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龙泉寺)观世音出家日法华法会报道(二)

(2007-10-29 00:00:17)
分类: 寺院报道
 

(龙泉寺)观世音出家日法华法会报道(二)

昨夜一场秋雨,今晨空气中流淌着的都是清新,一如佛法给纷乱、喧嚣的现代人所带来的滋润。

 

        (龙泉寺)观世音出家日法华法会报道(二)

   (龙泉寺)观世音出家日法华法会报道(二)

 

天还没全亮,龙泉寺德尘居法堂已经灯火通明,和365天中的每一天一样,寺院举行早课;但又和平常日子不一样,早课开始时间由平时的4:30延至5:15,常住们考虑到信众在逐渐适应寺院生活,法会期间特意调整的时间。

梵呗声响起,在清晨的寂静中,仿佛可以把人从尘世的无明中唤醒。

早课后,6:00准时开始的前行缘念更是醒世警语。

 

   (龙泉寺)观世音出家日法华法会报道(二) 

 

应该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一天过得更加充实呢?法师开示说:“有一位善知识,每天早上都忆念一样东西,让自己的生命每天都充满力量,这样东西是什么呢?暇满人身。”

暇满人身即是指能够修行佛法的人身,在佛法中有专门的定义和解释。我们可能没有想过自己能修行佛法是多么幸运,但祖师的理解是什么呢?《菩提道次第修行摄颂》中说:“此暇满身胜于如意宝,能获如是身亦仅有此次,难得易失如空中闪电,思维此诸道理即了知,世事犹如簸扬谷糠秕,故应昼夜摄取心要义。”得到一个可以修行佛法的人身,胜于最珍贵的如意宝。但我们用这么珍贵的人身做什么呢?

现代社会社会,科技高速发展,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物质享受,声、光、电……似乎人类过得越来越好,但静下心来仔细想想,我们为所有这一切付出的代价是什么呢?耗尽了本应属于子孙后代的能源,环境危机,新鲜的空气、干净的水,这些人基本生存所需要的,居然变成了很稀贵的东西,人类的健康在化肥、农药、日益恶化的环境面前,越来越没有保障。更可怕是,随着网络、通讯的发展,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疏离,甚至一个单位一墙之隔的同事也要通过电子邮件来沟通,人们更习惯于和机器对话,而忽视人与人面对面的沟通,人们之间的和乐慢慢消失。

如果仅仅用暇满人身来追求物质享受,那人和动物又有什么两样?法师举例说,寺院收留了一只小狗,看到那只小狗就会想到,如果得到了人身不好好修行,只为追求物欲而造业,下一生还能不能得到人身?如意宝也只能给我们带来世间的利益,不能阻止我们堕落,但修学佛法可以。

法师最后说:“如果把六道众生的数量比作一个金字塔,人道本来就是塔尖,更何况人道中能得闻到佛法、遇到善知识,自己还能有条件来修学佛法,这是多么难得,多么幸运。不努力的话,我们下一生能到哪里?无限生命中唯一能去经营、去提升的机会就是暇满人身,如果浪费它,太不值了。”法师举例说,有一位祖师的腿上被扎了一根刺,但是一想到暇满人身的难得,他连去拔刺的时间也没有。

法师说,人有三个特质:思维、勇健、梵行,数数思维串习佛法并去实践落实,是对暇满人身的最好的利用。

 

上午诵《妙法莲华经》第三卷。龙泉寺讽诵大乘经典的法会,和其他寺院的法会有不同之处,每次诵经前,都会有法师做经前提示,有时针对经文本身、有时针对当下实际、有时针对修行中遇到的问题,结合经文内涵,分析提升。

今天,法师先是教信众如何更好地诵经。他介绍,诵经时,诵经声要跟着木鱼的节奏去配合,不是每一声、每个字都要念出来,如果在两个字中间换气的话会非常急促、难受,非常急促时换气,下一个字就慢了,整个节奏就乱了。正确的方法是,换气时口里不诵,跟着大众心里诵,看着文字,等换完气了,看念到哪里再接上去。那么具体怎么换气呢?首先身体正直,吸气时是腹式呼吸,心较易宁静,比如我们睡觉时就是腹式呼吸的方式,身体上是腹部起伏,心比较宁静。吸气时吸进来吸满,诵经时气自然呼出来。

法师说,《妙法莲华经》在汉地有很深远的影响,这和天台宗的智者大师有很大关系,智者大师判教对教理的弘扬影响深广。判教很重要,起到收摄、归纳佛法的作用,等于是整理出一个修行的次第。《华严经》和《法华经》是最殊胜的经典,但这两者有不同,前者是兼圆,后者是纯圆。所谓兼圆,就是专门针对大乘根器的人而说的法。《华严经》是直谈一佛乘的大法,佛陀在世时,针对根器非常非常高的人讲《华严经》,听华严经的境界有无比玄妙、无比震撼的感觉,但二乘的声闻都如聋如哑,听不懂。而《法华经》的特点是纯圆,他的内涵是真正的大乘法,但对中根人、钝根人同样收摄在内,所以是汇三归一,将佛的本怀圆满托出,

