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无常空性心本无生 |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0月18日)
成蹊
昨天半夜起了风,门窗吹得咣当响,室内温度降到了16度,师父两点钟就起来了,好像受了点寒,有点打喷嚏。早斋过后我本以为师父应该走了,出门看到丈室门口有几双鞋子,看来有几位同学在请益,我也就跑去分享,好像在讲几种宗教问题,可以请大家同沾法益。
师父讲:“凡夫的因果是染污的,苦乐交杂;圣人的因果是清净的,无漏的快乐。佛教与其它宗教有本质的差异,他们不讲无常、因果,我们讲无常、因果,认为一切都是虚妄的东西,凡夫的世界都是虚幻的东西,最究竟处名为‘如来’,最后要证到‘真如’,‘如来’也好,‘真如’也好,‘十法界’也好,指诸法本来面目,‘真如’是对我们的‘虚妄’,证了‘真如’就成为‘如来’,乘大悲而度众生。佛教跟别的宗教不同,没有主宰者和创造者。”
师父继续讲道:“人就是这样的特征,你长期地熏习什么东西很重要,为什么要听闻熏习呢,佛正法有二,谓教证为体。有持说行者,此便住世间。为什么要有持说行者呢?持,就是要有人去修持啊;说,就是还要有人去弘扬,这样佛法才能住世。教法,要有人去讲,去修,去广弘,佛法才能住世。你看,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五位,你看这个资粮道、加行道都要一大阿僧祗劫才能修成,见道后才谈得上修道。”
同学甲说:“我们居然还自称修道人。”
大家一听,这样说我们都没有修道了,那我们忙得有什么意义呢?
师父说:“是在集资粮啊,这个是广义上讲的修行,大家能接受。而实际上没有那么简单,资粮道、加行道,都要一大阿僧祗劫。资粮道是集资粮,加行道加功用行,才能见道,见道以后才有办法修道,那时有祖师跟你认可了,你内心的信心会很笃定,再一点一点去磨砺习气,都还要两大劫,、现在我们随便修一修,就说不灵验。我们现在忙来忙去,弄的都是虚妄分别。实际上世间上面的一切都是虚妄的,无常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打比讲,你再怎么保护身体,它都是无常的,造房子也是一样。佛教讲无常,无常代表一切,修行也是无常,造作的,以无常心修无常法最后变成‘常’,达到‘真常’。所以禅宗讲‘悟后起修’,它跟‘见道’是一样的,禅宗想尽一切办法让你开悟,见道以后才开始修行,它前面都是启发悟性,所以,要练习得内心要很明利,你才不会被烦恼转,对事理有能力进行抉择,才好修行。唯识也好,中观也好,各家在究竟了义上都一样,否则就不是佛法了。在了义上、次第上一样,但是解释的点不同。文殊、弥勒、龙树、无著,他们都是大菩萨,代表两大车轨。车轨,是大乘走过去留下的痕迹、路程。中观讲‘空’,最后证得实相,见到了空性,空性就不执着,因为它认识一切法的本质是无常,所以不能执着,不执着就会解脱;唯识认为,虽然不执着,这一切都在心中显现,虽然显现但不能执着。只要你执着,就有自性执,就不能得解脱,因为你的烦恼越多越杂染,但是无常,也不应执着,这样才能得解脱。因为你心中杂染,弄得不清净,所以显示出来的东西都是谬误,要么按唯识上面讲,显示出的东西都是虚忘的。不清净,无法解脱,它才要引导你转染成净、转识成智,通达空性,破执着,不分别,内心非常清明,达到不执着,所以它引导的点不同,方法不同,路子不同,但最后都一样地达到解脱。如果你证到空性还什么都不知道,那还了得。大菩萨是大慈大悲悯众生,有执着就没办法度众生,有爱憎分别,这个度,那个不度,怎么能行!佛法,不可思议的佛法!”
