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8月9日)

(2007-08-09 23:10:03)
标签:

教育杂谈

戒律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89日)

成蹊

古人云:“有疑有悟者也,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疑得去,悟得来,世出世间之共辙也”。

    僧团学习南山律已经半年多了,现在学到了“宗体篇中的戒体门”,当学到显立正义之实法宗时,大家对戒体的疑问越来越多,实法宗说戒体是色法,假名宗说戒体是非色非心,圆教宗又说戒体是善种子。面对生涩古拙的南山律文,法师们时而欢喜,时而感慨,有时研究通一个义理,大家个个法喜充满,有时卡住不通时,大家就齐心合力“钻”一晚上,实在钻不懂时,大家都会想到背后的靠山——找师父去。

    法师:“师父,我们比丘学戒律时,有些不懂的地方,想请问一下师父,可以吗?”

    师父爽快地说:“你说,什么问题?”

    法师:“假名宗说无作戒体是非色非心,既不是色法,又不是心法,我们怎么去感受它呢?”

    师父:“你把律文拿来”。

    我们把《南山律在家备览》摆在师父面前,师父指着律文说:“里面不是有谈到吗?无作就是心不相应行法,‘非色非心者,此即成论第三聚名,亦号不相应聚,此聚有十七法,无作即其一也。良由无作体是非二,故入此收,即以聚名,用目其体。’”

    我们没学过唯识的名相,不清楚什么是心不相应行法。

    法师:“什么是心不相应行法?”

    师父:“比如‘时间’就是心不相应行法。不相应聚,它有十七法,无作就是其中的一法。”

    有关资料显示:原始佛教后之部派佛教时代,倾向于整理组织阿含经教说之阿毘达磨,其时,对心之作用亦作种种考察。于上座部中,分心识为主体与属性,如心、意、识等主体称心法,或称心王;受、想、思等部分之作用、状态、性质等属性,称心所法,或称心相应法。就此而言,具体的心,经常须与一心王或受、想、思等数个心所同时俱起。如此,心、心所与所依、所缘等同时俱起者称为相应。

    心不相应行,梵语 citta-viprayukta-sajskāra,巴利语 citta-vippayutta-dhamma。乃俱舍家、唯识家等对于一切诸法所立五位分类中之第四位。又作心不相应行蕴、非色非心不相应行法、非色不相应行蕴、心不相应法、不相应行法、不相应行、不相应。指不属于色、心二法,与心不相应之有为法之聚集。依小乘说一切有部之义,在色、心及心所之外,另有与心不相应之实法,其体系有为法,又为五蕴中之行蕴所摄,故称心不相应行。经部、唯识等则主张不相应行乃于色心之分位所假立者,并非实法。

    心不相应行之数,大小乘均有异说。小乘俱舍家举出得、非得、同分、无想果、无想定、灭尽定、命根、生、住、异、灭、名身、句身、文身等十四种不相应行法。顺正理论卷十二加上和合性,而立十五不相应行法之说。品类足论卷一则举出得、无想定、灭定、无想事、命根、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生、老、住、无常性、名身、句身、文身等十六法。此外,分别部及犊子部等,将随眠亦计为不相应法。大乘唯识家中,瑜伽师地论卷三举出得、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异熟、命根、众同分、生、老、住、无常、名身、句身、文身、异生性、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时、方、数、和合及不和合等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法,大乘阿毘达磨集论卷一除去不和合而立二十三不相应行法之说。大乘五蕴论则举出得、无想等至、灭尽等至、无想所有、命根、众同分、生、老、住、无常、名身、句身、文身、异生性等十四法。

    师父念了一段《业疏》的原文:“体,谓业体,正是戒法所依本也。经论所谈善、恶业者,名也。今述作、无作者,业之体也。”然后说:“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戒体就是业体。不过,在经论中常说的业,多是从善恶的性质名称去立论。而这里所讲的作与无作,却是从业本身的形态去说明的。你看,这不是很清楚吗?”

    师父接着说:“比如我们受了比丘戒,在各种情况下,你心里有防非止恶的功能,那么,这个就是无作戒体,比如说,我在拜佛、诵戒的时候,你的身语一直在造作,这个当下就是在造业,这就是作体,由作体产生无作体,受完戒后,你这个无作戒体就是恒常的。”

    法师:“我们在睡觉的时候,有没有无作戒体呢?”

