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4月10日)(上)

(2007-04-10 23:30:20)
标签:

家书

种子六义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410日)(上)

成蹊

家中传来一封家书,因自己不具慧,并且不善观缘起,不知道怎么回信才如法。所以我尽管知道师父这几天特别忙,但还是请求师父指导回信的要领,师父利用晚上休息前的时间见了我。

师父拿起了信——很仔细的看了一会儿——或者应该说是“感受”了一会儿。我明显地感到师父“看”信时不仅是“眼识”在起作用,更主要的是用心在感受着什么。信中,满是家人对我的不理解,他们不同意我出家。

“你父亲是知识分子吧?”师父微笑着说:“你看你父亲的字还是很平和的。这是正常反应,你不用太担心。”

这太妙了,我们常说“字如其人”,人写的字即是此人内心状态的一种外现。父亲的字里所显示出来的整体的业力,呈现出一种理性的、平和的、有条不紊的状态,这与一辈子在研究所里搞科研的父亲非常吻合。是业在决定着一切,从父亲的这种等流习性推断,做出什么不理智事情几率应该会很小。剩下的问题要靠时间来解决,我大可不必担心。师父只花了三分钟便使困扰了我三个星期的疑虑烟消云散。就好像一个没有经验的人,因看到一位病人的伤口而大呼小叫,心烦意乱,不知所措;有经验的医生则直接看病人的心电图就知道病人的病况到底怎样,该怎么下药了。师父解决问题,运用的是“业果法则”。

既然顺利地完成了任务,看看时间尚早,“贪心”的我决定再赖在师父身边一会儿。

看着师父为众生的付出,我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不由自主地向师父恭恭敬敬地顶礼三拜,感恩师父将我摄受到这个优秀的大家庭中来。师父笑笑说可以了不要拜了,一切都是随缘。

师父说:“世间人过得很辛苦,为了要证明自己比别人过的好一点,生活都带着面具,很累。”

“是啊,师父,我想有时您为了教法也不得不带上假面具,还有同行会不理解,想想很是心痛。”

“参与世间法治就是弘法,世间法也是有为法。”

与师父以前在佛学院参学问道的清净日子比起来,师父在参与佛教领导工作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又有几个人能体会呢?

我很想发心替师父承担,但自己能力不够,故而问到:“师父,现在怎么没有发大心的菩萨在重要的工作岗位上推广佛教呢?”

“福报不够。”

“佛菩萨的福报还不够吗?”

“不,是众生的福报不够。”师父的目光似乎停滞了一秒钟,像是在憧憬,又似乎在感慨。师父心心念念系着众生,每次提到众生,总会比说自己的事反应大一点。

我被激发的承担心堵在胸口难以排遣,继续说道:“师父,我现在闻思没什么进步,也没能为三宝做些什么,怕信施难消啊。”

师父笑了:“因果律不是从外面算的,而是在人的心,所以我们并非不劳而获,你先好好学,以后好好发心。”

师父一语中的地点破了我错误的“价值观”,让我看到我的思维模式还是世间商业那一套,真是没什么进步,惭愧啊。

师父看我还没明白当下我该学什么,继续开示到:“从因到果的过程中,需要有缘来引发,是善是恶都在心中,而我们修行本身,就是让恶种子不起作用,否则我们就无法用功了。反之,如果修行修上去了,恶的种子自然就不起作用了。”

我不解,问到:“师父,种子不是要通过四力忏悔才能不起作用吗?”

师父没有直接回答:“忏悔分无相忏与有相忏,无相忏是通缘起性空之法的,能所俱亡,心灭罪忘两俱空,哪里还有什么罪在?”师父爽朗地笑起来。

“能所俱亡?”我追问。

“嗯,能是能忏之人,所是所忏之业。”师父解释道,“而有相忏则是依仪轨忏悔,如三十五佛忏等。”

“师父,我还是不明白,成佛了还有金枪马麦之苦,那不是恶种子还在起作用吗?”我执着地打破沙锅问到底。

师父看了我一眼,意味深长地说:“种子,是有严格定义的,简单地说,是功能、功用之意,成佛后,这种功能就没有了。”

