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栗子法会筹备会送往生注意事项 |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9月22日)
成蹊
周六又是美好的一天,很多居士都上山来学习佛法。来久了,一见面就会觉得很亲切,很熟悉,这就是师父讲的彼此之间的业缘会渐渐加深。熟悉之后比较容易互相了解,我挺乐于在周末跟居士交流以了解大家的心情,分享大家的进步,同时自己也会得到想不到的加持,因为新鲜信息的碰撞会产生很多意外的启发。而且我发现,经常来的人对不同法师的风格会增加了解,久而久之可以增加内心的兼容性,对各种法师的讲法方式会变得更加适应一些,更容易意会一些。
8:30,大约二十名居士在居士办公室前边集合,一位法师组织大家出坡。板栗正在收获季节,需要请大家帮忙了,也可以一边培福报,一边试着在做事中体会佛法。
确切地说,今天的出坡内容不是打板栗,而是捡栗子,因为请教过一位来自河北种植板栗的居士,他讲他们收板栗都是等板栗自己炸开口落下来再捡,大概没落的栗子还可以继续吸收营养成分吧。我们的栗子园草长得很深,因为没人懂种植也没有时间去管理,那居士很奇怪草长得这么深板栗居然还收成这么好,一定有护法了。法师提醒大家要学习观察,以便能够从草丛中把栗子捡出来,还告诉大家要专注,专注寂静才能提高观察能力。法师把人分成5个小组,亲自领队出发了。
在楼上,我见到另一位法师,一个人正在弄一大盆板栗,旁边有些很精美的塑料袋子,我就凑过去帮忙,一共装了十袋,他说是分送给在寺院帮忙的工程师的。栗子水份很大,装进袋子里不一会儿,袋子内壁就会有一层白色的水汽显出来,看来还不能密封存放太久,否则会腐烂。这里的板栗好,据说是因为昌平区到海淀区这一块水质好,沙土,比较适合种板栗,前几天带南方的居士去车耳营村,附近果农也讲这里水土很好,种的李子非常甜美可口,居士尝了新采摘的熟李子连声大叫好吃好吃!
9:00,五观堂聚集了不少人,是参加十一法会“四筹会”的,看起来人没有上周开会时多。到9:05时,我点过人数,有43人到,我问身边的同学,他说可能今天堵车比较严重。
会议准点开始,跟社会上开会不同的是,开始先礼佛问讯,之后由法师带领进行前行缘念发心,提策大家时时不忘建立成佛利生的宗旨,念过大乘发心偈后,法师检查大家是否把布置的《修心八诵》背完,不好意思,没有几个人能背完,可能朋友们在家太忙了。学习佛法不花时间是不行的。既然都不会背,那就改成念诵三遍了,大家心情很好,会议准备10:30结束。
俗众召集人宣布议程:俗众召集人宣布部长名单,部长宣布组长名单;秘书处汇报山上山下部长会内容;各部汇报情况,互相协调。
秘书处把山上的会议向大家做了汇报,把各部之间交叉工作的时间、场地、配合要求等都做了细致的交代,并要求各部把人、物缺口在当天傍晚汇报上来,以便于跨部协调。看得到,新任命的负责干部对部门之间的交叉工作了解较多,而且具有主动性,把法会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提前进行预告、协调,有比较强的工作能力,对召集人配合比较得力。上边协调得好,可以解决单纯从各部组看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师父讲过,做事时,有些问题可以作为个案解决,有些是普遍性问题,应该从整体上解决比较容易。而且,法会中资源是可以优化配置提高利用的,比如皈戒组,如果给制作皈依证岗位分配人手,可能需要八九人天天忙,但是大家积累经验后,改成在受戒当天下午抽调人手集中起来突击制证,虽然这时可能需要十几个人,但是从整体上人手反而节约了,这样的资源配置需要通过秘书处进行整体协调比较容易实现,单单靠部长沟通比较困难。
这使我想到,义工上山一年,就可以对法会事项比较了解,而法师们相对就不是那么熟悉,为什么?可能法师远离境界多,平常不参与有关事项及部门,也没有人常常介绍这些工作,时间久了人事变化多,法师们就不太了解了,也许,法会僧众召集人需要有个以老带新经验传递的机制比较好。在社会上,部长退了,提起来的往往就是副部长,接着是秘书,因为他对很多工作会亲身参与到,一直比较了解。还有我们学习佛法也一样,自己一定要一直跟紧团队,不要离开,或者中断,否则就会对师友团队的状况很陌生,讲些什么话听也听不懂了。
