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2007中国扬州佛教教育论坛开幕式 |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5月17日)(中)
成蹊
师父在开幕式上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就佛教的教育问题发表讲话:
“尊敬的国家宗教事务局叶小文局长:”
“尊敬的江苏省人民政府仇和副省长、扬州市委季建业书记:”
“尊敬的星云长老:”
“各位领导、各位学者、各位法师、各位来宾:”
“今天海内外高僧大德、教育专家、佛教学者聚会扬州大明寺,互相交流,互相探讨,共同推动佛教教育与社会高等教育之间的互动关系与互助发展。首先,我谨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对江苏省佛教协会与鉴真图书馆共同主办‘2007年佛教教育论坛’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向参加此次论坛的各位领导、学者、同仁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良好的祝愿。”
“教育是人类升沉的枢纽,民族的振兴、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都要靠教育。教育的目的并非完全是知识的累积与学识的丰富,而更需要心智的培养与道德的养成,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和谐进步。”
“佛教教育的目的,是为了造就能在现代社会弘扬佛法、普度众生的人才,所以整个施教过程都应该重视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同时,还应借鉴和吸收现代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现代佛教所培养的人才,我认为应具备三个条件,即宗教修持为第一,学问广博为第二,勤奋工作为第三,具斯三者,堪称佛教优秀人才。同时,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还应正确处理好‘通’与‘专’的关系,既要培养佛教通才,又要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培养一定数量的专门人才,如佛教教务人才、佛教学术研究人才、佛教管理人才、佛教外事人才等。”
“中国的教育,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而在佛教中更是将这种师资相受的教育方式发展到一个新的境界,被称为成就佛道的根本,用佛教的语言讲就是‘亲近善知识’。亲近善知识的内涵是佛教系统完整生命教育最为宝贵的经验,是师资相传修行经验的累积,是培养和塑造人才的关键所在。现代佛教教育出现的种种弊端,其原因与为师者不具师德,为学者不能如理求学有莫大的关系,如何继承发扬佛教师资相受教育方式的优良传统,值得从事佛教教育工作的同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佛教的本质,是教育、教导、教化所有众生,提升精神境界,提高道德品质,开发心灵智慧,从而使人转凡成圣,转染成净,转烦恼成菩提,从迷的世界,步入悟的世界。佛教教育,应该注重身心和谐,悲智具足,福慧双修,内心充满善法的力量与虔诚的信念。”
“最后,衷心祝愿此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同时期望教育界与佛教界携手并进,相得益彰,共同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努力。谢谢大家!”
师父多年来关心佛教教育,他的讲话,语言简练,内涵丰富,我注意观察了一下,台上台下,专家学者对师父的发言都很关注,听得很用心。像佛光山的心定法师会后就跟师父说:“您每次讲话我都很用心地听,很有启发,很受教育。”香港旭日集团的董事长杨钊先生后来也跟师父说:“你所做的佛教教育,是最成功的教育。”
11:30,开幕式圆满。离开会场的路上,复旦大学的王雷泉教授热情地来和师父攀谈。师父边走边告诉我说:“我们两个是老朋友了。”一路走来,心心念念都是对中国佛教教育的关切和祝福。
我看过王教授的佛教教育论文,记得王教授在他的论文中也提到:“要搞居士教育。”师父现在带领我们结夏安居、居士教育,无论是僧众的引导,还是俗众的教育都具有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