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积聚资粮 |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5月14日)(上)
成蹊
傍晚时分,正巧法师从德尘居过来,说师父已经回来了。
赶紧跑过去亲近师父,刚好撞上浴佛法会僧众召集人也往师父房间走,于是我俩就一起进去了。
师父正在用药石,召集人就在一旁问一些问题。首先谈到建大殿筹款的问题。
“大家好像对寺务工作不是很积极。”法师说。
“认准的工作就要坚定不移地往前推,一直到推出效果来。”师父说,“大殿一事,先要解决僧众同学和骨干义工的知见问题:一、有没有必要建大殿?二、怎么建?做任何事,不光要有愿力,还要有能力。”
“有道是‘无财不养道’,这么多人,食、宿、医疗,没有经济来源肯定是不行的?不能只靠祈求而自己不努力,要是你一祈求,就能让韦陀菩萨送来也好,否则一方面要祈求,另一方面也要靠自己努力,不然怎么成事呢?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咋一听,觉得很突兀,因为僧团注重戒律,所以平时自己从来不愿意跟人谈关于财物的事情,哪怕是供养三宝。但静心一想,感觉自己看问题实际上是很片面的。出家前,自己就不大喜欢谈钱,总觉得那东西太俗气;出了家,受僧团保护,规定个人不拿钱,所有供养一律归公,自己更不愿意去想这种事情了。今天听师父这么一加持,感觉问题确实不能只从单方面来看。
怎么说呢?如果仅仅是个人修行,那的确不应该被世间的财、色、名、食、睡所困,越清净越好。但如果是跟着一个大乘师长,为了团体的事业,该承担的就要主动承担。其实,目前我们实际上都是靠师父在那里撑着,就像小孩读书,他可以一心向学,不用想怎么挣钱的事情,但一个做父亲的就不同,他要通盘考量家里的经济状况,否则一家人就得饿肚子,更别想安安心心读书了。记得过去一直到读大学,父亲都常说我太书生气,我还不服,觉得人就是要有一点这样的精神。后来工作了,自己独立生活了,才略略体会父母的苦心。现在师父是我们大家的父母,我们怎么才能多为师父分忧呢?确实思想上先得扭过来,要从那种只管个人的小乘习性中突破出来,培养大乘的格局。
其实,居士供养、护持三宝,僧众一心修行,然后以佛法来回报大众的恩德,这本来就是佛陀为我们建立的最好的互动模式,只是现在到末法了,所以大家才不知如何取舍。
召集人又提到法会中的一些困难。
师父说:“主要是因为你们事情搞的太琐碎,大的事情,全局的事情把握不住。要多提现实性的意见,然后加以引导与启发。”
“法会中,有讲道理的人,有做事情的人,有时候做事情的人更重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他们,饭都吃不上,觉都睡不好,法会怎么办得好?当然对于他们引导,要注意观察他们的根基,否则你讲的东西根本不应机,他们根本听不进去。”
看来我们对法会很多部分观顾的还很不够。
召集人:“法会中,大家好像太累了,一个月内两次法会,很多人都要跑掉了。”
师父:“那有什么累的,社会上干活谁不是这么干?关键是大家心比较散乱,做事不专注、不够用心,或者说不知道怎么用心,所以心的力量就不能持续、连贯,所以容易感觉累。好比大学里的老师,工厂里的工人,天天都要上班、干活。做人本来就是要天天造业,不然要干什么?”
召集人:“他们大概要等烦恼调过来,心情比较好的时候再来做。”
师父:“关键是团队的意识,主人翁意识没有建立起来。好比一个人,肚子饿了就要吃饭,感觉冷了就要加衣,热了就要脱衣,困了就要睡觉,这都是很自然的事情。大家都是怕麻烦,不要那么辛苦,这些问题我过去的开示中都讲过了。”
召集人笑笑:“大家大概还没消化好。”
师父:“工作流程要安排好,好比佛事登记组,可以4个小时一班,这样就不至于那么累。归根结底是大家的素质还有待提高。”
召集人:“好像自己什么都不太懂,所以对境自己也反应不过来。”
师父:“你不懂可以来问我,是自己没有学习的心。你们读书人,看见出纳、会计这些事就头疼,好像那种东西跟修行没有关系,不是佛法,只有关在教室里看经才叫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