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9月14日)
成蹊
今天连续下雨,水会不会增多呢?
“水利法师”傍晚跑到云水堂后看蓄水池,这时从山上下来了20几个人,其中一位就问:“你这水管干什么用的?”
“水利法师”回答:“输水的呀?”
“这水从哪儿来的?”
“从山上来的。”
“不对吧?我知道这山上没有井啊。”
“你看这管子!”
“你们一定是向山上输水!”
“是从山上向下输水!”
“不对!我知道,这山上没井不可能有水!”
“山泉水呀。”
“我知道,但需要高度差,你们一定是用水泵向山上泵水。”
“水利法师”无语。
“打死我也不相信,我要到山上看看,可惜天晚了。”
“去吧,看看我们的井。”
还是那几位实在,他们一人灌了一塑料瓶喝起来,高兴地走了。
“水利法师”这段描述,使我想到:什么叫信心?什么叫智慧?
回忆早上去师父房间时,一位同学正帮师父剃头,师父在为另一位同学讲智慧的问题。
师父:“智慧是一种对境时的简择力,大乘要用智慧来‘观察世间’,不是来‘解释世间’。我们光读书不行,读书可以得到‘知识’,但不一定能得到‘智慧’。读书读久了也会适应这个环境,但是那也会成为‘业障’,是‘共业’造成的业障,因为人与人之间熟悉了之后,就不太需要用心了,不用心久了心力就会成问题。”
弟子甲:“是。也发现久了心力会沉,会麻木掉,有时要么关心不到同学,有时想去关心又不知道怎么关心他了。”
师父:“这就是不用心的关系,比如你用心吃饭跟不用心吃饭就不一样。用心才有佛法,过去讲修行要‘生处能熟,熟处能生’,这是一种功夫,你能够把‘生的’很快学会学通学精,之后要能够还像对待‘生的’一样去用功,就不容易。这个道理简单,境界上可有深浅不同。”
弟子甲:“是这样子,跟同学们互动时,刚开始还能恭敬、关心,熟了反而做不到了。”
师父:“是啊,都是这样子啊,你看外边刚来的人会说你们法师多好啊,可是你们自己却会观过,看着不行,心转不了了。”
弟子甲:“是,有时明明有烦恼,调不了。”
师父:“这个智慧实际上就是佛教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哲学也是讲世间的世界观、人生观,学习佛法获得智慧跟研究佛教历史对佛教发展的脉络认识清楚,不是一回事。”
弟子乙:“哲学和其它学科的研究主要是用来解释世界的。最近,我对您讲的‘观察世间’和‘解释世间’挺有感觉,这两个的确不一样,佛法是用来‘观察世间’的。”
师父:“对呀,你花那么多功夫,学一大堆理论,解释世间现象有什么意思呢?你身心上没有受用,并没有得到智慧啊。学佛法,要从‘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由‘观照般若’证入‘实相般若’,不能停到文字上。菩萨行六度都有智慧摄持,比如布施度,他之所以布施是因为他认为布施有价值,有意义。有些老板做供养也是因为想到它有利益,人做事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因为觉得这件事有意义。同样的事,不同的人做,就有很大不同,因为他的价值观念不同。”
弟子乙:“这么说,菩萨布施就跟凡夫布施不一样了,因为他的价值观根本不同,差别太大了。”
师父:“对。菩萨有菩提心嘛。”
弟子甲:“我觉得自己没有慈悲心,那应该怎样培养慈悲心呢?”
师父:“慈悲心的培养一定要跟人挂上钩,一定要面对有情。”
这时,又一位同学进来,师父稍微停了一下,又接着讲智慧。
师父:“佛法有一套概念、术语来解释世间,科学、哲学也有一套概念、术语解释世间,不过,佛法是可以在心灵上实践来解脱、来去除执着的。人都有执着,有执着就不容易讲法讲得契机,比如医生开药,他要有各种各样的药,你如果非要人家吃你一种药,就不对了,药方要有差别,要适应病人的病和根机,老是一种药他不喜欢吃,有时你把药换换包装、换换名字他就喜欢吃了。讲法也一样,有几种应机:一是当机众;二是随喜众;三是影响众;四是眷属众。”
弟子乙:“是不是最重要的是当机众?”
