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4月1日)
成蹊
两天前的一个晚上,下了晚殿,我例行公事地走进大寮关照药石准备的情况,听到一位法师说,师父刚才来过大寮,提醒说应该注意食品存放的期限,不要坏掉了。
过了一会儿,其他人都去行堂了,我留在屋里,回想起师父的话,便到货架上查看。这时候,师父面带着微笑地走了进来,问我在做什么,我拿着一瓶调味品回答说:“在看有没有过期的食品,您看,这有一瓶酱已经过期了。”师父问我:“这样算不算犯戒呀?”大概是因为我对盗戒特别注意,所以师父用这种说法给我以策励吧。我不好意思地笑了。师父继续说:“这种存放物品的方式不对,货架上新旧物品都摆在了一起。应该把新来的食品和旧的分开,旧的赶快吃掉,新的先另外存放不要动,这样就不容易坏东西了。”我点头称是。负责货架的整理已经有一段时间,我只是粗略地分了一下类,维护的很不细致,有新来的东西也经常是跟原有的物品搀在一起。
师父又指着水池周围的地面说:“这些地方太脏了,要及时清扫,否则会滋生细菌,对人身体很不利。”我一看,师父指的那里是最容易脏的地方,平常大家司空见惯了,从来没想到要好好打扫一下。现在听到师父这么说起来,内心当下的反应是:这件事情的工作量可不小呀。于是我说:“几位大寮的成员时间都比较紧张,有一人不愿意耽误自习的时间,另外几人背书的压力比较大。”
师父不假思索地说道:“应该做好计划:一个人每天大概抽出多长时间在大寮工作,比如两个小时,分成早、中、晚三个时间;每个时间段也不一定大家都来,可以分组轮流来整理和打扫。另外,说到背书,一边做事也可以一边背书呀,在心里背,并不耽误。”我佩服师父的思路敏捷,不过心里也有点打鼓:说服大寮的人多来出坡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吧。
师父接着又针对我的特点谈了谈在大寮应该注意的原则:最主要的是要从大处着眼,不要被一些细节困住。最后,师父边往门口走边说:“五到七天——至少七天要做一次彻底的清扫,包括这些窗户,否则时间长了就擦不出来了。”我看着那些窗户,心里正犯愁哪里找时间做这些事,师父已经走到门边,看着我说:“要勤呀。勤修戒定慧,熄灭贪瞋痴。”
屋里又剩下我一个人琢磨刚才师父的话,反省自己的问题。进入大寮以后,与做饭直接相关的事情还比较喜欢做,也很愿意研究怎样为大众把饭菜做得既营养又可口。但对于整理货架、卫生清洁这一类的事情一直提不起什么心力去做,也可以说下意识地比较排斥去做这些。在自己心中,会觉得这些事情繁琐得很,也没有什么创造性可言。一个月前师父让自己负责大寮整体工作,可自己重视的还只是怎样供养大众的问题,对于怎样让大寮更整洁有序很少去想。记得有几次其他大寮成员向我提出一些改进大寮整洁性的建议,我也都随便搪塞过去,还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何必那么麻烦呢?想来想去,是自己乐简怕繁、懒散懈怠的习性在作祟。
过了一会儿,主管大寮的执事法师走进来,我赶忙向他汇报师父的指示以及大寮目前存在的问题。经过一番讨论,明确了应该在两个方面去努力:一是心理建设,怎样通过交流互动,让大家对于在大寮做事的意义、做事与修行的关系有更明确的认识。二是在事相上应该加强分工,把每个人的任务、职责明确下来,这样,有了做事的积极性,大家各司其职,事情就不难做好。
谈话过程中,一位大寮的成员也碰巧进来,于是三个人讨论了对于做事与修行关系的认识。通过交流,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理解。师父曾说,做事相对于看书、打坐等方式是更容易用得上心的。对于一般人而言,只是透过看书乃至座上修就能使佛法的内涵深入内心是相当不容易的,有时候在这些过程中自我感觉良好,但实际上有没有提起心力来则不一定,乃至于落在懈怠和痴相之中而不自知,或者只是增长一些文字上的知见而已。而通过做事,面对具体的境界,当内心中的习性和烦恼出现,如果透过自己的反省或者师友的提醒能够看到它们,便真正有机会可以用得上佛法。师父说,一切的境界都是佛菩萨善知识给我们最好的成长机会,而所有的问题则都是自己内心的问题。拿眼前的事情来说,面对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习性的反应是能躲就躲,因循苟且。如果有人逼着自己做,则一定会生起苦受和烦恼。当这些内心中的苦出现时,其实应该意识到这正是自己成长和突破的机会。习性是遍一切时处的,如果说面对每天大寮中的这些境界,提不起心力去解决问题,那如何奢望自己能够有心力去解决修行上更大的问题,去突破更大的困难呢?古来大德说:“大寮出祖师。”在大寮付出,一方面可以借此承事三宝的机会培植福德资粮,另一方面,在处理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过程中,如果能够依着法去实践,也可以不断增长自己的智慧资粮,并培养好的修行等流。这样看来,在大寮做事真的是很殊胜的。
理路上有了一些认识,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具体实施。在这个过程当中,更加清晰地看到了自身的问题。
首先就是行动力弱。本应尽快找大家开会讨论师父的指示,但总觉得大家时间紧,手头的事情忙不过来,开会的事情一拖再拖,而且没有及时做出规划来。另外,依靠自己的习性还是很强,一些事情还是习惯于自己去做,而不是想到怎样去发动大家共同完成。师父非常敏锐,很快发现到我的这些状况,今天早晨,师父又来到大寮做指导,这一次,大寮的成员差不多都在。
