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6月3日)

(2007-06-03 23:00:01)
标签:

大智度论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63日)

成蹊

安居期间,师父让我们诵《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是解释《大般若经》的论典,一百卷,龙树菩萨所造,今天诵的是第三卷,主要内容是解释经文“一时婆伽婆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这是经文的第一个句子,论中的解释都是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很生动,像在辩论。

它首先抉择了为什么佛会多住王舍城和舍婆提。因为大部分的经论都是在这两个地方讲的,其它很多城市,像沤只尼大城、富楼那跋檀大城、阿蓝车多罗大城、弗迦罗婆多大城等,也都很丰饶,但为什么佛陀却少住呢?原因之一是有些城中众生善根未熟,久住也没有用;有些城中众生是利根,不需久住。原因之二是佛陀为了报恩。舍婆提是佛陀出生地的附近,应报出生地恩,王舍城是佛陀证得法身的地方,应报法身生地恩。

其次又抉择了为什么住王舍城会比舍婆提多一些呢?原因之一是法身要比生身重要。第二个原因是王舍城里有很多大智多闻人,像富那罗等六师,自言是一切智人,与佛作对;长爪梵志、婆蹉姓拘迦那大等,都是外道大论议师;还有长者尸利崛多、提婆达多、阿阇贳等,他们不信佛法,欲害佛辈。因为有这样的人在,所以佛多住王舍城。就像狮子是百兽之王,在小虫当中喉,肯定被人笑话,只有在虎狼等猛兽之中,作狮子吼,才是智慧的人所赞叹的。因为那些大智、多闻的人都在王舍城故,所以佛多住王舍城。

还有很多很多的问答抉择,让人大开眼界。每部佛经开始基本上都会讲:佛在什么地方,对什么人讲法,以前是一读就过去了,从来就不会想这里面还有这么多的内涵,那么多的抉择。佛菩萨为了利益众生,在什么地方讲法都要观察这么多的因缘,真是没想到。

我忽然意识到什么叫“无观察识”,对着境界一片痴呆,以为一切都是天生而有,一切本应该如此的。

比如现在我在龙泉寺安居学习佛法,好像很自然,似乎天生就应该为我创造这个环境。没有去思考师父为什么让我们安居?为什么让我们诵《大智度论》?为什么选择在北京建立道场?为什么选择现在建立?为什么选择我们来建立?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吗?如果按照《大智度论》上的思路去思考抉择的的话,这里面是不是也有师父深广抉择的因缘呢?

仔细想想,在北京建立道场,举办读诵大乘经典法会,僧众结夏安居等等,这些都是师父心中早已有的蓝图,决不是偶然出现的。这些都是师父慈悲为我们创造的学习佛法环境,经过多少深广的抉择,这是我们很难知晓的。所有的一切都是在佛菩萨的智慧摄受下,不是这样么?

我忽然意识到佛菩萨的悲心和智慧其实就体现在现存的佛教当中,现在还能有寺院的存在,还能读到佛经,其中包含了多少祖师大德为了延续佛教命脉的抉择慧和利益众生的菩萨行呢?

晚上自习过后,我们向师父请益。

“师父,我们诵《大智度论》很相应。”

“那当然,《大智度论》开智慧嘛。”

“您为什么会选择《大智度论》让我们诵呢?”

“佛教的知见主要就是唯识和中观,有如鸟的两个翅膀,对应的论典就是《瑜伽师地论》和《大智度论》,以前我经常诵这两部论,其重要性你们还没有体会到。”

“那安居期间请您给我们讲讲《大智度论》。”

“佛法最重要在于行门,你们现在主要问题不是在于听得少,而是做不到。”

“那大乘经典的境界更是做不到了,为什么还要诵呢?”

“那不一样,诵大乘经典是种大乘佛法种子,种子一定要正,所以最好要原经原论。种子种下去,效果几年后就呈现出来了。”

“大部头的大乘经典,像《华严经》《法华经》《大般若经》《大般涅槃经》《楞严经》我们基本都诵过了,以前不敢去碰这么大部头的经典,现在至少不会害怕了。”

“佛陀一生主要就是讲这些大乘经典,重点把握住了,以后就好办。”

“我们举办那么多法会,居士们也诵了很多大乘经典,种下了大乘佛法种子,那功德真大。”

“那肯定,不过受用这些大乘佛法并不容易,绝大多数的人只需要简单的佛法,他就可以受用了,比如你告诉他拜佛有功德,供养有功德,念经有功德就行了,他就很高兴去做,就受用了。反而你给他讲三轮体空、苦集灭道没有用,他接受不了。”

“为什么会这样?”

“善根不一样,信心不一样,对佛法的希求心也不一样。”

“应机说法真不容易。”

“恒顺众生嘛,总的来说讲佛法不能谈玄说妙,也不能太庸俗、迷信。佛教是智信的宗教,智慧是理性的,信仰是感性的。有信心不一定表示是对的,如果没有智慧,就会变成情感。就像依师,没有智慧,也会变成依赖,最后变成无赖都有可能。”

“那更要诵《大智度论》,开启智慧了。”

“要好好珍惜自己的暇满人身呀,能有这么好的修学佛法环境是很不容易的。”

“是啊,越来越感觉住在寺院里真是幸福、充实。”

“要知道,住在寺院是要有很大福报的,没福的人住不下去。你要多想想社会上人的苦,策励自己好好修行。你想,大多数的人一生浑浑噩噩,毫无意义。30岁前拼命读书工作,30岁开始结婚养孩子,到50多岁孩子长大,自己病也来了,就等死了。一生都是压力,读书的压力,工作的压力,生活的压力,多可怜呀。”

“是呀,感恩师父为我们做的一切。”

不知不觉已到2300了。

“太晚了,回去吧,你又要熬夜写博客了,以后要注意时间规划,长期熬夜身体会受不了。”

“我轻声退出师父房间,打开台灯写今天的博客文章,回味着师父的话语和关怀的表情,夜已深,但心很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