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读书 |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6月6日)
成蹊
早晨,师父叫我到他房间去一下。我快速准备笔纸、相机,来到师父房间,师父正坐在沙发上看书。
见了面,师父问我:“这几天你看什么书呀?”
我:“主要在思维、静坐,没看什么书。”唉,心里又是那种发虚的感觉,在善知识面前,我总是很怯弱。
师父:“那不行。你看某某法师在佛协时看了很多的书,成长很快,这里的环境很适合看书。”
我:“是这样,以后我努力看书。”
师父:“这本《禅林宝训注释》你看过没有?对你应该有好处。”
我:“没看过。”
师父:“这本书是广化寺的一位法师整理的,非常好,曾作为福建佛学院的教材。里面是一个一个故事,很有启示。”
我:“我很喜欢看故事。”
师父:“要多看书,否则心会散乱,看你办了两次法会,心有点收不回来。”
我:“是的。”师父直指人心,不得不服。善知识的教导就是当下最应该吃的药,看来要多读书,少打坐。
回到房间,坐在窗前,开始看《禅林宝训注释》。有闲暇看圣贤之书,不亦乐乎?
只过了半个钟头,就看了几十个故事。这时,我反省一下自己的念头,发现内心一片空虚。原来我读书的习惯是求快,只想马上看完,至于里面的故事有什么启示,往往不去细想,看完书后把它一丢,什么都没留下,空虚呀。经过这几天的感悟,我反省到:看一本书,会有什么收获,全凭你看书的心态。又是这个正念的问题了。我看书的习性是“求快,完成任务,好玩”,收获当然就是迅速完成任务,时光流逝了。
正念正知到哪去了?师父让我看书是叫我完成任务吗?
端身正坐,提起正念:师父让我看书的目的是要让我从中获得心灵的良药,得到启示,对治我的烦恼。
静下心来,放慢速度,再细心品味里面讲的道理,一个故事引起了我的思考:
“大觉怀琏和尚说:一块玉石,若不加以雕琢,就不能成为美器,一个人要是不学习,就不知做人的道理。我们现在的人为什么要知道古代的事,后世的人为什么要了解先辈的人,为的是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凡是善的,我们便去效仿他,凡是恶的,我们便引以为戒。历观前辈许多圣贤豪杰,他们自身具有高尚的品德,又能对社会有杰出的贡献,凡是能够立身扬名于当世的,很少不是由积累学问而成就的。”
原来“积累学问”这么重要啊。历代圣贤豪杰,很少不是由积累学问而成就的。以前我对“积累学问”有些排斥,尤其是对世间的学问特别排斥,觉得“积累学问”好象是搞文字,没有用处,不是修行,生命短暂,浩如烟海的佛法典籍都来不及学习,哪有时间去学其它的。
圣贤的心却是相通的,师父对我们培养的一个目标就是“学问广博”。现在我明白了师父为何总是强调我们要多看书,不仅看佛经,相关的世间书籍也要广泛阅读,没有广博的学问怎么能成就这个时代的大德呢?
其实,真正行菩萨道的人要学习“五明”,即除了要通达佛法之外,世间的所有学问也要通达,不然不能应机地度化众生。特别是现在这个尊重知识学问的时代,如果一个出家人,对佛法、世间法都不懂,别人怎么会对佛教有信心呢?
怎样能够合理利用时间,加强闻思呢?我常常问师父这个问题。
《法音》上一段问答,似乎有些启示。
记者问:“您在做好管理、弘法事务的同时,是怎样把握时间来深入佛教教理研究的?”
师父:“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在一般人看来这三者似乎不太容易统一,其实这是一体的。作为一个从事佛教寺院管理或弘法工作的出家人来说,他本身必须有深厚的教理基础和佛法修行素养,因为佛教的管理与世间的管理虽然有一些相通之处,但从根本上讲,两者是不相同的。早在两千多年前,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就以特别深远的智慧制定出一套非常优越的僧团运作及管理制度,其根本在‘以戒摄僧’,僧团中的成员依法和合,大家都共同遵守戒律。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祖师们又制定了适应中国时空因缘的各种寺院清规。要做好管理,必须要了解这些情况。同样要做好弘法事务,也很有必要对佛教教理不断地深入学习、研究。”
“别人都说我很忙,确有很多事情需要认真去做,有时也想抽出时间专门深入做佛教教理方面的研究,但是难度很大。一般人认为做佛教教理研究,就是找很多佛教经典来阅读、研究。我个人认为佛教的教理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就像一般人所认为的那样,阅读学习大量佛教经论,深入了解佛教的教理;第二阶段,在工作生活的人事境界当中去体会这些佛教教理的真正内涵。因为佛教教理就是佛陀用他深广的智慧观察宇宙、人生的现象,从而为人们揭示宇宙人生的真相以及解除痛苦、得到快乐的真实经验。也就是说,佛教教理所诠示的内涵,就是我们活生生的具体生活,所以真正的研究还应在生活当中去体悟。
对于第一阶段的教理研究我也很重视,一方面要妥善规划好自己的时间,婉言辞谢各种不必要的应酬,把时间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一方面要忙里偷闲,充分利用零碎片断的时间来学习,在各种场合多听、多看、多观察、多思考,也就是在忙事务的同时,用心去实践佛法,从而越来越感受到佛陀智慧的伟大,以及佛法的真实不虚、不可思议。”
师父的学习、修行、做事已经完全融为一体。做事越多,学问就越深广,对佛法的体会就越深;学得越多,干劲就越足,利益众生的事业就越宏大。红搂梦里的一句话讲得很有道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通达佛法的人,世间的一切学问都是佛法。比如佛陀,就是一切智人,所有世出世法都彻底通达、了如指掌,是最有学问的人。学问的来源不仅是书籍,还有生活。真正来讲,面对一切的境界,用心正确,如理思维,其实都可以是学问的来源。要不,那些高量的修行人,为什么看见花开花落这样平凡的境界,都能悟到甚深缘起法而开悟呢?
想着师父,我忽然现起佛陀讲的一句话:“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
师父行事略记:上午,陕西省宗教局张宁岗副局长来会同师父、蘧俊忠副秘书长、宗家顺主任商量有关陕西佛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