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9月7日)
成蹊
在家朋友做股票的会知道,老股民经常有个“口头禅”——“唉!又被套了!”一年四季套,“股票”两个字好辛苦!
其实不仅仅做股票会被套住而痛苦不堪,记得中学时学过一篇俄罗斯作家的文章——《套子中的人》,主角是个单位的小职员,天天都担心别人对自己看法不好而影响升迁,偏偏又没有被上司赏识,结果活得非常忧郁、沉重,每天都竖起高领大衣把自己包裹的严严实实,后来竟然郁闷至死。
其实,人生“被套”的时候很多……
在家时也听已婚的朋友叹说过,“‘恋爱’——‘乱爱’;‘结婚’——‘结昏’;没戏了!”听那意思,也有被套的感觉。
最近在网上看到有位朋友发贴,“没时间去学习佛法,只能坐在办公室里,没意思!困啊!”
没想过,今天上午,有位同学向师父讲,“学佛学得很久,可是前两年学得内心一潭死水,感觉‘被套住’了!”
这个问题帮我们启发了师父平静而愉悦的法音。
师:我们天天礼佛,但是对于不信的人,有偏见的人,他会认为我们是在拜偶像,他很容易把我们界定为这样子。
实际上,像代表佛;文字呢,代表法;但都是一种形相、符号。读经的时候,我们字容易认识,义理很难明了,文字符号跟佛像符号一样,由于你看到佛像无法生起信心说——这是佛,看到经文,法的形相在内心也生不起来,它二者就一样了。法的形相生不起来时,人的心的能力很有限,多了记不住,比如净人背书,他背多了背得头晕了,因为你只是在记符号嘛。
这样学佛法就跟学文字一样,学教理学得跟做学问一样。做学问只会越来越固执己见,他只认为自己的观点对嘛;学佛法的不一定了解内涵,但很容易认为自己已经懂了“法”,其实要么没懂,要么有体会也是有限的、局部的、肤浅的;无法放在生命的无限时空下去认识佛法的内涵,这个差别太大了。就是自己在脑袋中给自己设定了一套名相,把自己给套住了,认为‘这样才算对,这样才算好,那样都不对’。比如,你发愿“每天做一件好事”,结果真的就是每天一件好事。这个愿其实已经很了不起了,但是这不混同于“每天只做一件好事”,这两个意思大为不同了,前一个是说“至少一天一件好事,多多益善”,后一个是“每天只做一件好事,一点不想多做了”。在僧团中也是一样,你会觉得这个部的事情是我管,那个部的事情不是我管,你就有执着,设定了一个框框,这个是人的一种知见,自己给自己定的。
前两天,博客上有提到,侍者整理房间时,有个同学问他整理书柜的做法有没有征得我得同意,他回答说,“师父知道我的心,我知道师父的心”,知道了就不用问了。我们的心有没有让别人了解?有没有想过要去了解别人的心?这是很重要的问题。比如,你常常会觉得人家会误解自己,那你有没有主动让人家来了解自己?没有,当然会误会自己了。一个行为,不仅自己要知道有什么意义,而且还要让别人也了解它有什么价值。如果他认为没有价值,就会出问题,然后究竟我们怎么做才是对的,它就不仅仅是个理论,它是个实际功夫。比如说,某位大德动过手术,后来有一次在家弟子问他,“你怕不怕死?”这位大德回答,“我要好好活着。”你说他怕不怕?他说,“我说怕呢,你就会说我出家这么多年了还怕死;我说我不怕死呢,你又不相信。”这就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然后那些弟子就说,“那您要好好养病,早日康复啊!”后来大德讲,“出院后我到你们那里去看你们。”居士就说,“不用了,师父需要做什么事情我们来做。”如果你说,“好啊,师父您要来看我们啊?”(众笑)那你就是那种佛说的“若以音声见我”的情况了。以前,乡下的人,你到他家做客,他要挽留你,他就把你的东西藏起来,其实他们都是好心,不能说他对不对,你要去体会这个心情。这个就是佛法,是一种境界,离开了这种境界,哪里去谈佛法。但是换一个角度讲,如果一个社会地位很高是个大学教授,大德来你家里,你也把别人的东西藏起来,那就是不对了。因为缘起不同了,要考虑你不同的因缘背景,乡下的人那样很正常,很纯朴,你这样做就错了。说这个也不是说要你这么做或那么做,不是给你说理论,而是说你不懂人家的心情不行。
人的一生中,我们常常给自己设定一些理论前提,把自己给套住了,你们学佛法有套路吗?没有,真有了,你行持会很规范,也会显示出佛法的意义,不会那么散乱,那么懈怠了。阿含经上讲,有两个比丘一起去见佛,在路上口渴,找到一个水坑但是有虫,一个要持戒不喝水渴死了,一个喝了水然后走到佛那里,可是去了之后,那个渴死比丘已经以天人身到了,佛说这个饮水比丘,“痴人。汝不见我谓得见我。彼死比丘已先见我。”因为他跟佛法不相应。有一次,佛在天上讲法回来,莲花色比丘尼用神通第一个去迎接,可佛说她不是第一个见佛的人。周利槃陀伽是没有文化,但是是成就却很高,所以说,谁成就更大,关键是要踏踏实实地去实践佛法。无限生命中,不要设定“自己不行”的框框,这样设定你就成了病人,论上讲要做“病人想”是要你去改善,要去找善知识学法,不是说“我是病人,你要可怜我啊”,这个“病想”就错了,走到反面去了。