师父:“都需要,当机必须要有境界,有境界才能开悟性。”
弟子丙:“难怪佛世时人家一听经就开悟!当机众嘛。”
师父:“也不一定,开悟需要境,诵经要诵到经义自然从心中流出来才算得智慧,否则还都是文字道理,智慧是自性中本来就有的。”
弟子乙:“就像六祖那样心中常生智慧,怎么训练这个呢?”
师父:“所以人开智慧很不得了,开悟需要很多手段。”
弟子乙:“难怪禅宗祖师有的削手指,有的棒喝……”
师父:“他就需要境界,讲开示都要从自心流出来的。佛法为什么叫内明呢?就是内心的障碍慢慢淡化掉,智慧就能显发出来了。”
弟子乙:“光读书没灵感,有境界才有灵感。”
师父:“所以佛法不可思议……”
几位弟子听了这段开示,感觉学修佛法和生活、做事能够融和在一起,心中法喜充满。将近九点半时,细雨仍然淅淅沥沥,几位同学执伞一起恭送师父到山门口登车出发。
今天师父让我陪同去福州,参加“慈航菩萨圣像回归祖庭暨海峡两岸和平与发展祈福大法会”。
9:30坐上小刘司机的车。小刘对我说:“好久没见你出去,有半年了吧?”我说:“是好久了,可能有半年了。”
师父:“没有半年。6月10号跟我去过泰国。”
我:“师父的念知力好!我经常刚说的事,转头就忘了。”
师父:“这样怎么行?”
我:“念知力怎么培养呢?”
师父:“培养戒定慧的功夫,念知力就会好。”
小刘:“那就是三个月没出门了。”
师父:“一般情况下我也不太喜欢出门,除非非去不可。”
小刘:“该出去还得出去。”
过了一会儿,师父又对我说:“‘慈航菩萨回归’法会的讲话稿你看了有什么感想?”
我:“写得非常好!我感触特别深的是讲话中的广度,能真诚地关照到所有有关的人员。”
师父:“讲给谁听,是最重要的。不是自己喜欢讲什么就讲一通,当机众是谁,至关重要。”
我:“是。这个把握起来不容易。我就喜欢义理上深究,不管别人爱不爱听。”
师父:“同学们近来听讲课,内心比较接受一些?”
“是!”
“过一段时间,再来讲一次。”
“好啊!听开示、看书,就容易提起心力。”
“还要有明确所缘,也就是你听闻、看书是想要干什么?就像科研,没有课题作所缘,泛泛地搞,不容易搞出什么东西来。”
一路上轻松交谈,约10:30到达机场,11:30登上厦航MF8116航班,11:20抵达福建福州长乐机场。一位姓傅的居士来接机,领我们坐上一位余居士的车。
师父:“这几天没下雨啊?”
傅居士:“对。到秋天了,雨水少了。龙泉寺这时候应该很美了,秋天的北京很美!师父!学习要搞清总别、重点,看《法音》上师父的文章《离惑业苦,得究竟乐》,我理解总体的重点是要对团体目标、运作方式认同,尤其我们在这个时代负什么责任。在这里,大家认识不同,甚至没有考虑。”
师父:“要有人引导,不然没有认识。有这观念的人少。个人在学,对整个佛教情况不了解,如盲人摸象。要有清楚的人引导,否则走着走着就没路了,走入困境。”
傅居士:“感觉这边在引导上存在较大的困难。”
师父:“他们不了解情况,不出寺庙,对社会结构、怎么运作不了解。”
傅居士:“在福建的问题严重。”
师父:“来来去去,聚聚散散。”
傅居士:“该怎么引导?”
师父:“不简单。通常人没那么大格局,没那么大心量。”
傅居士:“领头的人要有这样的认识和认同才可以。”
师父:“会领众的人越领越多,不会领的人越领越少。见解没调整好,就成问题。”
傅居士:“师父开示的《感悟人生》可否给没太多佛法概念的人学?”
师父:“可以。要人去带动。”
傅居士:“我感觉《感悟人生》也很深。弟子在这边怎么学?”
师父:“广学。”
傅居士:“有位师姐想将儿子送到龙泉寺。”
师父:“多大?”
傅居士:“念初三,十五岁。今年暑假去过龙泉寺,回来做梦,梦中喊:‘我太想龙泉寺了!’在龙泉寺呆了十五天,说一点烦恼也没有。”
余居士:“十五岁,一个人到北京,又回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