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5月2日)

(2007-05-02 23:41:27)
标签:

四悉檀

南少林开示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5月2日)

成蹊

师父今天的行程安排的很满,早上8:00,与福慧之旅的学员及护持义工合影。10:00坐车到南少林寺,看望正在那里举办“和谐之旅”法会的法师们,并与学员义工们合影。在南少林寺,还接待了原福建省旅游局黄晓炎局长,莆田市李飞亭副市长,莆田市宗教局张元坤局长。午斋后,与南少林寺诸位执事法师谈寺院发展、承担做事以及如何修行的问题。之后,回到广化寺,接待了浙江舟山市佛教协会的诸位居士,解答他们学习佛法过程中的疑问。晚上,接见福慧之旅的学员,回答学员们的问题,21:30结束。我也跟随师父参加了一天的活动,晚上静坐回忆、梳理思绪、反省总结一天的见闻,感触非常多。随师出行这几天,尽管天天熬夜,白天基本也没有休息的时间,但因亲近师父,听闻开示,观察师父行宜的缘故,而得到极为明显的加持,内心状态的变化是最有力的证明,尤其是在南少林寺,师父给诸位执事法师的开示,不断激荡着我的内心,让我真切地产生了光明的感觉,以八个字总摄:“如饮甘露,智慧灌顶。”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5月2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5月2日)

 

关于佛法事业的推广,师父强调不能再做浅显结缘式的弘法,今后要在模式已经形成的基础上稳打稳扎,要始终把握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善用人才的根本目标,向精品化发展,甚至可以在福慧之旅法会的学员课程中,对皈依、业果、无常等法类进行更加深入的引导和讲解。在谈到南少林寺的发展时,师父提出:核心是以佛教文化为主,并辅以地方文化及区域文化,如闻名全国的莆仙戏等可与活动作适当的结合。

在师父与莆田市李副市长谈话过程中,我发现师父对“四悉檀”极为通达,即如何透过佛教文化这个媒介,让见闻的人都能生起对佛法的信心。

“四悉檀”义出于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卷一。它的大意是:

一、世界悉檀,“有法从因缘和合故有,无别性。譬如如车,辕轴辐辋等和合故有车,无别车;人亦如是,五众和合故有,无别人。”又“譬如乳,色香味触因缘有,故有是乳。若乳实无,乳因缘亦应无;令乳因缘实有故,乳亦应有。非如一人第二头,第三手,无因缘而有假名”。

二、各各为人悉檀,“观人心行而为说法,于一事中或听或不听。如经中所说,‘杂报业故,杂生世间得杂触杂受’;更有《破群邪经》中说,‘无人得触,无人得受’”。前者不信罪福,堕断灭见;欲拔彼断见,是故说“杂生世间得杂触杂受”。后者计我有神,堕计常中,是故不说有受者触者。

三、对治悉檀,“有法对治则有,实性则无。譬如如重、热、腻、酢、醎、药草、饮食等,于风病中名为药,于余病非药”。“佛法中治心病亦如是。不净观思惟于贪欲病中名为善对治法,于瞋恚病中不名为善,非对治法。所以者何?观身过失名不净观,若瞋恚人观过失者,则增恚瞋恚火故。”

四、第一义悉檀,“一切法性、一切论议语言、一切是法非法,一一可分别破散;诸佛、辟支佛、阿罗汉所行真实法,不可破,不可散”。“过一切语言道,心行处灭,遍无所依,不示诸法,诸法实相无初无中无后,不尽不坏,是名第一义悉檀。如摩诃衍义偈中说:语言尽竟,心行亦讫,不生不灭,法如涅槃。说诸行处,名世界法;说不行处,名第一义。一切实,一切非实,及一切实亦非实,一切非实非不实,是名诸法之实相。”

由此可见四悉檀的主要意义,在于称机说法,如智顗大师在《摩诃止观》卷三下说:“佛知众生种种性、欲,以四悉檀而成熟之。”这样,佛说法就有了种种差别,如《摩诃止观》卷一上说:“圣说多端,或次说,或不次说;或具说,或不具说;或杂说,或不杂说。众生禀益不同,或次益,不次益;或具益,不具益;或杂益,不杂益。”而需要从四悉檀去了解佛说法的本意。智顗大师在《维摩经玄疏》卷二里,曾经说:“佛有四种之说,皆是悉檀方便入假利物,而诸众生颠倒不了,或执外人邪说四边,或执佛法经论四边,而生见著。……若解四悉檀意,如前异说,皆大利益众生、兴显佛法也。”四悉檀的确是一种甚深的智慧,今天看到师父的示现,对此升起更实在的信心。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5月2日)

 

我发现师父解决问题的办法非常多,见地精深而独到。在回广化寺的路上,我问师父:“您怎么有这么多的办法呢?”