    师父:“当然有了,当然有戒体在防护了,比如我们是比丘,但一个俗人根本没有防非止恶这个概念,而比丘睡觉就会知道要讲威仪,这就是无作戒体在起作用。如果是作戒体,它必须当下在造作,而我们当下没有在造作,那么,就是无作戒体在起作用。为什么不是心法呢?因为如果是心的话,它应该会思考,而无作戒体不会思考,所以不是心。为什么不是色法呢?因为色法是有形有相的,并且可以用我们的‘根’去对,但无作戒体是业体,没办法用根去对。”

    法师:“我们可不可以用‘意根’去对呢?”

    师父:“意根所缘的是法尘,它可以感受到,心是所缘的境界,它不是根所缘的,它是识所缘的,识可以感受到,但是,它不是识。我们内在有这种力量,有这种业的力量,它本身就是善法,就是戒法,因为有这种戒法在保护我们,所以我们能够感受到它。”

    法师:“有点明白了”

    师父:“其实,你问的就是无作戒体是什么?它就是内在里面的一种体,那么,他这个体是不假造作的,为什么不假造作呢,因为我以前已经造作过了,我已经受戒了,一白三羯磨已经得到无作戒体了,所以能够一直持续下去。”

    法师:“这样的话,无作戒体不好表达,只好从它的功能上去讲”

    师父:“是啊,为什么把它列到心不相应行法里面呢,因为它不是色法,又不是心法,所以,只能把它放到心不相应行法里面。”

    法师:“还有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在犯戒的时候,无作戒体是否也在起作用呢?”

    师父:“这就是戒羸,戒羸就是戒体没有力量了。还有就是犯戒了,破坏了戒体,因为它造的业比戒体更重,无作戒体防不住,破戒就是把戒体破掉了,把誓言破掉了,所以要忏悔,你犯了哪一层次的戒,各有不同的忏悔仪轨。”

    法师:“经论中讲,一个人如果得到了无作戒体,即便是睡眠、放逸时也在增长功德,是否是这样呢?”

    师父:“它只是举喻说明,一个真正有戒体的人,绝对不会放逸的。他内心非常有力量,面对境界的时候,心里非常清楚明白,如果有放逸,那只是在示现。”

    法师:“《备览》第49页,说‘又无作亦从意生,如何说为色性?如无色界亦有无作,可名色耶?’我们的问题是:无色界的无作指的是什么?是否是无作戒体呢?”

    师父:“这是在说明无作是从意生起的,无色界的天人没有身口,但是却有从意生起的无作,这里所指的无作是指业体,而不是无作戒体。这些问题,如果你学过唯识的话,都不会很难。”

    法师:“我们现在学的三宗戒体分别,是不是最难的?”

    师父:“消文并不是最难的,真正难点在那些戒律中讲到的度量衡的标准以及很多食物的名字,现在很难说得准。”

    法师:“如果像实法宗所讲的戒体是色法的话,用我们的肉眼可不可以看到?”

    师父:“这是你对体的理解有问题,任何法,不管是色法,还是心法,都有体、相、用,体就是本质,相是行相,用是功用,比如讲一个人持戒时,都会有个相,持戒人的气色比较好,犯戒的人精神萎靡,我们从戒的形象上去推算有‘体’的存在,像四大,地、水、火、风,以坚、湿、暖、动为体,你说什么是坚呢?看得到吗?你非要把戒体理解成一个身体上的什么东西,这个就有问题,因为戒体是充满全身的,不能说身体的某一部分是戒体,戒体就是你的誓言,从相可以推得出体的存在。最简单来讲就是作可以表示,无作不可以表示。以后你有问题可以记下来,我不敢说百分百给你解决,但至少可以给你们作个参考。”

    准备的问题已经问完了,师父的话解决了自己的许多疑问,内心朗然许多。

 

    资料:

    戒之体性。旧译无作,新译无表。指行者受戒后,于身所生防非止恶之功能。亦即对于戒法之信念与奉持戒法之意志。戒体虽由作礼乞戒等作用而生起,但发得之后,即不假造作,恒常相续,故称无作;其外相不显著,故称无表。

    一切有部认为,一般表现于身、语上势力强烈之善、恶行为(即身表业、语表业),或由定所产生防止造作善、恶之作用,由此形成一种后天之性格,此即无表。无表属于色法(物质)之一种,故称无表色。此无表有三种,其由立誓决意实行善、恶者,称为律仪无表(善心之情形)或不律仪无表(恶心之情形);若随缘应时而生起善恶心,称为处中无表(又作非律仪非不律仪无表),其中律仪无表即所谓戒体之无表。

 

    一位对学戒很有兴趣的同学,收集了很多戒学相关资料,还把弘一大师的学律次第打印出来,请教师父。

    同学:“师父,您以前说过学戒先要收集资料,我已收集了很多。您还交待我们可以参照弘一大师写的学戒次第学习,我也找到了,里面列了很多书目。”说着把打印内容递给师父。

    师父:“你们可以按照弘一大师讲的方法学习,这个书目很重要。”

    同学:“为什么列一个书目就那么重要呢?”

