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3月28日)
成蹊
今天戒律课,有一个问题很有意思,大家讨论得很热烈,想必也是很多人感兴趣的问题。
《备览》上讲到皈依的好处时有这么一段话:归敬仪云:经云,“若人得闻常住二字,是人生生不堕恶趣,斯何故耶?以知法佛本性常故,一时闻解,熏本识心,业种既成,净信无失。况能立愿归依,奉为师范,故当累劫清胜,义无陷没。”
经上告诉我们,假定有人听见“常住”二个字,则此人生生不堕恶趣,什么原因呢!“以知法佛本性常故”,这个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的,唯有佛和法能够超越,能够常住。
为什么听见了以后不堕恶趣呢?原因是“一时闻解,熏本识心,业种既成,净信无失”。
单单听见不行,还要了解,而把所听得的不断熏自己的识藏,那么这个业种既成的话,净信心永远在。只要有强烈的净信心,自然而然会产生它应有的功效,这个功效就会帮忙我们,策使我们不堕恶趣。
这里问题来了:“常住”二字我们现在都听见了,也了解了,你敢说你能保证自己“生生不堕恶趣”吗?不敢。那难道佛说错了吗?难道祖师注解有问题吗?
我们天天诵的《阿弥陀经》里也有这样的公案:“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听闻佛名就是这样,那我们大家都听见了,而且不知听了多少遍了,真的不退转了吗?
好像答案都是否定的,那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出在我们对“闻”字的理解有偏差,只是望文生义而已。
记得师父曾经说过:“佛法要用世间的语言来表达,但它的内涵其实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我们容易犯一个严重的错误:常常以世间的概念来理解佛法,结果学了半天学的却不是真正的佛法,因为我们学的佛法跟佛菩萨的、跟祖师大德讲的是不一样的,经论中说叫‘未会先会,不可以悟道’。不要说不退转,我们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什么都不懂,懂了才能够谈到走上去,走上去才谈得到不退转,懂都不懂还谈什么呢?”
简简单单一个“闻”字,我们真的理解了吗?这个“闻”字要在什么情况之下,才是“熏本识心,业种既成,净信无失”呢?
经论告诉我们,并不是我们这样“听见”了,就足够了。藕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曾经说:这个“闻”不是普通的“闻”,根据《地藏菩萨占察善恶业报经》说:“杂乱垢心,虽诵我名,而不为闻。以不能生决定信解,但获世间善报,不得广大深妙利益。”需要什么条件?相应之心。记得过去善知识解释“相应”的量时说:“比如我们念佛,得到最起码的‘一心不乱’的状态,就是说虽然嘴巴停掉了,但头脑当中清清楚楚,乃至于晚上作梦它还在,那对了。这才能算已经真正的深入八识田中生起现行,这样才算是一个种子真正的种下去。”
“闻”跟“解”要达到这样的量。
那么我们达到这个状态了吗?恐怕连精进佛七都达不到这种状态,更不要说平时了。
为什么达不到?师父说:因为实际上我们都在烦恼的现行当中,表面看不出来,而实际上主要的阻力都在烦恼。
但我们对这种烦恼的现行还是很难体会,记得师父举过一些简单的喻:譬如我们坐在火车或飞机上,它们开起来有很大的速度,但我们感觉不到。又比如在地球上,我们不觉得动,实际地球在不停动。我们现在亦复如是,在很强盛的烦恼现行当中,听见少许的正法实际上不会产生很深的影响,这是我们之所以没办法真正得到它好处的根本原因。
这给大家带来很大触动,大家结合自己的现行做了很好的讨论。
有一位同学说:“对自己的烦恼,大部分时间是没有感觉的,平时没有什么境界现起好像很好,对境急刹车才知道自己的状态。现在学久了,比较希求有机会用功,比如精进佛七等等,因为平时念力很难提得好,而念力是受持法义的平台。”
另一个同学反问道:“目前我们专心用功的因缘还没有,怎么办?而且平时不能用上功,光靠精七那几天的努力解决不了多少问题。”这一点,很多有参与精七用功经验的同学想必都有同样的感受。而且平时不努力提策的话,精七想用上功也很难。
一位同学笑着说:“我们现在,正面的东西,想要种到八识田中很难,负面的东西却很容易。譬如对着好吃的东西、自己讨厌的人等强烈的贪、瞋的境界,完全可以达到‘一时闻解,熏本识心,业种既成,净信无失’的地步,我们对染污法总是很有信心。这些东西,只要看看我们自己晚上做的梦就知道了。”这位同学说的很直接,但也很在理,记得师父说过,有没有修行,看看自己的梦就知道,因为梦折射出自己内心最深处的动机和渴望。平时如果不好好提持,晚上基本上是颠倒梦想,所以经论上说吃饭睡觉都要修行,比如“饮食知量”等等。
一位同学接过话题:“是啊,内心的恶业如果不去对治,时时刻刻都在里面,非常可怕。斩断的前提:心要寂静,因为散乱的心是没有力量的。《大智度论》上讲的狂慧就是这样,讲的可以天花乱坠,但对境没法转自己的心。师父教诫我们,要专注,要寂静,的确是很重要的教授。”记得一位同学讲,师父讲的话好像并不华美,但却非常实用,每一句都浓缩了他自己用功的经验,用起来非常有效。
一位同学分享他对于皈依的体验:“过去我对佛菩萨没有什么感觉,对祈求也不好乐,师父就告诉我,向佛菩萨祈求就像叩钟,你用多大力气,就有多少回应。慢慢练习下来,现在有一点点进步。过去不大喜欢上殿,觉得上殿是个任务。现在感觉上殿是祈求加持的非常好的机会,每天上殿我都拼命祈求,心里很欢喜,感觉对佛菩萨的信心越来越强。”这种心路历程我也有,感觉平时的用功,日积月累,虽然一下子看不出什么太明显的进步,但只要持之以恒,过上半年一年,自己就能看到自己的改善,这让我们看到僧团的功德。在家时,常常时进时退,感觉要进步很难,现在回过头来看,那时环境太杂染,自己没办法把握。不过有那时的一分努力,才有机会往上跨,任何时候,都是“功不唐捐”的。
最后,一位法师总结道:“对比祖师,感觉又羡慕又凄凉,自己差的实在是太远。师父常常鼓励我们,好好用功。怎么样让自己的心渐渐静下来,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我想必须平时配合用功,观照自己身口意三业。要寂静住,比丘的三业,一切行为都应当是寂静的,随时观照的,时时有觉照的力量,不是等到佛七再来用功。如果我们的用功不能融入我们每天生活的每一时每一刻,那是没有多少用的。师父常说,‘少说话,少出门;多专注,多寂静’,这二少二多,是我们平时可以好好练习的,只有这样好好努力,我们才有可能从平时那种烦恼的业流中透脱出来,真正跟法相应。”
很惭愧自己做得很不够,平时话多,不知道散乱的过患,到用功时,如上殿、精七等,就发现自己的心像野马一样,根本控制不住。听说师父当年在佛学院读书时,每天持诵大悲咒108遍,每晚会用两个小时反省自己一天身、语、意、业的行为,有没有不如法的地方。正因为师父当年有过扎实的用功,才有深刻的佛法体验,为未来广大承担打下了稳固的基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希望自己能够和大家一道,好好实践师父的教授教诫,早日成为“诸佛如来狮子儿,法王座下大丈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