师父淡淡地说了四个字:“自性具足。”

我又追问:“既然是自性具足,那我也应该有啊,为什么我却想不到这些办法呢?”

师父又说:“是你还没有开发出来。”

我又问:“您怎么就能开发出来的呢?”

师父笑着说:“要不然,怎么做你的师父呢?”

我只好作罢,不再追问了。因为我很清楚这一生所呈现出来的结果,是无法强求改变的,所能调整的只是果相现起时应种什么因。所谓“书到今生读已迟”,过去生没努力,这一生才有现在的生命状态,现在唯一应做的,就是依师学法、对境转心、当下种因。

南少林寺不论硬体设施的建设,还是软件人才的培养;都是初创阶段,执事法师们都比较辛苦,尤其是整体负责的法师一直向师父说“事多人少,马乏人困。”而师父若无其事地说:“在我看来,你们没做什么事。”接着,师父开示了关于现在大多数正在承担做事的修行人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

“出家当和尚的主要工作就是弘法,就像吃饭一样,要天天吃,而之所以会出现不愿承担做事的现象可归纳为二点:对内——主要是知见的问题;对外——主要是面子的问题。知见上首先要清楚,办道场都是靠愿力来成就的,以愿导行,就能广弘教法,没有广大的愿力,不可能成事。”

一位很发心承担的法师感叹说:“有愿没智,也不行啊!”

师父说:“智慧是从实践中得来的,只要天天做,渐渐就会有智慧。每个修行人都必须认清楚,我们是有责任的,即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其实,我们每天的本职工作并算不上是什么承担,例如当典座、维那、悦众等丛林职务,因为大家共住在一起,就像一家人一样,必须要有不同的分工,只有为别人带来利益和帮助,我们活着才有意义。学习道次第就是学做菩萨,否则,就不叫道次第。开会的时候就是要意见越多越好,这样才不容易犯错误。不能简单地认为只有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知见太强的人怎么办呢?这样的人要经常想:我的想法是靠不住的,我的想法是有问题,久而久之,就能放下许多不必要的执着。我们所有的问题都来自于分别执著。”

“理与事永远是有矛盾的。我们常说,要依组织架构做事,组织架构是理,具体做事不是讲道理,讲道理的目的是为了把事情作好,你只要把事情办好,目的达到了就行了,理与事不能混为一谈,怎样做事情是在讲办法,而不是讲道理的时候。如泡茶,为什么要泡茶,是讲道理,怎样泡,是讲方法。诵经拜佛亦如是。如修念死无常,《广论》中讲思维胜利过患是道理,三根本九因相是怎么修的部分,是属于讲方法的范围。不论讲多少道理,最终要去做才行。就像赚钱一样,为什么要赚钱?养家糊口,生活会舒适……。怎么赚钱是方法的问题,最终要赚到钱才可以。所以有的人做不到,有的人做的到,就像老师与企业家,同样讲经济学,前者是没有说服力的。做不到,空谈理论,不能成事,要主动承担,但也不是乱动。承担过程中要发心,不发心一千个人也没用,兵不在多而在精,所谓精兵强将嘛。”

晚上,在会见一些学佛居士时,一位居士问到关于佛教教材的问题。师父开示说:“学佛法,不在外境有没有教材。而在于人的心,佛法是心法。现在许多人学的满腹邪见,对法没感觉,这是走错路的表现。要想走的对,必须要跟法师学,就像古人所说拜师学艺,经典中讲: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了。佛法是一种内在经验的传承,靠自己是摸不出来的。传承并不是很神秘的东西,师传弟承而已。”

有人问:“做慈善事业,最应注意的是什么?”

师父说:“关键是要有慈心、有善心。如果没有慈心及善心一定办不成功。”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5月2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5月2日)

 

一天下来,虽然没有太多的时间总结归纳师父讲得内容,但我感觉到师父今天所开示的佛法,背后有一种发心,就是策励我们要在具体的人事境界中去历练才能成长。我们学佛人的通病就是乐于少事少业,对天下苍生并没有想到自己有责任去度化他们。所以师父在第十届福慧之旅期间的开示,对未来佛教事业的发展都具有很深刻的指导意义。我想从字里行间,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师父的一片苦心,为弟子者,依教奉行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