会议上就出了一个案例:召集人让补充建议时,事务部部长提出“法会前行时期事务部会很忙,所以请山下义工最好提前上来。”召集人马上提醒说:“请把要求讲清楚,什么人,提前几天,有哪些事情需要干?”大家都笑了,它很明显是一个讲话和听闻的方式问题,部长你不讲,山下义工不会想到有哪些事情需要提前来,况且大家都很忙,不是重要事他不会来,需要多少人也不知道,大家都会想着有别人上来,这位部长讲话发心是好的,他是不想让大家有压力,不过做事时交代任务必须要清楚,质量次第明白才行,要落实到具体人头上。当时另一义工补充很好:“大家早点上来,可以多交流,多了解,是一种享受;否则,正行时才来,人不熟,事不熟,他用喇叭喊你也听不懂他讲什么。”
山下部长会是在前几天的一次晚餐中开的,他们特别邀请做过召集人的同学传递经验,提出了一些建议,比如法会的架构、分工职能等,以便以后条件许可时可以编写法会的《义工手册》;法会用餐时建议部长可以分开用餐,彼此在吃饭时不再交流工作,带头不讲话,因为“羊群走路看头羊”,人多时秩序好坏就看领头人的行为,要努力保证用餐秩序;建议义工加强主动配合,不要只关心自己的工作,有一次法会放蒙山时,发现供菜没有,涉及到大寮组和供养组,都应该主动一些。召集人又提醒大家,朝山活动时人手少,希望义工能牺牲自己,把朝山机会让给别人。
最后,法师为大家开示了一些要点:
景区接待法会信众的原则是:第一,法会中持任何皈依证都可进入;第二,忘记带证的实行半票;第三,法师家属、特邀嘉宾要提前联系;第四,来人要上报人数、车号以便通知售票处工作人员。并为了减少义工的摩擦,提示大家不要故意给别人境界加持,推荐大家看看9月17日的博客;希望大家多护持法会,以增强师友缘份,因为没有人可以不经过别人介绍而学佛,护持法会就是护持自己的法身慧命,是为自己积累资粮。法师讲:“什么叫学佛?学佛就是转业!”并回忆自己过去初学时喝着咖啡听佛法的方式是学不好的,那样生命就分成了两节——晚上听法很快乐,白天对境起烦恼,心就死了。
开完会,感觉到法会工作落实比较细致、具体,交流充分,感觉踏实,问题和分歧较少,看来开“四筹会”有必要,前行进行充分交流,正行时矛盾和意外就会少,减轻烦恼,还是比较划算的。
下午,居士比较多,法喜充满地继续跟法师学习佛法,大家比较希求法师多讲讲师父的功德,讲讲故事,以便修习信心。
下午听到上午收栗子情况,“捡的栗子还没有缴的多”,因为碰到十几个未经允许偷栗子的游客或附近居民,收缴到大约十麻袋栗子。
跟居士交流时,有同学说很喜欢放生,而且他们还为死亡的鸟儿组织临终助念。他们也准备组织助念团为临终的老人助念,使活着时没有机会学佛的人临终能有善业和机会往生极乐世界,我觉得他们真地很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我正好看到弘一大师的有关开示,分享给大家。大师修行当然非常精进用功了,他给信众们讲,如果病轻的,可以吃药,同时精进念佛;如果病的医生都没办法医治了,都是业障,可以考虑停止服药,不如将财物等布施给别人积累善业;神识清楚者还可以请善知识为之说法;为病人多讲他生前善业令之欢喜有利于生西;临终不宜谈遗嘱,遗嘱应在健康时立下,否则牵动烦恼障碍往生;如果身体不好不必洗欲更衣,以免疼痛导致瞋怒堕落;坐卧随意不可勉强;大众助念应请阿弥陀佛像让病人看到,助念佛号应相续不断快慢速度应随病人习惯,病人才会欢喜随念;不主张用小引磬小木鱼,因为声音尖锐容易刺激病人神经;临终之后即使身染便秽,八小时以内也不可移动身体或洗浴更衣,这个非常重要;八小时内家人不要痛哭,不要让人碰到亡人;临终后不可杀生用荤,徒增亡人罪障;七七以后子女仍应常行追荐以尽孝思。
古诗云:“我见他人死,我心热如火;不是热他人,看看轮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