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48,310
  • 关注人气:66,1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9月6日)

(2007-09-06 23:04:19)
标签:

人文/历史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96日)

成蹊

“如果把有情视为无情,会不会变得麻木不仁?”
    有同学在今早师父开示之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9月6日)


    师父笑着反问他:
    “你是怎么把‘有情’视为‘无情’?他本来是‘数取趣’,是数数轮回六道的。而实际上你没有看到‘人’,只看到了‘表相’。它跟人不是一个概念,没有包含人的一切特征,最重要的是人的心态、心量、想法、观念等。我们只看到人的外相,就会引发很多问题,眼睛只能看到色形,本来看到的就是无情,有情就是有心,心要靠心去感知,而不是靠眼去看,用心才能感知到对方在想什么,干什么,这就是‘取相’的问题。执取错了,才产生种种问题,相上人有男女老少,高低美丑,都是取相,黄种人看黄种人好看,黑人看黄种人不一定好看。我们平常内心已经有一套名言设定了,然后去认识别人,内心的执取,观念、心情、态度改变了,‘外境’就也变了。”
    听了师父的这段回答,我想,“麻木不仁”跟“视为无情”并没有必然关系,菩萨是有情无情同圆种智,对无情也一样大慈大悲。师父指出的我们当下内心的问题是我们现在看到了什么,这是我们应该提升的一步。看来平常我们都被自己的眼睛骗了,这个耳朵、鼻子等六根应该也是一样,取了“假相”、“错相”、“幻相”,认知错误,还一直跟它走。肉眼凡胎,要去看清无限生命的轮回真相,诸法实相,不依靠圣言祖语,难以自觉。过去讲“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曾经有部电视片《与狼共枕》,妻子结婚了才知道对自己所爱的人根本没认识清楚,恋爱中只能看到对方英俊的相貌,了解一个人的心性是很难的。其实我们跟人交往常常就被这个相貌迷住了,一俊遮百丑,只觉得有能力,不会太在意其品德性格,结果就会受骗。其实骗人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眼睛”,是这个“摄像机”。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9月6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9月6日)


    师父进一步为我们开示:
    昨天谈到的主要是什么是“圣言”,什么叫“相”,什么是“教授”。表面看起来,佛经就是圣言,可是佛经有多种版本,巴利文,藏文,汉文等等,都是佛经。我们能看汉文佛经,也能看世间书籍,但我们看什么,产生的理解都是一种文辞句义,我们看到这个是不是佛法呢?既不能说是,也不能说不是,音声文字都是工具,关键是如何现为教授。那什么是教授呢?是我们把话记住吗?还是用它来改变自己?“现为教授”是现它的“名”,还是它的“相”,是现它的文义,还是现它的境界?佛经一直流传到现在,我们能看到,听到,只要没变样,意思都一样。但是只要我们执着名相,就一样是凡夫。
    师父:我们的问题是,对一件事情、物品,长期以来熏习熏习,就会形成一个看法,这样好,那样不好,可事实上是不是呢?大部分不是这样的,但我们会把一点当作全体,把变化的形相当成固定的形相。比如来了一个人,他很会讲话,你就会下结论这个人很会讲话,反之你会说他不会讲话;又比如有人这件事办的好,你会说他很会做事,或者不会做事。我们习惯于随便地把一个名相扣在一个人头上,这是世间法上的颠倒;世间法尚且如此,佛法上更不容易,因为它绝对是一种境界。
    我们常说,修行的最高境界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又讲大家要“和合”,可是又不能“同流合污”,“和合”也对,“不同流合污”也对,可是关键是它是什么意思呢?是什么形相?生活中怎么操作呢?你要弄明白,否则,你讲是可以这么讲,做却没法做,因为大家都不明白它是什么形相。
    什么叫“随缘不变”?在楞严经上,佛对阿难讲,那个水能成冰,冰能成水,它形相会随着火性温度的影响而变化,水性不变,这也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而人呢,在六道中轮回,形态会变来变去,可是凡夫无明的本性没有改变,所以人叫“数取趣”,“数”是常常,“趣”是六道,“取”是烦恼。你所有的一切都是从无明开始,像水一样,再怎么变化,水的湿性一样。学佛法,你如果不从无明下手,一切都是烦恼,它的本性不变,所以它是“随缘不变”,随外缘而变相,体性不变。同样,智慧的体性也一样,正破无明,火是暖性,火再怎么变大,或者变小,暖性变不了。
    那什么叫“和合”呢?戒律讲,如水乳和,水跟乳在一起可以和,青色跟黄色在一起可以和,它和合会变成绿色,但绿色不能还原成青色,水跟油无法和合,因为体性不同,性质不同,体性同才能和合,才能放在一起。学佛法也一样,祖师大德体性与佛菩萨一样,才能和合,体性不一样,想和合很难。
    但是怎样来体会这些道理这些境界,怎样把它做为生活中行持的指导转化成动力呢?
    这就更很难了,我们常常会起烦恼,那怎么办怎么来解决呢?金刚经上讲,“如何安住?如何降伏其心?”那佛怎么讲呢?金刚经上说,应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安住其心,如是降伏其心。你发起成佛的心,就自然能安住,烦恼就能降伏,然后他开出一部金刚经来讲述这个道理。那安住上这个心以后,如何处理众生相呢?这个相是梦幻泡影,是不真实的。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不会去执着众生相,你是什么相,他是什么相,全都没有了,诸法实相就是无相,有相就是有为法,他是从无相上去破除烦恼。菩萨行六度,六度对应菩萨十地,初地修布施,二地修持戒,等等,要登地才能修布施度,这个怎么学?他布施度不等于给你东西才叫布施。佛世时有一个弟子说,他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件袈裟,如何修布施呢?佛给他讲,你可以把贫穷布施出去,常常讲布施度悭贪,是度这个心,你外在的财施,法施,是有形有相的东西,把眼睛、肉都给你,都是有形有相的,能施所施施事,三者和合,但主观上还是我们布施的心,心要达到三轮体空。那为什么要三轮体空?空了,烦恼就都空掉了。人最重要的就是身体了,身体都能布施出去,还有什么不能舍?所以六度都是度烦恼,如果只从外财上去讲,那跟佛法不相应。
    所以我们学习佛法,就是通过这个名言法相趣入真实义境,不趣入义境,那还有什么意思呢?喜欢做事的人,一生都在找事;喜欢画画的人,他毕生精力都在画上。我们出家学法,对这方面就必须注意、作意,法才会入心,才能铭记不忘,忆念执持,不然都是自己的习气,在佛门中呆很长时间,却只留下一种在山里居住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只留下一些佛教的常识而已,佛法法味还是没有一点。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9月6日)

