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5月15日)

(2007-05-15 23:13:31)
标签:

僧众班会

调心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515

成蹊

昨晚开了僧众会议。

僧众会固定每两周一议次,一般在周一晚上开,因为周一是我们放香的时间(当然上午还得大出坡)。开会时先是全体比丘开,会上由执事同学向全体比丘汇报两周来自己所负责的工作,如有问题,所有比丘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但一旦决定大家就要照办。然后,如有必要,再把沙弥和净人同学召集起来,宣布一些僧团会议的决定。

对比丘来说,僧团事务性的工作由专人负责,这样其他比丘就可以安心闻思,在佛法上用功。但个人埋头干自己的事情,缘不到整体,也容易出问题,久而久之就长养小乘习气,所以每两周一次的全体会对大家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观待整体的机会。

比丘、沙弥、净人,这是僧团基本的管理层次,对沙弥和净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调伏慢心的过程。刚进僧团的人,难免带着世间很多不好的习性,慢心就是其中很常见的一方面,但一般人都很难看得到。所谓“我慢高山,法水不入”,慢心慢慢净化了,将来才有机会真正深入佛法堂奥,否则学到再多的理论,也只是在文字上面转。僧团管理的这种层次性,对帮助大家净化世间的杂染,非常有好处。

记得几年前,有一位同学,我曾问他出家的感受,他谈到:自己的文化程度比较高,过去以为自己没有慢心,很调柔,结果一进僧团,出坡时带组的法师是个小学都没有毕业的人,吆喝来吆喝去的,内心就特别扭,这样熬了很长一段时间,才看清不是对方的问题,而是自己的慢心在作祟。这段话给我印象很深,所以两年后我出家,就比较注意这个问题,但看到自己的问题容易,对境内心要能调过来,还是很难,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不过僧团的美就在这里,只要你在这种环境下,透过这种不言之教,你不知不觉就能学到很多东西,内心就在一点一滴净化,等过了一段时间,内心净化到一定程度,回过头再来看过去的自己,再来看其他人的问题,就一目了然。这时才稍微明白一句话,什么叫“离师无法,离法无成”(这里的师,不仅是指尊重善知识,也包括同行善知识,也就是指整个的师友环境)。法是要在与师友的互动过程中学的,不然我们学了一大堆概念,永远只是在“学我”,很难体会到真正的法。法的特质是什么?《广论》上皈依部分有明确的定义:“断烦恼苦所缘为业。”如果学了半天,内心的烦恼一点看不到,或者说看到了也没办法净化,那说明还没真正学到法。

写这么多,也是因为昨天师父提到目前僧俗二众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平面引导——大家谁都不服谁,僧团里是一个平面,俗众那边也是一个平面,虽然有组织架构,但那些东西只是写在纸上的东西。所以大家的业凝聚不起来。”其实僧团还好一点,毕竟大家都知道向内反省,“我鄙恶形影,明现于法镜,意极起痛恼,我当趣正法”,对境看到自己的问题,于是好好反省、忏悔、祈求,一点点改善。俗众相对来说就更难了,因为在世间大家的道德水平相对都比周围人做得好,所以自己的问题就很难看见,更别说忏悔净化了。正如有句话说:“僧团是真正让法生起来的地方。”师父、法师不辞辛苦办这么多法会,也是为了让大家有机会把平时学的法拿出来用一用。

昨天开会,负责居士部分的法师提到很多居士反应五一法会太忙、太辛苦,累了,要休息。有些常住义工放香两天都休息不过来,大家听了,都很关心。

不过关心有很多种方式,放香是一种方式,但因为昨天师父的加持,我想真正的关心还得用智慧来抉择,不能光从感情上来判断。其实大家都有经验:身体上的疲累很好调,睡一觉就缓过来了,真正难的是内心的疲累——法会是历事练心的时候,要承担大量组织性和事务性的工作,平时闻思不够,到这时就傻眼了,对境调伏不了内心,所以就会容易感觉累。

正如师父在《突破个人中心主义》中讲的:“懈怠、疲乏、厌倦不是我们身体的因素,是我们心理的因素,是我们内心的状态。我们内心觉得辛苦,就辛苦,内心觉得自己困难,它就困难。所以所有的疲倦跟懈怠就是因为你有这样一颗疲倦、懈怠的心,有这种疲倦、懈怠的内心的形相,散乱的事情。”所以说我们对境缘不到法,内心的烦恼调不动,面对法会这个境界就会隐隐约约有点恐惧,其实这时应该更加策励对佛法的希求。

很多俗众在佛法方面投入时间、精力太多,“后方”就会出现一些“危机”—— 太太起烦恼啦、先生有意见啦、父母不理解啦……诸如此类。这个时候正是考验我们信心的时候,这个时候正是抉择人生道路何去何从的时候。就像师父说的:“佛菩萨的境界,就不是如此。众生有痛苦的时候,他就要去解救,帮助他走出烦恼;众生有快乐的时候,佛菩萨会告诉我们这些是行苦,是靠不住的。无论是什么境界,痛苦也好,快乐也好,顺境也好,逆境也好,都是需要用法修心,佛菩萨也是告诉我们用法修心。同样如此,我们同同行善友之间的关系,也是用法修心的时候。不是说,我们要把这些境界抛开、远离,内心里面自己把它拒绝在外,然后来谈修心,这是不对的,跟道次第不瓜葛了。”(《突破个人中心主义》)

所以我们不必害怕这样的境界,而要用理智来抉择。世间的一切无非是痛苦,我们要走还灭生死的路,世间的人自然很难理解,但这时自己内心要有很清楚的抉择:我到底要求什么?师父在春节法会的时候就一再破斥那种在佛法和世间法上面搞平衡的想法,我们要在自己的身心上面来观察。真正要走转凡成圣的路,内心一定要有决断。当然对境时可以有一些方便善巧,但内心绝对不能退缩,否则这条路永远是走走停停,苦苦恼恼,很难走得远。佛菩萨没有不想帮我们的,但如果我们不能一点一点放掉对世间的执取,那么佛菩萨也没有办法,我们的心不肯打开,佛菩萨只能永远等在门口。那怕菩萨已经等了无量阿僧祗劫了,我们还在这里流转,你说怨谁呢?

早上,我们几个陪师父散步,听说现在甲班上课、开会大家时间观念不够强,有的人喜欢拖拖拉拉,师父说:“时间观念不强是落后的表现。你看那些落后的民族,时间观念都不强,因为他觉得时间不值钱。先进国家就不一样,分秒必争,因为时间就是金钱,就是财富。僧团里大家久了,熟悉了,就容易随便。”

“有的法师出去带动,一聊就是一、二个小时,那怎么行,到最后都变成聊天了。你讲的东西精炼一点,别人反而受益,否则每次出去都把道次第讲一遍,别人听多了也听不出味道了。”

有人又提到有的执事法师觉得承担的很辛苦,师父说:“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做事不够专注,所以效率低。另外一个问题是使用手机,跟居士接触太频繁,居士有事没事就给你发一大堆短信,整天心里想着手机什么时候又震动了,根本不能静下心来缘法,所以容易累了。有问题打电话就好了,配那么多手机干嘛?”

我说:“居士不是要依师吗?”

师父不客气地说:“有的人不是依止,是依赖。”

不过我要提醒的是,这些东西居士看了可别变成对僧众观过的本钱,师父可以批评,但我们绝不可以非理作意,那是很糟糕的。只有句句都回过头来在自己身上去反省,那样才能真正得到好处。

综合这段时间的一些问题和学习佛法的方向,晚上1900,师父对全体义工做了长达100分钟的开示。(稍候整理发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