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6月2日)

(2007-06-02 23:03:04)
标签:

正念

正知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62日)

成蹊

今天是安居第二天,微风徐徐,格外清凉,内院一片寂静。

早上,我打开师父的博客,想温习一下师父的开示,滋润我干涸的心灵。其中看到了517日的见闻觉知中,师父对弟子讲的一段话:“很多同学学佛法,学了好几年了,什么都记不住,模模糊糊的,这样下去,何时能学通?我看这样一辈子都学不好。佛法要在各种境界中去历练,所谓转心即是转境——对境内心不被它迷,而且还能把这种境界给转过来,这才是真正的佛法。”

我内心一阵触动。

这不是在说我吗?最近做事情较多,内心开始感觉到发虚,没有佛法了,空空荡荡的。

我处在什么状态,师父是很清楚的,正如偈颂云:“佛及菩萨众,无碍见一切,故吾诸言行,必现彼等前”。

看到自己的问题是痛苦的,因为难以接受“我这么差”。但是,看到自己的问题又是快乐的,因为知道了自己的毛病,比蒙在鼓里好,可以去改善。

悲欣交集,回到座位,周围的同学们正在埋头研阅经论。

书桌上摆着《入行论》,这是我们最常读诵的一本论典。前几年曾很流利地背诵了一半内容,现在忘记得差不多了。

回忆起师父的话:“学了好几年了,什么都记不住,模模糊糊的。”《入行论》也没记住,师父说准了,惭愧。

我拿来随意翻翻,读到《护正知品》中的一个偈颂。

“不住正知者,闻思修所得,如漏瓶中水,不复住正念。”

如雷灌耳!

正是现状的写照,学了这么多,听了这么多,都漏了,“闻思修所得,如漏瓶中水。”好可怕!

以前这个偈颂背诵得很流利,居然没有理解?现在明白了,等到亲证了果报的时候,才明白,这个代价可不小。

没有正念、正知,原来就是罪魁祸首,我有点恍然大悟。

什么是正念正知呢?《入菩萨行广释》上说,正念是忆念六波罗密等正法,时刻不忘断恶修善;正知是观察自己三门的状态,取净舍恶。还举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自心象马,正念喻为拴马之索,正知如马看护马的主人。马主人放马时,经常要去看护它,用绳索拴住它,防止掉失;同样,我们修行时必须以正知经常观照三门,注意三门所为是否如法,然后以正念时刻将三门安住于善法上。

虽然有这些解释,但要了解正念正知的内涵,也就是认清自心什么状态是正念,什么状态是正知却很不容易。以前怎么也想不明白什么是正念正知,与师父相处了很长时间后,师父的言行才让我对正念正知有一些感觉。

我忽然想起师父曾开示过正念正知的问题,于是赶紧去找来《法炬》合订刊,在《法炬》第十五期上,师父开示修行与做事的关系:“我们不能把修行与做事对立、割裂开来,修行要透过做事来体现,做事可以验证修行的功夫。修行分广义的修行和狭义的修行,狭义的即是指一切佛事活动,如念经、拜佛、打坐、参禅,而广义的修行则是用心,把握现前的一念心去做事,去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境界,正所谓‘历事练心’,并能一直保持善心、善念、善行,此人就是大善人,大菩萨。那么,为什么我们总是做不好呢?这是由于念头出了问题,不能保持正知、正念,不能正确看待周围的事物。”

我如饥似渴地读完这段开示。师父多年前就认清了我们的问题,早就告诉我们应如何在做事中用心了。以前看过这段开示,平平淡淡,没留下什么印象。看来资粮不够的话,佛法是根本看不懂的。

现在我明白了,平时我们办法会,承担常住的事务,或做一切的事情,都是可以来训练我们的正念正知。训练正念正知的机会其实很多,但我们不会用心的话,机会就浪费了。

不会用心,做事越多,就越影响学习佛法,师父恰恰相反,做的事情越多,对佛法的体会越深。大家都赞叹师父做那么多事情,却不耽误学修,真是神奇。有坚固的正念正知大概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吧。

有一次在广化寺开执事会,几十个人,大家轮流提问,最后师父做总结回答。有个法师有作记录,发现师父的回答中涵盖了每个人的问题,一个都不遗漏,而且都给予了答案,这位法师于是对师父生起了极大的信心,他说这样强的念知力是止观双运的表现。

平时师父在对我们的佛法开示中,引经据典,还有以前背过的四书五经,也常常信口拈来,令我们佩服不已。这种坚固的念知力是我们希求的果,师父是怎样做到的呢?我们是否也可以效学呢?师父的身教似乎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师父非常注重遵守常住的作息,上早殿从来不缺。师父前几天还对我们开示说:“庙里规定几点起床,几点上殿,几点过堂,几点出坡,几点上课,只要你去坚持,就是遵守戒律;你每天这么做,就是定;你每样都做好了,就是慧。你在随众的过程中,戒定慧功德就都成就了,它是一种很高的修行,离开了生活,离开了人,是没有佛法,没有修行的。”

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修行的目标可以很高远,但是修行的起点却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首先要有稳定的作息,生活没有规律,身心不稳定是没有办法修行的。反省自己,对上殿、过堂的心态,累了就不上,迟到一会也不在意。这样子对整体虽然没有很大的影响,但自己形成拖拖拉拉的习性,失去了正念正知,对自己的修行损伤是很大的。常住的作息安排就是为了我们的修行而制定的,我要好好珍惜这些练心的机会。

师父教诫我们:学道次第的人,要时时刻刻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结夏安居,正好训练正念正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