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答疑 |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4月7日)(下)
成蹊
“大和尚,您好,我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我想问一个我们学院同学都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学医的对身体会比较注重调节,而佛法是更注重调节自己的心灵,我想请问大和尚,修身和修心是一种什么关系?或者说治身上的病跟治心上的病是什么关系?谢谢大和尚。”
“师父您好,我接触龙泉寺不久,学习佛法不久,但是我意识到佛法很殊胜,感觉很欣喜。可观察自己的思维,我发现自己是用以前串习的不良的习气,和一些杂染的贪、嗔、痴来思维佛法的,这样修行好像是盲投瞎撞。但是我不知道舍弃贪嗔痴要用什么样的心,就是说怎样才能用没有杂染的不良习气来思维佛法,来如理的修行。”
“大和尚,我想问一下,对于初学佛法的人,应该先读哪一本经比较好?”
“师父好,今天早上听到法师开示说,师父您为了众生真的是很疲惫,很劳累,我在经上看到一句话是说:‘众生病同菩萨病’,我们要怎样做才能让善知识更好地长久住世呢?”
提问的过程中,不时爆发出笑声和掌声,师父认真地听着,最后给大家开示说:“都没有问题了?那我来讲。”
“你们大部分都是学佛法时间不久的,学习佛法需要很长的时间用功努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学好。刚才大家也提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刚刚学习的时候存在的。”
“佛法在中国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为什么在中国能够如此的盛行?中国过去的圣人,如尧、舜、禹、汤,还有文王、武王,周公,一直到孔子,这些都是我们所认为的圣人。佛也是圣人,佛这个圣人跟我们儒家过去所认为的‘圣者’不一样,儒家文化中所说的圣人,是什么意思呢——讲道德,提倡德治,按道德标准来推选,来治理国家。孔子也比较尊崇这些政策,所以到孔子的时候,这些概念能够更加生活化,很明显的表现在《论语》里。《论语》里点点滴滴,每一章,每一篇,都很有意思,非常的通俗易懂,但是寓意也非常的深刻。而佛教的这种圣人,他的境界就更加深远。”
“世间谈道德,佛教谈功德。我们常常说:功德圆满、福慧圆满;要修行,要用功,集聚资粮,然后慢慢圆成佛道。所以我们佛教里面成佛、成圣人,跟世间上成圣人是不一样的。我们过去中国的社会非常注重祭祀,祭祀天地,祭祀自己的祖先,甚至祭祀一些民族英雄。祭祀就是祈求保佑,不仅保佑自己、保佑家里面的人,还要保佑整个国家的人民,过去的皇帝,都很注重这些。佛教传到中国以后,庙里每天做功课、放蒙山,每天早晨中午上供,供佛菩萨,就会把这所有的功德都回向给众生,回向国泰民安、世界和平,等等。这些事情都是非常伟大、非常好的事情,跟中国的文化都是能够水乳相融的。中国过去的这种儒家文化,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它整个思想理论还不够深邃。佛教传入中国以后,这样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理论体系,对我们中国人来讲,是非常受欢迎的。佛教的思想,跟一个人的思想,一个宗教的思想,是以许许多多的观念组成的。佛法里很多观念,都是原来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所没有的,它传入中国后,人们很好乐,它便慢慢为大家所接受,并且促使大家根据这样的一套佛法观念去思惟,使这些佛法观念逐步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所以,我们现在很多的术语、词汇都来源于佛教。”
“刚才有些同学谈到我们可以学习佛法,不要信教。这个教,是宗教,在我们国家有五大宗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说不能信教,要看它是什么教?就我们佛法来讲,佛法跟佛教是紧密相连的。当然,其它宗教是另当别论的。我们信仰一个宗教,首先要了解这个宗教讲什么,其次是怎样叫做信教,怎样叫做信仰佛法。一个真正信仰佛法的人,或者说有佛教信仰的人,肯定是一个对社会有帮助、有利益的人。佛教非常注重自我完善、断恶修善、调伏烦恼、普度众生、利乐有情、自利利他、发菩提心等等,这些思想观念、行为,对社会国家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其次,如何能够保证我们学习佛法的欢喜心、好乐心?这就需要我们常常来到寺庙里。因为你在社会上,在学校里,那种氛围跟寺庙里的氛围不一样。在社会上,它受社会种种业力的影响,大都很杂染。在寺庙里,业都是清净的业,更容易用功修行,不容易退心,比如大家这两天在庙里,用功就比较容易。现代社会变化很快,社会上的信息量很大,每天每个人要接触大量的信息,无形当中,我们人的智慧,反而显得越来越不够用。我们所学的佛法的思想,或者人的思想,人的观念,常常会发生问题,变成思想的错乱、混乱,自己主宰不了自己。这样下去,就会非常的迷茫、非常的困惑,不知所措了。甚至常常很多年轻人,遇到了问题,不知道怎样抉择,更进一步来讲,就是对自己的人生观如何来认识、如何来诠释,人活在人世的意义究竟何在等搞不清楚。在这样的一个商品经济时代,一切追逐功利,这样的话,如果没有宗教的精神,没有一些好的思想观念来主导自己内心世界,我们很多的行为就彰显不出它的意义。那么,大家到寺庙里来,学一学佛法,自己的思想就跟圣贤的思想接上轨了、挂上钩了,然后慢慢一天一天来熏陶。这样的话,我们自己身上也就会有佛菩萨、圣贤的一些气质,最后慢慢自己也成了圣人,至少我们都是佛菩萨、圣人的一些弟子、学生,那也很好了,是不是。”
“至于说学医跟学佛,它们并不矛盾,都是为了要治病救人。身体上也好,心里上也好,都是能够引发人痛苦的。身体上的问题,需要吃药解决;心理上的问题,更主要的是烦恼所使,它要靠佛法来对治,靠智慧来调伏。当医生,一个很了不起的医生,跟一个很了不起的法师,在这种思想的境界上,是能够相通的。所以,我们学佛法也好,学医也好,都应培养、具足一种慈悲心,它不是矛盾的,是相辅相成的。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把佛法理解得很神秘,好像把它当成神秘主义,佛法应该要生活化,大众化。所以说,世间上的人,有些人对佛教这么看,有些人对佛教那么看,那是人的问题,是世间上不同人对宗教、对佛法不同的认识,至于说宗教本身怎样看待人,以及我们自己如何来认识和看待宗教、对待宗教、信仰宗教,反而显得更加重要。现在我们国家也有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像大家这样年龄的,大都也接受过高等教育,自己知道怎样选择。宗教跟世间上面任何的学科,甚至同科学都是不矛盾的。我们大家在学校里学佛法,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学业压力也很大,没有必要要求很快成就,要慢慢学,坚持往下学。有些什么困难,有些什么问题,可以经常到庙里来找我们的法师、义工帮助,需要支持的话,我们会支持大家,让大家在学佛的路上能够越走越顺利,越走越稳当,最后能够把人做好,把事业做成,同时把佛法也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