但要了解《法华经》很不容易,《法华经》是佛涅槃前讲的,和《涅槃经》内涵相通,将所有佛法给予收摄、归纳,有密义,比较简略。法师强调,要真正理解《法华经》的内涵,应该通过祖师的论来教授,祖师大德造论,把佛的经典再通过收摄归纳,解释诸佛的本怀。真正抉择出密义,才能了解。宗喀巴大师所造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全面总摄一切佛语扼要,若能修习,对《法华经》就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法师最后说:“真正了解佛陀的意趣和内涵,不光是读文字,唯一重要的是‘取心要’,‘唯应昼夜摄取心要意’,这是我们唯一要做的有意义的事。”

 

   (龙泉寺)观世音出家日法华法会报道(二)

 

诵经结束后,是吉祥普佛。佛教里的普佛和其他宗教的祈求有什么差别?其他的宗教是向一个“主”,这个“主”是外在的,而不是内心的。而普佛是向自己求,向自性求,普佛的真实含义是,普遍是佛无有差别。

 

   (龙泉寺)观世音出家日法华法会报道(二)

   (龙泉寺)观世音出家日法华法会报道(二)

 

义工采访:怎么作好义工?

 

为什么大家愿意到龙泉寺来做义工?很多人说,因为很欢喜,无论做什么,即使扫地打扫厕所都会很高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大家共同的感受是这里很温馨,任何人之间在世间的厚厚的外壳被打开了,伪装去掉了,真实的自我被显现,体会到人和人之间心灵的交流,体会到付出而非索取的快乐,这种交流是被以挣钱为成功标准的世俗社会而长久以来所忽略了。

 然而随着参加法会次数的增加,这种感动被不断的重复而变成一种习惯之后,最初的欢喜退却,种种的境界显现了出来,“他的能力不如我,却做我的组长,”“为什么法师给部组长的开示我不能参加?”等等烦恼就会升起来了。

 其实虽然我们知道三宝地是大福田,可以净除罪障、积累资粮,但是罪障是怎么净除的资粮是如何累积的我们却不清楚,为此师父为居士制定了“服从领导、随众、不说是非”这10个字有非常深广的内涵,在我们还不能够了解之前,我们能做的最殊胜的就是“依师”,因为使得我们真正在生死轮回中的是烦恼,烦恼的真正原因是因为无明-错误的见解,造得是染污之业,如果一切以“我”的知见去做事情,那么可能造清静的善业吗?所以,现在只有依靠善知识,按照善知识的告诉我们的去做,才是依的法,所造的才是和佛法相应的业。同时依师本身就是最好的净除罪障,集聚资粮。

 

   (龙泉寺)观世音出家日法华法会报道(二)

   (龙泉寺)观世音出家日法华法会报道(二) 

 

有洁癖的厕所“清洁工”

 您为什么会打扫厕所?“因为我平时总是追求完美,内心极为敏感,思绪纷杂还有洁癖,自己的身体很差,所以通过打扫厕所可以对治烦恼,净除罪障,积聚资粮。”

 那您是怎么对治的?“看到厕所,感觉‘怎么这么脏呀?’转念一想自己的心理并不干净多少,所以现在心理的状态是感觉很脏,这时候赶紧思维做这件事情的功德,还有厕所里有这么多的虫子,就住在这个地方,对比我们住在这么干净的地方,它们好可怜,然后就赶紧修了。“对了,所一定要提醒大家,留意脚底下的虫子。”师兄特地强调。““这样打扫之后会感觉好欢喜”

 有洁癖的您,吃饭的时候,会不会受影响?“开始的时候,会担心脏水会不会通过胶皮手套流到饭里,后来一想吃进去的和拉出来的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尽管手上还有橡皮手套的味道,但是,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了。”

基金会和文化节

 

今天是仁爱基金会收集整理衣物的日子,晴朗的秋日阳光洒满大停车场,义工们忙碌而有序地将大量秋冬应急的衣服整理分类,并装到崭新的白色编织袋里。每个编织袋外面都清楚地写着接受捐赠者的地址和姓名。这次衣物捐赠的对象是张家口北部海流图地区的村民,大约一千多户。由各个“爱心栈点”收集的衣服约有三千多件,另外北京市民政局提供了约六千件冬衣,这将近一万件衣物被义工们按照男女服、上下装、大小号整理得井井有条,并依照当地每家每户家庭成员的性别和人数,分装入袋,保证每个村民无论男女老少都会领取到至少一套秋冬装,另外还有数件夏装。义工们的工作如此细致认真,实在令人感叹!当远方的人们触摸到这厚实的冬衣,将它们穿在身上,心中一定会感受到人情的温暖,心灵的关怀。大家身虽异地,但生命却是一体的。通过这朴素的旧衣,简单的运送和传输的形式,流动的却是每个人心中都蕴藏的爱的热流,传递和散发的是深广博大的仁慈悲悯的精神。世界就在我们给予和接纳的双手间变得善良、柔和、圆满!

在停车场的一角,在忙碌人群的身后,有一个显得非常安静的地方,那是基金会文化部的书画结缘处。两位书法家——钟老师和史老师,性格安详爽朗,在深秋的寒风中聚精会神、运笔而书。那种静定的气度、雍容的姿态,令人心神为之辽远!这场面和衣物整理现场形成了一静一动的对照,而这不就是我们生命的景象吗?静者不以动者而动,动者也不以静者而静,相安无事,和谐空旷。法会的每个场景都在给我们启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