同学乙:“刚才听到无常比较有感觉,无常可以通到空性。”
师父:“无常本来就是空性。”
同学乙:“难怪过去您讲‘无常是初重要,中重要,后重要。’实际上的含义就是通过无常达到空性。”
师父:“因为无常,所以是空,你要知道一切东西都是无常的,只是你没有看到。在凡夫的经验世界里,一切都是无常的,无常的特点就是可以变化的,但是要通过我们的行为,让它越变越好,这个变化的过程就是转化过程,要转染成净,转识成智,转烦恼为菩提。如果你不是在转的时候,就是在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虽然随顺自己的习气,但是无常,无常还有业果。万法归一心,心跟性不同,识跟识性不同。心性就是本性,心性就如镜子一样,能够照万物,‘照’是功用;镜‘体’是什么?你讲不清楚,是水银?是镜片?都不对,本性是讲不清的。它镜片上涂上水银,才能照。”
同学乙:“缘起和合以后才能照。”
师父:“是和合,但看你是什么和合,你这个水银涂上去镜子才能照得亮,对吧?我们这个人也一样,识性本空,比如耳识,耳根对境,只要你作意的时候,你心去缘的时候,就显示了,六识就起作用了,就像镜子涂上了水银。”
同学乙:“‘心本无生因境有’,这句话挺有智慧的。”
师父:“‘心本无生因境有’,只要你起心动念,心里有了境界出现,就有了显现,它心性本空,由于你去分别就有了。如果你认为镜子里的东西是真的,那就完全是错的,把这本来虚妄的误认为真实的,这就是凡夫的世界。”
这时,到出发的时刻了,我们兴致正高,师父背起香袋,边走边说:“你看,同样一棵树,人看到是一棵树,可蚂蚁看到的就不是树了。它在它的世界里跟我们认知的不一样。这个就跟你的心有关;心,跟你的业有关,跟你的烦恼有关。你心情好的时候,看到蓝天白云,一切美好,心情不好的时候,什么都不好,这都是人的一种心情。”
同学乙:“这就是境界的问题啊?”
师父:“是心的问题。”
几位同学听得欢喜,一位同学说听得“过瘾”,虽然听了欢喜,但是并不能一下子明白得了,虽然不明白,但是听听种因是比较好的。这个内容非常重要,它是鉴别佛教和别的学说的根本标志,也是检验世界观正确与否的钥匙,还可以拿来反观自性了解自心好好用功。现在的生活中,基本上看到的都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因为自己往往是带着心情去看的,所以看到的只是情绪在境界上的反射,而不是山水本身的情况。想想平常与人互动之中,即使在现象层面,该有多少时候能看到真实的自我和他人?
送走师父,在德尘居见到一个义工正在插花,这一段观察到她插的花越来越精致了,肯定比以前用心了,无形之中很多人都是在悄悄进步啊,这正像师父刚讲的,一切都是无常。之所以无常,我理解因为一切都是因缘之法,缘起肯定是不断变化的,人事物不是变好,就是变坏。她过去见了法师一直都不敢问话,今日上午问了好多问题。谈到看别人过失和被别人看过失的问题,她说别人对她看法都不太好,她看到有的人也会烦,应该怎么办呢?我想,用师父讲的话来分析,如果别人看我是个坏人,那是他的心有问题,是他自己的业,是他自己的烦恼,并不一定就说明我真的坏,这样不致于天天那么敏感,随着别人一个冷漠的眼神,一句带刺的话语,而烦烦恼恼地过日子。比如佛菩萨来度我们,化身到眼前时,我们又有谁能慧眼独具认出是菩萨呢,还不是看得天下乌鸦一般黑?经常遇到别人“贴标签”,是很难受的事情,贴上了,就很难撕下来,期待从别人那里撕下标签会等待的失望,不如回归内心根本处来撕标签,如果自己不再执着别人给自己贴了什么标签,自己能够放下自然潇洒,关键是自己内心能处理干净,光明磊落。如果我看了别人的过失,就是自己识心有问题了,就在内心种下了不好的种子,一见面,一想起来,就会浮现出那个不好的影像,烦恼习性就会被那个不好的影像牵着走,起烦恼,造恶业,自己被自己的心给骗了,什么时候不忏悔掉那个错误种子,就会一直陷于烦恼之中。对别人,应该多一分正面的看法,多一分宽容和耐心,或者对别人根本不要有任何标准和要求,我们自己的心就会放松,舒畅很多。
上午同学们一起大出坡,干了一上午活,出了不少汗,因为温度低,大家反而特别欢喜,过去师父多次讲,这里寒气重,新来的时候不了解,听不懂,认识不到,渐渐地今年秋季就发现身体冷得多了。
下午乙班同学上课学习道次第,继续讨论了尊师问题。课后,一位净人跟我讲他的苦恼,上课时听不太进去,心里打妄想,他给师父发短信请益,师父回信说了四个字“搬石头去!”他说,四个字很对头,就是怕搬石头,我揣摩大概是福报不足的关系,才会出现听法不希求,思维脑袋动不起来的现象。我们过去也有过这个阶段,很多人都是靠出坡干活,为常住多付出,一段时间后,渐渐能看进去书,后来比较久的同学知道,会把握住福慧双修,平等用功。干活培福报,不忘记回向到学习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