 

晚上的交流中,几位同学都反省到,自己平常不知不觉的确是陷入“贴标签”的误区,对同学看负面一次之后,如果没有及时反省忏悔,天天见面,就会一次又一次重复地“刷标签”,加强对他人的那个错误看法,到后来自己就被那种力量推动着走,又产生更多烦恼。          
    同时,也能体会到,师父看人跟我们不同的地方,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那就是说,他面对弟子的时候,不会用一种“主观的”成见去看他,而是“客观地”去认识弟子的性格,认识弟子的内心以及其它的缘起,有什么优点,然后想弟子适合什么样的方式去培养,怎么样让这样一个人在无限生命中有提升。往往我们认为是某个人的非常短处的地方,师父都会善巧地利用那个“短处”让弟子积累资粮。今天才理解,他不是不知道谁有什么烦恼习性,但是他内心是以“无常”的概念来看待弟子的烦恼习性,他相信那个习性一定会改,其次他是以“缘起”的观点来看待人的缺点的,所以他总是可以找到某种缘起、方式让弟子的“缺点”转为耀眼的“优点”。比如说,假如你喜欢做事的话,他会给你找喜欢的事去做,然而你跟他交往久了,经过他的口述,不知不觉就会转过来,会听到很多法,会喜欢听法,佛法的正确的观念你会不知不觉建立起来,他不是说为了对治做事习气让你什么都不做。
    这个特质,您如果细心的话,从这两天的开示中就能够看出来师父的“取相法”。真正的善知识,一定如同伯乐一样,首先善于“相马”,然后是“识马”,“驯马”。
    有意思的是,一个同学听了之后,担心师父的讲法太灵活了,“没有套路”,那能不能修起来。师父指出,“问题就出在这里!所有的事就两个:有——无。你落到‘有’中,就错了。哲学的问题就归结为‘有’和‘是’两个,这个事物有没有,然后这个事物是不是我的。哲学比科学高,宗教比哲学高。你学佛法,如果认为‘我有佛法’,那你恰恰就‘没有了’佛法。跟烦恼打仗,它不一定哪个什么时候冒出来,每个人烦恼表现不同,有人慢心盛,有人邪见盛,所以既要有一套规范的做法,又要能灵活运用。我们讲这个,目的是要破除自己的邪见和疑惑,不是讲你过去学的都不对。比如,你有个管道被木塞塞住了,必须要用另一个木塞去打那个木塞,把它给打通了。脑袋也一样,你被名相绑住了,所以才给你讲个‘没套路’的,解粘去缚嘛。”“又比如华严和广论,你不能比那个重要,本身是一回事,各有用处。佛法是对治烦恼的,法无定法嘛。”
    晚上师父问我们对白天的开示有什么体会。一个同学讲,对“贴标签”有反省;一个同学讲,听到师父讲“出家很久法不入心,只落得一个生活习惯或者佛教常识”,非常震动,这绝对是个非常危险的事情。师父笑着说,“今天就是特地破斥这个东西的,现为教授没有那么容易。”
    至于那个哲学的“是”和“有”的问题是个小小的“衍生品”,师父解释“是”就是肯定,肯定自我价值的存在,“有”就是“存在”。我个人的看法,哲学研究的目标也就是找到东西证明自我的存在,证明存在的价值,这个本身就是颠倒的,越论证越是加强人法我执,是加深这个痛苦的根源而不是消除这个根源,世间最高的智慧也就是如此,真正要解决痛苦,唯有佛法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