首楞严经》云:‘将此深心奉尘剎,是则名为报佛恩。’汝等能依教奉行否?”
    众戒子答:“能依教奉行!”
    师父又说:“既能依教奉行者,今当更请羯磨阿阇黎,先审汝等沙弥十支禁戒。若守持无染,可谓真净道器。少有违犯,仍是杂秽身心,必须苦切痛诃,依律忏悔。更有十三重难、十六轻遮,于临坛时,方差教授师,先于屏处别问,至秉羯磨时,对众复再严诘。我今令众引礼大德,为汝等白知二师,启请受具开导等情。俟作法审忏中,若果无犯重,不毁根本戒者,方可集会同界大僧,于彼众中,恭请十师登坛,为尔诸人授大比丘戒。众引礼大德,如我所语,即当奉行。”
    众引礼法师答:“如和尚所命!”
    请戒开导结束后,师父回寮房。
    晚上,戒子审戒忏悔。师父用上网看博客和处理事务。师父对我说:“你看界诠法师很潇洒啊?学戒学通的人反而轻松自在。”我说:“我体会他内心清静,‘思无邪’,所以潇洒。”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1月26日)(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