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0月24日)
成蹊
睡梦中因为一件小事,被师父厉声呵斥,浑身发抖,四更板打响起床时,梦中的景象依然历历在目,心脏还在怦怦地跳,心想怎么会做这样一个梦?是净罪相还是另有预兆?静坐一会,想起今天还要随师父外出参加一个会议。
准备好了外出的行装,这次多带了一台摄像机。昨天,我和几位法师汇总了一下各自手头上关于师父的资料,大约分四类:文字、图片、录音、录像。前三种比较丰富,只有录像资料非常少,我们讨论决定今后要注意收集一些录像资料,今后会有许多用处。
坐上车,师父谈起了最频繁的话题:僧众弟子们的身心状况。最近谁怎么样?他有什么特点?有什么长处?有什么短处?如数家珍般的谈了起来。我听着师父的话,心里想着怎样把这些话写成一篇文章,脑子里一个又一个的组合像幻灯片一样不断闪过。正是上班高峰的时段,我的眼睛虽然看到了车外的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但意识似乎不曾对看到的境界生起作意和分别。自己的心,就像今天这蒙蒙的雾气一样,只管弥漫整个虚空,而虚空还是虚空,雾气还是雾气,各行其事,了不相干。很奇怪,自己是陷入了愚痴相中了呢?还是功夫增长了呢?
8:30,我们提前半小时到达设在京都信苑饭店中的会场。若大一个大厅,不知该看什么,只是盯着师父的眼睛,昔日比较灵活的我,反而变得就像一台老电脑一样,启动的极慢。我左手一相机,右手一摄像机,身上背着三个包,眼要观六路,耳要听八方。随时都有新情况,领导来了,大德到了,大家都挤着拍下握手客气的镜头,我也抓拍了几张持续不到五秒的镜头。拍摄时,才发现不论相机还是摄像机,都是为右手使用者而设计的,用左手拍照,刚好拍不了。尽管如此纷乱的境界,自己那颗心依然像那摇篮中甜睡的婴孩一样,你忙你的,我睡我的。
今天的会议主题是“中日临济宗学术研讨会——关山慧玄无相大师的禅风”,会议由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杨曾文所长主持,国家宗教局叶小文局长、一诚会长、则竹秀南长老、师父等领导、教界、学界代表先后发言。




中午,回到佛协,师父即刻在电脑上修改了上午发言稿中的两个字,对我说:“明天发到博客上去吧”还有师父为则竹秀南长老《东瀛禅语》写了一篇富有禅意的序文,会一并发出来。
师父指着房间的地板说:“你看,是不是比较干净?”我环顾地板四周,确实非常干净,我问师父:“是不是xx法师打扫的?”师父笑了一下说:“他打扫不了这么干净。”
过了一会,师父说:“你把我写的那篇序文的电子版与书校对一下,以书为准,不要出错。”这活简单,我说:“没问题,《东瀛禅语》在哪里呢?”师父说:“在包里吧。”我把包打开,拿出了所有的书和资料,摆在师父面前,说:“这是您给我的所有资料,没有那本书。”师父想了想说:“那个手提袋呢?”啊呀,还有一个土黄色的手提袋哪去了?一定是落在了小刘的车上了,赶紧给小刘打电话,结果不在他的车上,一定是落在饭店了。那个手提袋里都是结缘品,刚好小刘也有一份,他慷慨地送给了我,真是解我急需。拿到了手提袋,心意泰然地回到师父的房间,师父满脸阴云,看样子,一定免不了被痛骂一顿了,忽然记起数年前,也给师父丢过一次东西,真难过,自己怎么没有长进呢?师父用责备的语气说:“连几个包都看不好。”我预感到一场暴风雨即将到临,于是,开始如理作意,一切万法都是无常的,不管多难过的境界都会成为过去的,业决定一切,以前自己当典座时,在别人做错了事情时,很少宽容和谅解别人,现在业果回馈到自己身上来了,只能观业忍受了。略作思维后,心情轻松了许多,连声说:“惭愧,惭愧。”
也许是师父看我坦诚认错吧,重复着我的话:“惭愧。”我低着头,但感觉到师父轻轻地微笑了一下,就是一下,所有问题都解决了。师父不再追究我的责任,我也免了一场“五雷轰顶的灾难”。