出家学佛法,如果搞得很苦,就是错了;如果天天都很欢喜,就对了;凡夫是天天也会有苦也会有乐,这也是个过程。有苦,要有勇气去面对,去解决,不要被吓倒。苦是一种感受,你认为它苦,就会很苦;不认为它苦,它就不苦;修行,你认为它苦,它就苦;反过来,也就不苦。你说,我们到底要照哪一套去做呢?哪一套都不容易,你能做到一句,就不容易,早晚课你能坚持不断就很不容易,讲讲容易,干起来很难。一句话,终身奉持,不容易。实践佛法,是要无限生命去实践的事情。眼前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很难坚持,何况内心的佛法呢?所以要注重内心的意乐,又要注意外在行为的规范。业果业果,是造业,拜佛,诵经,看书,扫地等,都是造业。你不怕苦,才能离苦得乐;怕苦,吓住了,岂能离苦?“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以后不要讲“很苦”,那不好,要在苦上慢慢去体会佛法,变成苦谛;没有体会,就成苦受。什么是事跟理结合呢?苦谛上都可以体现。苦的表现形式有很多,比如人受到刺激,会苦;一天的工作量很多,会苦;心里有事想不开,也会苦;没有慈悲心,看人也会苦,为什么会苦?从另外的角度讲,是因为没有慈悲心,如果你不是看人家很差,反而起同情心,就不会苦,反过来,你就会陷入观过,就会很苦恼。
小组研讨时,要让心静一静,然后把当下的心,此刻的心认识清楚,否则因为你在无明当中,都是乱说,没有扣住主题,要去想,对自、对他、对众该怎么改善。自己怎么改进,最关键。先从这点滴开始,容易做得到,比如每天看多少书,写多少字的善行日记,宗教生活闻思修上怎么努力。怎么体现自己是在闻思修上呢?三者本来是一致的,不能再对立起来,僧团中哪一些内容是闻思修呢?不能乱戴帽子。强调闻思修的人,有没有搞清楚呢?
师:大家在僧团中出家世间长了,应该是辗转增上,是善业辗转增上。善业辗转增上,好;恶业辗转增上,麻烦。比如纪律,我觉得大家还是做得不够,我们做得不好就是散乱放逸的表现,你不能很好地合理地规划时间,哪些事是主要的,哪些事是次要的,有没有分清楚?很多事,“究竟”和“方便”不能混淆了,要使用方便时,不能从究竟法评价这个重要不重要。“究竟的”你要达到任运无间,就不是在修方便了。我们没有这个功夫,就要有次第地来修,这是好多人的毛病,很容易用佛法的道理来诠释自己行为的合理性,本来是正好要用佛法来检查自己行为的不合理的。外在的推动力很关键,如果长期熏习,自己的见解很强,外在力量就帮不上忙,最后你会越来越麻烦。我讲的更多的是现在学人的现行问题,什么原因,怎么对治,怎么从心灵深处改进,对照佛言祖语解决,不是另一套新的东西,你不去实践,没有体会,学来学去就不想学了。

师父今天的开示更多地指到了我们的实际问题上,尤其是讲到出家生活的具体事上,对我们还是有很多的警醒作用。晚上研讨中,一位同学回忆到,在家时这种被套的感觉很明显,比如父亲从小就教育自己,不要搞政治当干部,容易出问题,没有意义,结果上学时就一直不会主动去当班干部,可是别人就会很主动,一直到出家了也是发心就是当清众,不愿意去承担,内心已经设想说什么都不讲,先闭关学习二十年再说,为什么?因为看祖师传记好像都是这样子,其实现在认真研究祖师传记,祖师出家后都是像六祖那样依师然后去挑水舂米,劳作多年,并不都是一下子就坐在山洞里。另一位同学提出,做个出家人,给自己设计成一个什么模样,那自己就会成为什么样的出家人,所以打开生命格局,选好人生楷模,给自己认真勾画生命蓝图,对自己是个很重要的事情。有的反省,没学佛法时,自己还会觉得善知识量高,能够直接接受善知识的见解,学习佛法以后,知见越来越强,反而会执着已有的知见,去鉴别别人,尤其鉴别善知识讲的法对不对,这实际上是有问题的,因为自己理解的佛法跟善知识理解的佛法往往差距很大,有时觉得我想的才是佛法,善知识讲的不一定是佛法,结果实际上变成去抉择善知识讲的圣言跟我内心的圣言一致不一致的问题了。
另外,同学也提出了一些疑问,比如说,关于“取相法”,菩萨看到的相跟我们一样不一样?到底应该怎样在生活中去体会佛菩萨的境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