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5月18日)

(2007-05-18 23:13:01)
标签:

高着眼

最上乘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518日)

成蹊

早上六点,天已大亮,我醒了,看看上铺的两位旅客,还在睡梦中。昨晚写博文一直到凌晨三点,灯也一直亮着,害得他们一夜没睡好,深怀歉意。他们一句抱怨的话都没有,真是很有涵养的人。

师父笑着说:“不错,写那么晚,干劲挺大。”依师是一切功德的根本,能有机会承事师父,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涅槃四因,首在“亲近善士”,有了这个前提,才谈得上“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经论中云:“若善男子,或善女人,应极恭敬,依止亲近承事尊重。若如是者,闻善法故成善意乐,及由彼故成善加行,由是因缘,造作善业,转趣善行。能令善友,爱乐欢喜。由是不作恶业,作纯善故,能令自他不起忧恼。由能随顺护自他故,能满无上菩提之道,故能利益趣向恶道诸有情类。是故菩萨应依尊重,圆满一切功德资粮。”依师能圆满“一切功德资粮”,这点辛苦算什么?

《广论》中亦云:“复次由其承事知识,应于恶趣所受诸业,于现法中身心之上,少起病恼,或于梦中而领受者,亦能引彼令尽无余。又能映蔽供事无量诸佛善根,有如是等最大胜利。”

这次随师出行,长时奔波,舟车劳顿,睡眠也严重不足(每天晚上只能睡三、四小时),若身若心都是一次对个人极限的挑战。但想起经论中的这些话,内心就有一丝安慰。记得有一位法师说过:为什么依师会有这么大的利益,能够“映蔽供事无量诸佛善根”?因为我们供养的时候可能随顺自己的习性,不是很难的事,但要承事善知识,就得逆着自己的习性,虽然辛苦,但功德也大。这次出门,对这段话是真正印象深刻了。恰如师父所说,学佛要历事练心,否则学一辈子,可能也很难学好。

火车将在六点三十五到北京站,看看还有一点时间,师父带着我把文章快速过了一遍,做了一些必要的修改。看着师父改文章,我又学到不少东西:平时我们写文章、说话,往往只管说自己爱说的,写自己习惯的,对听讲的人和看文章的人的需求往往不会很仔细地考量,也就是基本上是以自己为中心的。但师父改文章给我很深的印象:同样一个意思,他换一个词,感觉就大不一样。因为他时时考虑到读者的接受习惯,念念是以他人为中心的。这就是我和师父的差别,也是小乘习性和大乘习性的差别。

我很感慨地对师父说:“怪不得世间当官要从秘书做起。”

师父说:“对了,当官要从秘书做起,当方丈要从侍者做起,否则你对现实缘起根本不能把握。”

“很多事情看起来很小,但很多人不会明白:细节决定成败。”

想起《易经》上的一段话:“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古来的圣贤都很重视自己的言行,因为他们知道这种法界缘起、重重无尽的影响力,这就是对现实缘起的一种深刻观照,是真正的智慧的流露。而我们做事往往喜欢大而化之,总觉得差不多就好,其实是放逸、懈怠、懒惰的表现。

七点半,我们回到佛协,二位同学和一位常住广济寺的侍者法师已经在那里等我们了。

听说我们还没吃饭,侍者就到食堂给我们打了一点早饭回来。师父早餐很简单,就是大半碗粥,一点青菜豆腐配咸菜;我怕饿,吃了一个馒头。对出家人来说,饮食是为了修行,不是为了享受,这是一个根本原则。我在家嘴还挺刁的,出了家,贪吃的习性依然还很强,但跟在师父身边,这种贪欲自然就比较容易调伏,诚所谓“恶业烦恼悉不能胜”——不需要你刻意去对治什么,很多烦恼自然就调伏了。所以修行能跟在好的师父身边可是占了大便宜了。

用过早斋,师父进屋去看博客去了。我们几个就帮师父收拾一下房间。难得有机会亲自给师父打扫房间,大家都干得特别欢喜。不光地板很用心的擦过,连厕所都冲洗得干干净净。擦地板的同学还告诉我们师父传授给他的“四步擦地法”,听了让我大开眼界,原来擦地板也有次第,自己过去从未想过。怪不得师父常说我们对现实缘起不了解,平时没有用过心,对境自然一片模糊。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5月18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5月18日)

 

收拾好了,我们告退,师父又要开始一天的工作了。

下来,走在广济寺后楼的院子里,看到方丈楼上有一块匾,是赵朴老的墨宝,上书:“高着眼”三个大字。朴老的字丰腴秀雅,给人很深的美感享受,我看了很感兴趣。于是又跑到西边对称的阁楼,上面还有对称的一幅字:“最上乘”。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5月18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5月18日)

 

两块匾让我联想起一位大善知识的教诫:“所谓道次第,就是三句话:眼光要放远一点,心量要放大一点,情绪要放松一点。”这里所谓“眼光要放远一点”的意思就是:我们应该一开始就把生命的目标定在成佛上面。因为宗旨不能确定,所做的一切都不能成为成佛的资粮,那是非常可惜的。“心量要放大一点”是说要发愿学修佛陀圆满的圣教,所谓“法门无量誓愿学”。但修行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精进时应该注意松紧适度,细水长流,这样才能持久。这就是“情绪要放松一点”的内涵。

如果我们能够依着善知识的引导,修行其实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而且哪怕在擦地板、冲厕所的过程中,都能怀着一份喜悦和感恩,这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