我被师父的目光“加持”了一下,马上反观内心,又看到了自己对学术不严谨,对说话不负责的等流和现行。我听说“种子”这个名词才不到两分钟,对“种子”的定义和概念还完全没搞清,就已经不负责任地提出了两个关待“种子”的问题,很明显,“种子”和“业感果”不是一个概念。而师父说的每一个字都有经论依据或是用宝贵的经验认真回答我,我看到了内心深处是对“法”和对“善知识”的轻忽,造这样的业必然感得远离正法和善知识的果报,想到这里我惊出一身冷汗,毕竟对的“境”太强了。

师父看我发呆,却和蔼地娓娓道来:“按唯识来判,种子有六义。”

“六义?!”我十分惊奇,没想到小小的“种子”有这么多的名堂。

这时,我发现师父的右手指在微微地划动,我很疑惑,同时听到另一位侍者法师对我说“查一查吧”时,他的手中已多了一本《佛光大辞典索引》。

我仍在木讷之中,只听师父说:“十四划。”

阿弥陀佛,当我陷于对“种子有六义”感到惊奇的痴相中五六秒的时间里,师父已经用右手指准确地划出了繁体“种”字有十四划。而侍者法师心有灵犀地早已取出了《佛光大辞典索引》。没有语言的沟通,没有一秒的浪费,没有紧张的气氛,一切在祥和、精确、灵感的心与心感应中完成,这是怎样敏锐的心性!

“第5866页,第六本。”师父的话声把我从痴相中拉了出来,我赶紧凑过去沿着师父的手指看去:“种子六义”——5866

“并没有写第六本啊?”我思忖着。这时侍者法师已经在第六本《佛光大辞典》中找到了,我发现我似乎正在慢慢适应他们魔术般的行为了,哎,反正总是慢两拍。

师父在狭小的丈室里结跏趺座,柔和的灯光照射在师父的额头上,像是由自性发出的光芒。师父向我们开示“种子六义”的内涵:

“唯识宗谓诸法之种子各有本有、始起二类。什么是本有和始起呢?就像是计算机的主板和硬盘里的信息,主板里的信息是本来就有的,而后来输入的信息存在硬盘里。”师父最善于用形象的比喻化难为易。

“而种子须具备的六个条件,称为种子六义。第一,刹那灭义,谓眼、耳、鼻、舌、身、意等诸识种子,一念即生,生则随灭,念念不停,刹那变异。第二,果俱有义,果就是识与根,种子是识与根的功能,识与根同时俱起,以成力用。比如眼根在照到色境时,眼识随即同缘,于诸实境分别显了。耳、鼻、舌、身、意亦同。第三,恒随转义,就是眼耳等诸识起时,种子就随转,种子因为通识而通随转。如眼根照境时,眼识种子随即相续,无有间隔。第四,性决定义,这个好理解吧,因诸识所缘的是善、是恶还是无记而决定其性。第五,待众缘义,就是诸识的种子不是仅仅缘一个因而生,它必然要假借许多缘,而后才能成就。如眼识的种子需要不障碍、不壅塞、亮光、根、境等众缘方得显发。。。其实,眼识严格说要九个缘才能引发,眼识九缘生,耳识八缘生,鼻舌身七缘,后三六七八。”师父随口说出一个口诀来。

“第六,引众果义,就是诸识各自只引发自体的果用,色和心并不交互而成。比如眼根照境时,眼识就是所对的实境,而不会混于声音、香味等识。”

“阿弥陀佛,唯识判的这么细,太美了!”虽然我没完全理解,但还是情不自禁地赞叹古德的智慧。

“种子自己六义,而能熏有四义,所熏还有四义,加起来才比较完整。”师父补充道。

我惊奇地发现师父在滔滔不绝的讲解过程中,其实根本不用拿辞典,师父是要在告诉我一个道理:凡立论引据都要有权威的经典出处,切不可不负责任地“乱盖”。师父是这样用朴素的事实教育我们,不是要显示他有多么博学。(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