    师父:“你不了解开书目的重要性。日本教授带学生,就开一个书目让学生自己看,不教学生内容。比如要研究龙泉寺,他就开一个权威的有关龙泉寺信息的书目,然后让他自己去看去研究。然后呢,学生自己拟题目写论文,导师是不开题目的。而且你写的内容和观点要有根据和出处。别小看这个书目,教授的水平就体现在列的书目上,他知道这一行哪些书最有价值,学生看了会受益。弘一法师研究了一辈子的戒律,成就很高,治学非常严谨,他愿意开书目,肯定是可信的,是很难得的,不是随便就可以开出来的,所以我们要有信心,认真照着去学。”

    师父看着那分书目,念了一段文:“阅南山撰述者,凡引诸律及律论处,亦宜随时检阅原文,以南山引文,颇多删略,文义不显,须检原文,乃可明了。”

    同学:“我现在明白,您让我们先找到充足的资料,就可以方便检索原文,对照研究。”

    师父点点头,接着又念了一段文:“灵芝于此部律文,未尝详研,故疑其与十诵同,实则开遮轻重与彼大异,学者幸虚怀研求,毋执故见。”

    同学:“我感觉一个人不容易坚持学下去,不懂的也找不到人问。”

    师父:“如果想学好戒律,最好有五六个人一起学,效果会比较好,大家在一起有一个研讨的气氛,就会有兴趣。戒律开始是很枯燥的,必须克服过去。但人多了容易起争论,特别是戒律上的分歧本来就很多,所以开始就要有思想准备,大家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要争论,争论就是起烦恼了,不是学戒的目的――调伏烦恼。”

    同学:“听说古人学习南山三大部,先把道宣律师的原文抄一遍,我们学要不要先抄一遍呢?”

    师父:“不用,把三大部的科判熟读就可以了。”

    同学:“有很多的问题弄不懂怎么办?”

    师父:“遇到问题要记录下来,可以专门拿一个本子记录,以后碰到懂行的人就可以问,现在网络发达,也可以发电子邮件去问一些律师。你们先自己好好学,有什么不通的地方我们再来一起研究。以后也可以给你们请一些高量的老师来讲课,但你们先要有一定的基础,否则来了也没用。学好戒律的关键是要有一种深入研究的精神。”

    师父的话让我想起了“深入经藏”的含义,想想真是惭愧,学佛这么多年,对经论都是浅尝辄止,相信就好了,没有深入去思维,反复揣摩,所以对佛法的认识一直不能深入。在世间读书,我们都要花一二十年,反复考试,才能掌握一点点世间的知识,而佛法远比世间学问要难多少倍,学佛是又马虎时间又短,我们对佛法掌握的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附录1:学四分律入门次第(出弘一大师《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凡例)

    初学律者,辄苦未能入门,今别述私见,附于凡例之后,依是次第而诵习之,力半功倍,入门非难。冀后之学者,详而览焉!

    学四分律入门次第

    1、先习止持,后习作持;

    2、习止持者,应先熟读背诵戒本,今宗四分南山一派,宜诵《南山删定戒本》,并参阅《四分律含注戒本》及佛陀耶舍译《四分戒本》、怀素集《四分戒本》;

    3、既已熟读背诵戒本,应详阅《四分律初分及第四分中调部毗尼》(与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对阅),并参阅《重治毗尼事义集要》(明清诸师之作,此为最善)前十卷、《毗尼止持会集》、《四分戒本如释》(《毗尼珍敬录》及《毗尼关要》较前三种稍逊,然亦可参阅。  又《净心诫观法》、《教诫新学比丘行护律仪》四种、《芝苑遗编》、《释门归敬仪》、《章服仪》、《律学初轫》等,皆可披览。学者宜随时求觅);

    4、于四分律初分既已详细穷研(四分律初分,实为律学之基础,故初学者宜详细穷研),再阅《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及《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中卷自<篇聚名报篇>乃至<忏六聚法篇>(今人未尝穷研本律,即诵疏钞,故罕有能入门者,冀后之学者,依次修习,毋悕速就);

    5、既已通比丘律,应略习比丘尼律,宜阅《四分律第二分一至九》、《毗尼事义集要》卷十六、十七,《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下卷<尼众别行篇>;

    6、既已习止持竟,应习作持;

    7、习作持者,应先熟读《南山随机羯磨》,并参阅怀素集《四分僧羯磨》;