与师父一起吃午饭,有点行军打仗的味道,我说:“叫xx法师一起来吃吧?”师父摇摇头,我又请求,还是叫他一声吧,师父说:“他吃饭太慢了。”是的,据我所知,他曾经有过一口馒头,要嚼三百下,一顿饭大约吃45分钟的纪录,师父吃饭如风卷残云,那位法师如襁褓婴儿。师父当然不想让那位法师跟自己“受罪”了,于是,就不让他过来,由此,我想到《大般若经》中有一段描述菩萨修行过程中的魔事:“复次善现。能说法者于六波罗蜜多有方便善巧。能听法者于六波罗蜜多无方便善巧。两不和合不获说听书写受持读诵修习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当知是为菩萨魔事。复次善现。能听法者于六波罗蜜多有方便善巧。能说法者于六波罗蜜多无方便善巧。两不和合不获说听书写受持读诵修习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当知是为菩萨魔事。复次善现。能听法者已离贪欲瞋恚惛沈睡眠掉举恶作疑盖。能说法者未离贪欲瞋恚惛沈睡眠掉举恶作疑盖。两不和合不获说听书写受持读诵修习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当知是为菩萨魔事。”
虽然,外相上的相应是次要的,内心的相应才是根本。但是,我们不了知善知识心里想什么?善知识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无形中就失去了许多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的机会。吃完午饭,和那位法师聊起来,是谁帮师父打扫的卫生时,他说:“有时我去打扫,有时师父自己打扫。”我忽然感觉到师父以德化人、不宣己功的行谊。感动!写完此文时,我忽然记起,今天丢东西的一幕,就是昨晚的梦里的场景,今天心绪的怪状,就是在梦里被师父“威猛加持”后心的延续,啊,到底是白天是梦呢?还是晚上是梦呢?真有些个搞不清楚了,怪不得师父一早就说:“我们做的事情,就是在演戏。”的确,空花水月道场嘛!
上午,龙泉寺里的同学们开始读诵《瑜伽师地论》,触摸着厚厚的经典,大家的脸上都很欢喜,它不仅仅是一种新鲜感,而且更有一种对大乘经典的景仰和渴求。虽然玄奘大师翻译之时已经非常文雅了,但是这本论诵起来仍然不像诵《法华经》那样流畅,有难度,而且因为它本身是解释和抉择法相的,所以文句不像经文那样好诵,文义也不是那么易懂,感觉上比较《大智度论》更难懂一些。
《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所讲,无著菩萨传下来,玄奘大师翻译的大乘唯识宗经典。义净法师参访印度归来写的《南海寄归内法传》〈序〉中说:“所云大乘,无过二种:一则中观,二乃瑜伽。中观则俗有真空,体虚如幻;瑜伽则外无内有,事皆唯识。”就是说,大乘分两种:中观和唯识。
瑜伽师地论者。名义云何。谓一切乘境、行、果等所有诸法,皆名瑜伽,一切并有方便善巧相应义故。”(《瑜伽师地论释》(一卷),最胜子等诸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三乘行者。由闻思等。次第习行如是瑜伽。随分满足。展转调化诸有情故。名瑜伽师。或诸如来。证瑜伽满。随其所应。持此瑜伽。调化一切圣弟子等。令其次第修正行故。名瑜伽师。”“‘地’谓境界。所依所行。或所摄义。是瑜伽师。所行境界故名为地。如龙马地。唯此中行。不出外故。或瑜伽师。依此处所。增长白法。故名为地。如稼穑地。或瑜伽师地所摄智。依此现行。依此增长。故名为地。如珍宝地。或瑜伽师。行在此中。受用白法。故名为地。如牛王地。或诸如来名瑜伽师。平等智等行在一切无戏论界无住涅槃瑜伽中故。是彼所摄。故名为地。或十七地。摄属一切瑜伽师故。如国王地。是故说名瑜伽师地。”“问答决择诸法性相。故名为论。欲令证得瑜伽师地。而说此论。故以为名。如对法论。”简单说,“瑜伽师地”是指三乘行者所依、所行的佛法上的境界,该论就对整个过程中的各个层次的境界进行严密的抉择,给出清晰明确的说明。因此,出离行的修行者自可依此来验证个人修行的境界正误。
