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第十届福慧之旅开幕式 |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5月1日)
成蹊
第十届“福慧之旅”今天在广化寺如期举行。学员和义工们上午报到,调整身心。晚上,举行了法会开幕式。
这一次开幕式进行的方式,与往届不同,过去开幕式主要以法师开示,学员分享心得等为主。这一次,师父总结前几届的经验,作出了一些新的决策。师父说:今后的法会要在四方面改善调整。一、加强学员参加法会后的跟踪关心服务。二、对于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要非常清楚,精英人才的发现与培养要进一步加强。三、不要太注意形式方面的东西。四、多加强佛法内涵深层次的引导。
基于多方面的考虑,这一届“福慧之旅”从参加人数的精减,到佛法内涵的深入引导,都作了比较大的调整。今天晚上的开幕式的主要内容,是由两位法师引导学员看师父佛法讲座《感悟人生》系列中的《佛法是一种系统完整的生命教育》。学员们真的非常有善根,我发现在看光碟时,全场一片寂静,能感觉到所有人的心都融入到师父开示的内容中,几乎没有东张西望、接打手机、打瞌睡等现象。
在法师引导带动时,学员们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法师讲了好几个关于“佛教教育”的故事,可能对学员们有比较好的启发。法师说:佛教注重的是无言的教育,即身教,师父在开示中讲到:“我们在家里要受到父母的教育;在学校里要受到老师的教育;在社会上的公司企业里要受到上司、经理的教育;在寺庙里要受到出家法师的教育等等,由此可见教育的重要性。在社会上,我们经常听到‘尊师重教’的说法,尊师重教,用佛法的语言讲,就是依师法。它是总结佛教系统生命教育,最有价值、最为宝贵的经验。”
一个具德善知识的身语行为,就是佛法的外现,弟子与师长相处时,所应实践的就是“依师法”,也就是如何向师长学习的过程。法师讲到一个故事:一次,有一位网友在法门寺网站上,贴了一篇很长的文章,攻击毁谤师父,一位法师发现后,急忙下载了文章,打印出来拿给师父看,师父看完之后,只非常平淡地说了一句:“众生都是有烦恼的嘛。”就没有再追究此事。我听了这个故事后,想到了《佛子行三十七颂》中的偈颂:“吾身虽无少过咎,他人竟来断吾头,於彼还生难忍悲,代受罪是佛子行。”师父的这种无比广大的包容心,令人由衷赞叹,我发愿效学。
另一位法师也讲了关于佛教教育即依师法的特点:是透由依止善知识过程中,改变自己的习惯、习气,对治烦恼,才能得到快乐的果报。正如师父所开示:“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是来源于烦恼,造种种业,所以感得痛苦的果报。”反之若能认识并对治产生痛苦的原因,则不再感得痛苦的果报。但是我们要想认清自己内心的相状,是非常困难的,经常是被习气蒙蔽而不自知。所以我们要想改变习气,有一个捷径,就是有人愿意劝谏、提醒自己,若自己福报比较大的话,最好有人以最猛烈的方式帮助自己。一般情况下,习气严重者,仅讲道理是没有用的,有时候被骂一顿,甚至打一顿,往往会印象深刻而容易改掉习气毛病。这位法师分享他在依止师父过程中的故事:一次师父应他人之请,写一幅字,写完后,要在左下角盖上名章,但师父却让这位弟子把章盖在左上角,弟子感到很纳闷,但师父既然说了,只好照着做。章盖上去之后,师父就批评弟子盖错地方:“谁让你这样做的?”弟子委屈地回答:“不是您让我盖在左上角吗?”师父又说:“我什么时候这样说了?”看起来,似乎师父有些不讲道理,但这正是悲心的表现,师父是想帮助这位弟子改掉一些毛病,而故意折服弟子的高慢心。在师父的眼中:所有这些都是如同梦幻泡影一样,师父不会因别人做错事情而起贪嗔烦恼,他所有的作为,无非都是出于利他的发心。而我们总有一个习惯和执著,就是我没做错事,别人就不能批评我们,一旦有人无中生有,冤枉我们,则肯定会受不了。这也是烦恼的表现,也一样会感得苦的果报。善知识就在自己的最执著处,猛地一击,破掉弟子内心的执著,断除产生痛苦的原因。这样的行为有很大的功德,是殊胜的利他行。
两个小时的开幕式,很快结束了,学员们以持久的掌声恭送二位法师,令人随喜。
今天下午,师父绕广化寺一周,我们走到释迦文佛塔前时,先发现很多法师在苦练武术。灵活、有力而优美的动作,令围观的游客大饱眼福。听说这些法师是为今年十一月份在南少林寺举行的武术公演做准备。期望到那时候,能一睹南少林武术之盛况。走到放生池前,看到了一群群可爱的小乌龟,从水里爬出,我想到“出苦海”三个字。但愿它们早脱畜牲道,得暇满人身,修学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