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道次第 |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4月17日)
成蹊
师父的丈室里,几个弟子席地而坐,围在师父旁边,期待着师父给我们谈点什么。
“什么是佛法?什么是修行?”师父对这个问题总是乐此不疲。问完了,师父也不急着回答,他要让我们好好想一想。
看师父不说话,我们几个都低下头琢磨。想起师父前一段时间“加持”我们:“内心一点力量都没有,那叫什么佛法。”——这种棒喝,专门针对我们这些书生出家的人,让我们明白真正努力的方向。
“佛正法有二,以教证为体”。教功德不仅是能说会道,知识分子学佛,最容易犯的毛病是,看了几本佛经,讲得头头是道,就以为自己很懂佛法,其实很颠倒。过去自己就这种德性,到僧团里才慢慢有一点自知之明。
就像能海上师所说,什么是善说法的人呢?“谓善说善法,初中后善不违因明之宗因喻,与法印相合。(即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所宜注意者,善说不是口能辩论,但所说合三法印即是善说。虽讷口亦是善说,甚至如达摩面壁不说亦是善说。”这是真正的教功德。师父今天是不是又要再在这方面“加持”我们呢?我期待着。
看看差不多了,师父接着说:“有人总觉得,好像要有个什么仪轨,那才是真正的修行,实际上很多都是我们主观上想出来的东西。”
“什么是佛法?佛法就是道次第,就是从凡夫一步步成就佛果这样一个过程。道次第的关键在哪里?”
“道次第的关键就是:我们现在在道次第的哪一站、哪一点,你要很清楚。我们现在是否在道上?还是根本没上道?或者是在道边?你得首先搞清楚,然后才是我下一步要往哪里去的问题。”
记得师父曾用最简单的话,告诉我们道次的三个关键:第一,要有高远的目标;第二,找到自己的下手处;第三,一步一步往前走。这几点看起来简单,实际上真正能做得好的没有几个人。我们的现行往往刚好相反:要么是耽著现世安乐,对无限生命最高远的目标没有感觉;要么是光喊口号,当下一步在哪里搞不清楚;要么是自己好高骛远,虽然师父也指出了努力的点在哪里,可是很难一步一步很踏实地往前走。
师父:“有人说,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在道次第上。那其他同学是否在道次第上?他在用哪个法类修行?你可以去观察。这有什么好处呢?你可以从同学身上理解我走的路是不是对的,否则信心会很成问题。因为如果你对自己没信心,觉得自己还不在道上,对同行也没信心,觉得别人也不在道上,那你这条路还怎么走?”
弟子:“是啊,那我们究竟在不在道上?”
师父反问我们:“我们这么用功,这么发心都不在道上,那谁还在道上?那中国的庙都该关门了。”一句话说的大家都乐了。我想师父不是说只有我们最好,而是说像我们这样用心学习的人都对自己没信心,那是不应该的。
一弟子有疑:“有人说中国南宋以后,都没有真正的比丘了。”这是说南宋以后,戒体可能就断了,所以没有真正的比丘。但这种说法也有很多大德持不同看法,有人就说,要没有真正的比丘,那为什么每个时代都有大德出现呢?他们可都是成就的人啊。
师父:“是有这种说法,比如弘一大师就曾经说过,但你们要把握祖师大德讲这个话的意趣,他是要策励我们好好努力。”
“道宣律祖就说过,受戒时,哪怕三师七证有人不清净,但你不知道,也能得戒,为什么?因为道宣律祖依大乘唯识来判戒体,戒体是心法,思心所,心法是不会断的。”
“南传佛法国家现在没有比丘尼的原因就在这里,因为他们依成实宗,认为戒体是色法,色法中间断了就没有了。”
原来如此,不过这些东西在家居士可能就不大清楚了。
师父继续给我们打气:“所以,我们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要有信心,否则你觉得做什么都没有意义。当然,对自己有信心不等于我们百分之百正确,有问题可以随时调整。”
“任何事情的好坏都是从比较中显出差别的,怎么比?”