    8、既已熟读羯磨,应详阅《四分律第二分》十以下迄于终卷(阅时宜节要记录,既便记忆,亦可备异日检查),并补阅《毗尼事义集要》中,已前所未阅者;

    9、然后再阅《随机羯磨疏济缘记》及《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已前所未阅者;

    10、像季已来,律宗寝衰,羯磨结界罕有行者,真修之士,不须求待他人,宜自密修胜行,余尝宗根本说一切有部律,集《自行钞》一卷,以备有部学者承用。若习四分者,宜准是规式,别集《四分律自行钞》,依之行持,检寻良便。

    已上略述学律入门次第竟,若更欲广研他部者,应先阅僧祗五分十诵律,及诸律论(阅南山撰述者,凡引诸律及律论处,亦宜随时检阅原文,以南山引文,颇多删略,文义不显,须检原文,乃可明了),后再详阅义净三藏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诸律(义净三藏留学印度二十余年,专攻此部,归国已来,译传此部律文,凡二十部,二百余卷,精详明,世称新律。灵芝于此部律文,未尝详研,故疑其与十诵同,实则开遮轻重与彼大异,学者幸虚怀研求,毋执故见),并详阅《南海寄归内法传》(义净撰,日本葛城慈云律师曾撰《解缆钞》释此传,今罕流传)。

    若有余力,再博涉续藏经中律部诸作。怀素、允堪二师,虽与南山灵芝异其轨辙,然实各有所长,学者宜悉心详览焉!

    常州版律部诸书,皆未圈点句读,学者阅之,至为困难,应检频伽精舍大藏经校对,补录圈点。但频伽藏排本,颇多讹误脱略处,宜详辨之。频伽藏宗于丽藏古本,较明清藏,殊为优胜,学者应取常州单行本,与频伽藏本详细校对,依频伽藏本一一改写。又两本之中,皆有讹字,若以两本对阅,精密修改,可得一完善之本,并圈点句读,重排款式,画分章节,别以刊行,后之学者,依是研寻,可无迷惑之虞矣。

    金陵流通之四分律,亦大半未圈点句读,应检频伽藏本校对,补录圈点。

    天津版《四分戒本疏行宗记》、《羯磨疏济缘记》、《行事钞资持记》,皆依日本续藏经之会本写刊,而删去科文,似有未可。案灵芝撰三记时,皆先出科文,后出记文,故于记中叙科判处,或存或略,因别有完整之科文,可以对阅,记中不须一一委出也。今将科文删削,唯阅记文,迷茫恍惚。于彼繁密之条理,岂能一一贯通?补救之法,应检续藏经中灵芝戒本疏科八卷、羯磨疏科四卷、行事钞科十二卷,别以刊行,斯至善矣(续藏经本或有讹字,应向日本名古屋其中堂书店请购古本木版南山律三大部互相校对,正其舛误,又木版三大部有二种,一为疏钞与记科别行本,一为合会本)。

    《南海寄归内法传》,唐义净三藏撰,为律宗最精要之书,凡习有部律者,或习他部律者,皆应悉心穷研,今无单行之本,幸冀后贤,别以刊行,广为弘布(藏中原本排列未善,宜详细校对)。

 

    附录2:一位居士讲了一个小感应故事。

    “今天早上我先生问我:‘你最近是不是没有好好念经啊?’,我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想了想,好像是。前两天感冒了,爬不起来,好像是早、晚没有按时念。我问:‘怎么了?’他说:‘家里又有蟑螂了,我可要下药了。’我赶紧说:‘别!我明天就去龙泉寺,你千万别下药。’”

    “我先生洁癖,不能容忍任何小昆虫。春节的时候就要下药杀蟑螂,我说:‘你先别杀,我上山参加法会念经超度它们,如果不管用再说。’其实,我也不知道是否有用?他不信佛不学佛,我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这样抵挡一下。上了山我真为家里的蟑螂写了黄牌位超度了一下,我说:蟑螂兄弟们呀,快逃命吧,离开我家,去西方极乐世界吧,这里有人要杀你们,千万别回来了。然后,我就把这事忘了。二十天后我下山,心想:我连个电话都没打,他不会不高兴了吧?没想到一进门他笑脸相迎,第一句话就是:‘你上山以后蟑螂真的没了。’然后向看一个大功臣是的仰望着我。我觉得真是不可思议,我立刻板起脸说:‘那当然,佛法真实不虚!’从此他不再干扰我学佛念经,而且很支持我上山,有时候还催:‘怎么还没走啊!’我清楚,主要是因为蟑螂。”

    “这不,一懈怠蟑螂又出来了,以后我要去龙泉寺加紧努力用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