师父明确地告诉我们物品整理的一些原则,并且指着货架上的东西风趣地说:“广论上有不同的法类,这些也是法类,要按照法类存放物品。”师父也更具体的指示了有关人员分组的问题。得到师父的加持,整体的行动很快有了大起色。在与大寮几位成员做了具体沟通,征求意见,也向主管的执事法师寻求支持之后,依靠善友的力量,把规划做了出来,确定了分组的办法。这几天当中,因为要实践师父的教授,逼着自己去做许多沟通,也才发现平时与大家的交流实在太少了。人不是机器,如果能够彼此交流得比较充分,才可能使团队和合,真正发挥最大的力量。同时,在讨论的过程中,有时也会现起一些烦恼,比如执着自己的意见,对别人观过等等。但值得欣慰的是,自己能够比较快地意识到这些烦恼的出现,而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并在事后做反省。我也一再提醒自己,我并不只是在完成一件事情,而是借由做事的机会去训练自己这颗心。
其实大家一旦决定认真去做,事情本身并不难。几个人花了一个晚上调整大寮的整体布局,把物品做了重新的安排。在卫生方面,加入了生力军,相关的人员也更加用心。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大寮已经有了新的面貌,虽然离师父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但重要的是,大家已经提起心力来,并愿意按照师父的要求不断去实践。
通过这几天忙下来,对于自己产生了一个直接的效果:好像走起路来都更有力量,更愿意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自己也努力去重视别人的感受,去更主动地与人沟通。当然这些改变只是刚刚开始,未来心灵成长的路很长,但这一丝的改变却给我很大信心和希望。现在更清晰地体会到师父的心意:他并不只是希望看到一个整洁的大寮,他是希望我们通过做事,真正把心力提起来,培养积极向上、精勤勇悍的习性,乃至于彼此之间更好地配合,改善业缘。
面对有焕然一新的大寮,心里真的是感慨颇多。对善知识的重要,僧团的殊胜,心中都有一些新的体会。如果没有一个真正高明的师长指导,很容易落在自己的习性当中,没办法突破。而依靠着善知识这样强大的外缘,才会激发我们的心力,让我们能够缘得到法,让我们能够不断反省自己,超越自我。而在这样的师长领导下的僧团,无论处理什么事情,大家都比较容易依着法去实践和完成。这与世间的团队就有了本质的区别。世间人也可以透过做事增长能力,但之后产生的效果往往是膨胀自我、增长名利,大家明争暗斗,缺乏心灵提升的内涵。在一个如法的僧团中,通过大家彼此共事,容易向内看到自己的问题,看到“以自我为中心”这个怪物,从而不断净化内心,接纳别人。只有内心成长了,才有可能真正帮助别人。这些内涵是僧团真正珍贵的地方。
对于象我这样的初机,修行也许远远算不上一件轻松的事情,但在师法友的帮助下,哪怕有一点点的体会和进步,内心的喜悦却是很真实的。
师父今天先后会见了几批客人。
上午来了一家人,夫妇俩带着母亲小孩来拜见师父。一家人信佛多年,对师父很仰慕,所以特别通过侍者联系来拜见师父。小孩年纪很小,才五岁,但长得很好,人也机灵,一点也不怕生,见了师父特别高兴,嘴里说个不停,跟师父大侃起来。师父看了也很喜欢,不时摸摸他的小脑袋。大概这小家伙是见到宿世的师父了。
母亲说小孩很有佛缘,走到哪个庙里都给佛菩萨拜拜;他们在家就喜欢看师父的博客,小孩早就仰慕这样一位大师。今天坐在师父面前,母亲告诉他这就是博客上那位大师,小家伙还真有点不敢相信,直说:“真的吗?真的吗?”大家听了哈哈大笑。
过了会儿,母亲让孩子给师父磕头,小孩毫不犹豫地就趴在地上咚咚咚磕了三个响头,拜完了,师父更高兴了,把小孩拉到身边,说:“这小孩,很有善根。”
大人在谈话,小孩想吃饼干,母亲说:“在大师这里吃不礼貌。”小孩就乖乖地把刚拿出来的饼干又放回去了,我看了也暗暗赞叹,这么机灵又听话的小孩,将来一定很有前途。
临别时,母亲说:“拜大师为师父好不好?”小家伙特爽快,趴在师父脚下又咚咚咚磕了三下,算是正式行了“拜师礼”了。
回家的路上,一家人很高兴,特别给侍者发来短信:
“法师好!在您的帮助下我们一家人上午见到学诚大师了,谢谢您!我五岁的儿子很喜欢大师,回家的路上问我什么时候还能再来看看大师?我告诉他大师太忙,他说要认大师当师父,说实话这孩子是我结婚十年后才有的,在观音菩萨那儿求来的,他太聪明而心地善良,但逆反心强,对历史人物及重大事件如数家珍,对天文地理尤其喜爱,很羡慕呐咤有一个本领大的师父,我希望他能多接触大师,不知可否?”
真的很随喜这个孩子,看到他,就想起无限生命。我想:如果来生,我们也能够象这个小家伙一样,这么小就能找到师父,回到师父身边,得到师父的慈悲摄受,那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



下午,师父接见了曾居士。她曾被非人干扰多年,生活不得安宁。自从认识师父后,这种干扰随之好转,于是她对师父生起了很大信心。曾居士是位老师,这次见面,她向师父提出了想编辑一本教材,并在里面加入佛法内涵的想法。师父鼓励她多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出教育要从初步抓起,多去其它学校参访,多向别人学习等。曾居士非常受益,表示心中明朗了很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