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6月21日)

(2007-06-21 23:57:52)
标签:

阿那律尊者

昏沉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621日)

成蹊

今天看到关于阿那律尊者的一段公案,很受启发:

阿那律尊者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是一位道心坚固的行者。一次佛陀在讲经的时候,他有点累,打起了瞌睡,佛陀让人把他叫醒,然后严厉地对他说:“你为什么来出家学道呢?”

阿那律:“为了解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佛陀:“我说法的时候,你在睡觉,这么懈怠,能解脱生死吗?咄咄汝好睡,螺蛳蚌壳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

阿那律听了以后非常惭愧,赶紧下跪向佛陀忏悔,并在佛前发愿,以后尽形寿不睡眠。

从此以后,阿那律就精进行道,一整天都不睡眠。因为他长期不睡眠,不久眼睛就累瞎了。后来佛陀怜悯阿那律,教他修金刚三昧,他精进修持,证得天眼通,比肉眼看得更广、更清楚。

对比阿那律尊者这样的精进,反省我自己,听师父讲法时,也有昏沉的时候,上课研讨佛法也会打瞌睡,好像很正常一样,总觉得我太累了,偶尔睡一下也没关系,原来是大懈怠。面对这样的境界,阿那律尊者则是发起大惭愧,发起大精进,成为天眼第一的大弟子。

有没有成就的差别就在这里了。

《念住經》云:“谁有诸烦恼,独本谓懈怠,若有一懈怠,此无一切法。”

《大智度论》云:“精进是一切诸善法之根本,能出生一切诸道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况于小利。如毗尼中说,一切诸善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从精进不放逸生。复次精进能动发先世福德,如雨润种能令必生此亦如是。虽有先世福德因缘,若无精进则不能生,乃至今世利尚不能得,何况佛道。”

师父以前对我们开示过:出家以后,贪瞋痴等粗猛的烦恼一般不太会出现,出现的往往大多是一些细微的烦恼,而我们对这些烦恼却不认识,反以为很正常,比如散乱、懈怠,这些其实都是烦恼,真正障碍我们的进步就是这些细微的烦恼。

阿那律尊者是幸运的,佛陀严厉的呵斥让他看到了自己的病,并改正了自己的病。我也是幸运的,师父早就指出了我们的毛病了,就看我们以后能不能如法去行持。

佛陀涅槃前,对弟子说:“我所说的四圣谛、十二因缘,是我所证悟的真理,是世间的明灯,苦海的慈航。我马上就要入涅槃了,你们如有疑惑,可速提出来问我,我当为你们解说。”

静静的深夜里,佛陀这样问了三次,没有弟子回答。

最后,阿那律尊者来到佛陀前,右膝着地,合掌恭敬,白佛言:“佛陀世尊,弟子们都已深深理解到您所说的四圣谛、十二因缘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在这个世界上,太阳可以变冷,月亮可以变热,雪山可以变成大海,大地可以变成废墟,但佛陀所说的真理绝对是不可以改变的。”

只有阿那律尊者这样精进的人,才能够对佛陀讲的法,生起不可动摇的定解呀。

 

下午500,师父回到龙泉寺,弟子们见到师父回来,都非常欢喜地围在师父身边请益。

一位沙弥问:“师父,我做事情,总是容易冲过头,结果身体受不了,好多次了,还是改不过来,该怎么办呢?”

师父:“学佛要不急不缓,切忌冲得太过头,那样会修不下去,很多初发心的人容易犯这个毛病。修行像刀切菜,切久了就钝了,这时要停下来磨刀,才能更好地切菜。我们改习性也一样,没有面对境界的时候,学了一些理论,以为自己很好了,但真正面对人和境界时,习性就冒出来了,这要反复学习、练习,学习、练习,要张弛有度。”

一位净人问:“师父,您的两套开示光碟已经学完了,非常受益。但我感觉很多地方还听不太懂,内涵太深,我想是我的佛学基础还很不够,您能否给我推荐一本论,让我自学,这样补足我的一些佛学基础。”

师父:“不用着急,先好好背书,修行是长远的事情,先在这个环境里熏习这些基础概念,建立好师友关系,以后自然会步步增上,记住慢慢修来快快到。”

净人:“这几天的见闻觉知写得很深刻,我看了很受用,写文章的法师肯定得到您的大加持了吧。”

师父:“某法师写的很用心,第一天写的很僵硬,我就批评他,现在就越写越好了。他的思路是跳跃式的,通过写作可以很好的整理思路。他自己说如果写上三个月,思维的条理性会有很大的改善。”

净人:“师父因材施教,各个弟子都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师父:“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比如某某法师,听我讲话,什么都原原本本记下来,自己虽然也会抉择有没有道理,但不说出来。某某法师的特点是听了后,自己抉择,不合自己意思的地方马上就要和别人辩论。某某法师的特点是非常认真听,不管你讲什么他都很认真听,所以有时我说些他不爱听的话,他还是很认真听,这是很了不起的功夫。”

净人:“这算不算是具足弟子相?”

师父:“不错,具足弟子相、听闻轨理。”

弟子们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地围绕着师父问问题,师父总是毫不厌倦地对弟子慈悲教诫,循循善诱。

我问:“师父,您太忙太累了,弟子们的成长太慢,希望我们能尽快承担一些事情,给您减少一些担子就好了。”

师父:“你们还不到时候,要有功夫才能承担,功夫是需要时间来培养的。以后的事业要靠你们去承担,我是先来开路的。”

看着师父慈悲的眼神,我暗暗发愿,希望自己能快速成长,承担师长的事业,像师父一样具备利益有情的悲心和智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