“比有纵向比,横向比。”
“好比你出家不出家,心态完全不一样。世间再风光,五欲六尘障着,不得自在,出家再没心力,你内心也要清净得多。”
“其次我们看,你要想出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人想出家出不了,要出家要有非常大的善根、勇气,更不用说我们有这么多优秀的同学出家。”
“第三,出家后,大家都有越来越好,天天增上的希求。但理论上是天天增上,实际上修行是有起伏的,就像股票的走势,总是高高低低,起起伏伏的,不可能天天爬天梯,直线上升。”这是实际情况。
“问题是,你可能爬得很高,也可能掉得很低。心力掉下来,会出问题,所以不管自己怎么掉,要有一个底线,不能弹出僧团,甚至还俗去了,那就完了。爬得太高也会出事,你会觉得只有自己在精进修行,别人都不用功,变得目空一切,脱离广大现实缘起。所以为什么说平常心是道,功夫就在这里。好比世间真有功夫的、真有钱的、真有学问的,他都不会张扬,他也不会让你看出来。”
“所以佛法中说,下下人不知上上事,初地菩萨不知二地事,大家走这条路一定要有信心,对三宝、对自己的师长要有信心,否则会出很大麻烦。同时,我们对其他的人,其他的宗派都要尊重,你不要拿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中国佛教这么大,什么人都要有,有修行的,有做事的,有讲经的,有会写文章的,有发心盖庙的,只要你发心为佛教做事,就有功德,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缘起,你不能强求。好比一屋人在这里,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讲话风格,你模仿不来。”师父的心胸总是这么大,总是从整体佛教的复兴来看问题,而我们总是以自己的眼光来衡量别人,搞得大家都很烦恼。
“所以我过去在佛学院,我就批评一些人,总是喜欢以佛菩萨的标准要求别人。有人会说我没有啊,实际上我们学的经论都是佛菩萨的境界,你拿经论里的标准来看别人,那谁受得了?所以现在很多大德推行十善社会,很有道理。因为光讲经典里的道理大家做不到,久而久之内心挣扎,最后就疲了,不想去做了,这是因为脱离了现实的缘起。从十善社会开始做,这样大家都做得到,而且教法的基础能够打的很扎实。修行就是从人到成佛,一念发心,终成圣果,能够念念相续的人,那很少见。”
这就是道次第的殊胜。就像《广论》上说:之所以要以三士道来引导,有两大好处:“一为摧伏增上我慢,谓尚未起共同中下士夫之心,即便自许我是大士。二为广益上中下心,广饶益之理者,谓上二士夫,亦须希求得增上生及其解脱。故于所导上中二类补特伽罗,教令修习此二意乐,无有过失,起功能故。若是下品补特伽罗,虽令修上,既不能发上品意乐,又弃下品俱无成故。”你有能力往上走的人,不会浪费时间,因为这本来也是成佛道上所必须的,就像一栋楼,你可以只盖三层,上面的都不要,但你盖三十层的不可能不要一层楼,而且这个基础,反而要比只盖三层的打得更好更稳;没有能力一下子走上去的人,也有他的下手处,就像一个人,没机会读大学,还可以读中学、小学,总比什么书都不读好。
师父说的对:“修行就是从人到成佛,一念发心,终成圣果。”但愿我们都能把握当下,不要老是活在对过去的后悔和对未来的期待中,当下,唯有当下,我们才能真正有所作为。
正听的津津有味的时候,有执事法师进来商量事情,我们几个只好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想想师父的开示,我们心沉的时候能帮我们提起来,心昂的时候能帮我们静下来,佛法就是对治法,在师父的言行举止中挥洒自如,让我们时时处处都能看到佛法的美,感受到生命的希望,真不知几世修来的福分呵。
得师若此,夫复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