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受戒 |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6月7日)
成蹊
刚下了早殿,我正准备去内院,一位法师叫住我,问:“你有没有时间?我要去问师父关于乙班同学的问题,想请你一起听。”我很高兴地答应了,因为我是乙班的班导,他是乙班的带课法师,我们两人一起请益师父,能更准确地把握师父的意趣,同时也便于更好地落实。
我们轻轻敲开德尘居丈室的门,师父正在看博客。这位法师向师父汇报说:“乙班同学最近诵经出了些问题,大家在音调、唱腔、快慢上面有不同的看法,彼此间习性不同,产生一些碰撞,做维那的同学也很苦恼。”我补充说:“其实这个问题由来已久,只不过是因为最近的《大智度论》不容易诵,所以才更加突显了。乙班都是些新同学,佛法的基础相对薄一些。昨天上午某某法师主动去带他们诵经,效果就不错,我准备以后每天都去带他们诵经。另外一些同学的音调确实有问题,还是要提醒他们。”
师父听完我们的话,轻轻地说:“其实解决问题并不是针对一个点去解决,更多地要从整体上去考量。你们单个人去带,还不如让乙班和甲班共同诵经,这样整体上带动更好。另外,在一个团体中,大家习性上有差别,会产生一些碰撞,这都是正常的。评价一个僧才的标准,首先是出离心、道心,其次是知见是否与团体一致,最后才是个人的习性问题。你们这些老同学刚来的时候,大家还不是都有个人的习性?但是磨久了,自然就融合了。另外,唱腔和大家不一样,并不是他有意的。以前某某法师上殿唱的快,经常念到木鱼声音的前面去,他也是自己不知道。所以不能总是看别人的问题,要多培养包容心,同时对大家要多做正面的引导带动。”
听了师父的话,我们顿时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师父总是站在大的时空格局上看待问题,因此解决的思路就会和我们不一样,我觉得跟师父做事,就是要学习从整体上考量问题,逐步培养大格局和包容心。
我们马上落实师父的指示,上午9:00,甲乙班同学一起在甲班教室诵《大智度论》,果不出师父所料,集体共诵的效果很好,大家唱念得比较整齐,而且也没有听到什么不和谐的声音。
诵经之后,我又赶快去帮忙几位即将外出受戒的同学办理手续。三坛大戒是汉传佛教千百年来的传统受戒方式,“三坛”是指沙弥坛、比丘坛、菩萨坛。每位戒子在为期一个月的戒会中,将依次第受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之后就成为一名庄严的菩萨比丘。《四分律删繁补缺行事钞》云“夫三宝所以隆安、九道所以师训、诸行之归凭、贤圣之依止者必宗于戒。”由此可知戒律对于佛法住世的重要意义。在师父和诸多大德的倡导下,中国佛教协会正在积极推动全国佛教的规范传戒及安居、诵戒,此举对于正法住世必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师父的慈悲关怀之下,由我负责安排五位戒子的戒前教育,对于忏悔业障、受戒功德,如何得戒、发心发愿等主题作了系列的引导。按照以往的惯例,在戒子出发之前,师父会对他们作出教授教诫,因此我也向师父做了祈请,师父回答说:“你们几位执事法师对戒子作教诫就好了,每人对一个戒子讲一句话,不超过12个字,这样印象会深刻。”我在通报执事会之后,就定在今天晚上20:30,在内院阅览室进行。
20:30,阅览室中,包括我在内的六位执事法师和五位戒子相对而坐。首先由负责本月寺务工作的主持法师介绍缘起,然后依次第进行教诫。
执事法师甲(教授戒子甲):“我们互相勉励了,赠你八个字‘不忘发心,不忘广论’。”随后应戒子请求略作解释:“初发心是根本,祖师曰:‘若能一直保持初发心,成佛有余。可惜很多人初发心猛,后悠悠放任。’”
执事法师乙(教授戒子乙):“记住文殊三教授”。后又补充“此次去五台山,要多祈求文殊菩萨的加持。”
执事法师丙(教授戒子丙):“送给你师父讲过的一句话:‘晚出家者,必须置之死地而后生!’”
执事法师丁(教授戒子丁):“送给你善知识对我们的教授‘愿体即是戒体’”,随后解释:“受戒前要发大愿,我的体会是真实的发愿不容易!”
执事法师戊(教授戒子戊):“时时忆念师长。”随后解释“受戒会遇到很多境界,必须通过祈求师父加持去转变。我在师父身边,天天领受师父音容笑貌的加持。体会到生命典范的力量,让我们时时不忘利益众生。”
最后由主持法师开示:“几位法师的教授都是精华版,句句有师承,你们发心真诚,感得这么好的教授。最后再转达师父给你们的三句教授:
1、一切境界都是文殊菩萨的加持。
2、一切境界都是自心的显现。
3、受戒要面对一切境界接受考验,不要观过,顺境是考验,逆境更是考验。
我觉得师父似乎已经知道了戒子们将要面对的境界,故而将“锦囊妙计”提前传授给大家,相信戒子们只要依教奉行,定能无往而不胜。
不知不觉,已经快21:00了,戒子们怀着感恩的心离去,各自用功。与此同时,约20:30——21:30,师父在德尘居二楼的小院中,与乙班的净人同学们散步交流。净人们又一次亲聆师父的法音,沐浴在德尘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