那么为什么无著菩萨要为世人请出这样一部大法呢?《瑜伽师地论释》讲,“今说此论所因云何。谓诸有情无始时来。于一切法处中实相。无知疑惑颠倒僻执。起诸烦恼。发有漏业。轮回五趣。受三大苦。如来出世。随其所宜。方便为说种种妙法处中实相。令诸有情知一切法。如是如是空故非有。如是如是有故非空。了达诸法非空非有。远离疑惑颠倒僻执。随其种姓。起处中行。渐次修满。随其所应。永灭诸障。得三菩提。证寂灭乐。佛涅槃后。魔事纷起。部执竞兴。多著有见。龙猛菩萨证极喜地。采集大乘无相空教。造中论等。究畅真要。除彼有见。圣提婆等诸大论师。造百论等。弘阐大义。由是众生。复著空见。无著菩萨位登初地。证法光定。得大神通。事大慈尊。请说此论。理无不穷。事无不尽。文无不释。义无不诠。疑无不遣。执无不破。行无不修。果无不证。正为菩萨。令于诸乘境行果等。皆得善巧。勤修大行。证大菩提。广为有情。常无倒说。兼为余乘。令依自法。修自分行。得自果证。如是略说此论所因。”就是说,因为众生无始以来由我执而起烦恼,造种种业,流浪生死,轮回受苦,所以世尊出世为我们宣说中道之法,远离邪见,目的是引导众生获得三乘菩提(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获得解脱。可是,世尊涅槃后,部派分兴,多数人执着“有见”,所以龙树菩萨出世,大讲中观空性见解,目的是解除人们的“有见”邪执;后来的人们又执着“空见”,无著菩萨慈悲,特地请弥勒菩萨讲述此论,揭示出修道的次第境界,对治人们的修行偏差。由此可见,后世人们根机日下,菩萨们慈悲利生,方便应机设教的精神。
回想玄奘大师去印度留学之前,也是学遍各宗各派,但是看到修行人有很多矛盾无法解决,故而不远千里万里舍命求法,回国后专门翻译经典,弘扬唯识宗,其中密意大概也是为了解决学人执空以及法相不清的毛病吧。
当今时代,很多学佛人闻思修割裂,见行不能合一,谈玄说妙,却无法在生活中下脚落实佛法,无法用佛法真正解决自己的烦恼,其实原因也是苦于不清楚修道的次第的原因,《瑜伽师地论》对此当有很好的启发。
至于无著菩萨,据说证入三地。根据真谛法师翻译的《婆薮盘豆法师传》(《大正藏》五○"一八八页中)所说,“无著三兄弟,是生於北印度富娄沙富罗国(今之白夏瓦)的婆罗门家,长兄无着、二弟世亲、三弟比邻持跋婆,都在有部(小乘)出家。无著后来得到大阿罗汉宾头罗的教化,证得小乘之空观,但他仍不满足,便入禅定用神通力升到兜率天,亲见弥勒菩萨受教大乘空观及大乘经义,后来为了使人们信任,特地把弥勒菩萨请来人间说法。”传下了著名的弥勒五论:《瑜伽师地论》、《大乘庄严经论颂》、《辩中边论颂》、《现观庄严论颂》、《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颂》。无著菩萨自己还留下了著名的几部论著:《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大乘阿达磨集论》、《金刚般若经论》、《顺中论》、《大乘庄严经论》。
晚上,甲班学习《南山律在家备览》,虽然说是《在家备览》,但却是学律入门的基础。学习四分律南山宗的著作,还是很难的,首先连文辞都不熟悉,现在我们这一代已经熟悉了白话文,对唐代文法已经很陌生,名词概念不清楚,课上大家研讨道宣律祖讲述的戒体部分,对于不同宗派的讲法在理解上还是有些困难,就愈发感觉到学习唯识的必要性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