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龙泉寺)龙泉寺春节华严法会报道(2007年2月26日)

(2007-02-27 16:45:54)
分类: 寺院报道
龙泉寺春节华严法会报道(2007年2月26日)
见闻

(龙泉寺)龙泉寺春节华严法会报道(2007年2月26日)

  清晨,4点多钟,大家已经在佛堂唱念着佛号,整齐端坐地恭候着师父了。因为今天早上5点钟师父要给我们开示。对于春节期间前几天回家的一些同修来说,真是一件非常让人高兴的事。从初一到初五,师父已经给大家讲了十场法了,真是无比殊胜。有一些同修是这几天才来,没有赶上,非常遗憾。昨天师父刚从外地回来,今天一大早就给大家讲法,满足大家的心愿。我们今天能够坐在这里听佛法,绝对不是这一生的事,是佛菩萨无始以来的悲心和愿力在摄持着我们。
  师父开示的主题为:所缘境与所知障。
  师父说,我们讲说佛法,听闻佛法,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我们听了佛法之后会快乐,说明我们内心同佛法相应。我们此时此刻所讲的佛法、所听的佛法,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及祖师大德们所觉悟到的佛法本性是一样的。这样能够让我们内心烦恼得到调伏,内心洁净,内心清明。可是,我们在更多情况下,听闻佛法,未必能快乐,这是说明我们内心同佛法有距离,不相应。时间长了,不仅没有欢喜心、希求心,反而是一种痛苦、无奈、彷徨的心情。这些都是毛病。
  我们的内心能够同佛法相应,说明我们内心具足种种的自性功德,内心的智慧足够。但是我们内心也有去攀缘外境的功能,这也是本性具足的。世间的都是杂染的共业,内心有这样染污的烦恼、业的等流就能够同外在的业去相应。当我们看到外在的一个动作、一个行为、一个小小的境界,就非常容易引发我们内心同它相应,这就是我们内心的无明状态。
  我们内心既然能够同佛法的境界相应,也会去同不好的世间法相应,但是为什么我们容易同世间法相应,不容易同佛法相应呢?
  这就是因为自己内心错误的执取。因为这样的原因,扰乱了我们整个的心智,把我们内心的自性光明障碍住,把我们内心当中所具有的智慧障碍住,无法去体会佛的功德,去体会说法的法师的功德。假如自己能够用佛法的智慧,用空性的道理,加上自己心里所具有的功德,同时产生作用,一起来面对境界,作为自己行持的力量,这样子自己就比较容易有办法、有力量来体会三宝的功德。

(龙泉寺)龙泉寺春节华严法会报道(2007年2月26日)

  我们在团体中如果觉得自己被忽视,别人不重视、不了解自己,那就是我们的光明不够,而别人的光比我们更厉害,把我们的光明都包括进去了。我们的智慧光明,可能只有10瓦、15瓦的功率,而别人的是100瓦、1000瓦,一比自然就黯淡无光,所以就显现不出来了。
  佛法是光明,世间法都是烦恼、黑暗。如果你认为内心当中有佛法,但是同人接触的时候,光明不能发挥出来,不能普照,那说明还是有问题。光明,它是不选择环境的。我们把灯一打开,屋里的所有东西都能够显现出来。太阳光普照万物,万物是什么,都能够让它自然显现。无论它是什么花、什么草、什么鸟、什么人,都能够自然地显现。我们学佛法也是一样。内心自性光明具足、佛法具足,看到任何的人、事、物,它是一样的。而不是说,我们学了佛法,所有外界的人、事、物都不去管、不想去知道、不想去了解,最后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情自己充耳不闻。就这样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是说明,我们内在的封闭,而不是说明,我们内在智慧的开启。
  佛的教法,是教证二法,教量、证量,教量就是三藏,证量就是戒、定、慧三学。我们要来持这个教法,一个是要靠修学,一个是要靠修行。先是闻思经论,然后再根据经论来行持,变成戒定慧的功德。如果我们在修行之前缺乏如理听闻,缺乏广大闻思,缺乏经教作为指导,仅靠我们个人的力量去修行,那么通常都是会在迷茫中,不知道怎么叫修行,也不知道修行的方法,无法修行。
  但是,如果只是广闻,在经论方面学了很多,听了很多,而不去修行的话,那么学习佛法也可能成为烦恼的助伴,就是升起烦恼的助缘。因为你天天思考这些佛法的名相,别人不让你去思考,你就起烦恼;自己思考不下去,想不通,也会起烦恼。所以都成为了烦恼的助伴。
  所以在《菩提道次第广论》的皈敬颂里就谈到,“今勤瑜伽多寡闻,广闻不善于修要,观视佛语多片眼,复乏理辩教义力”。《广论》的著作就是为了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广闻的问题和寡闻的问题。
  听着师父的开示,大家不时发出会心的微笑——能够与自己的生命相结合的佛法真美呵!

(龙泉寺)龙泉寺春节华严法会报道(2007年2月26日)

  上午和下午都是法师带领大家诵华严经,诵经前后,法师就师父早晨的开示,对大家进行了引导学习,以让大家能更好地领纳佛法的内涵。
  下午诵经之后,是居士佛法系列讲座,进入了第四讲《佛教与财富》,主讲人是林居士。他问大家,“什么是财富?法师一分钱都没有,但每次走进佛堂,我们都会至心跪拜,这样的人算不算富贵?皈依是我们与善知识生命深处的契约,有善知识作榜样,看得到方向,明白无限生命中有这样一条路必须走下去,直至成为另一个善知识。”

(龙泉寺)龙泉寺春节华严法会报道(2007年2月26日)

 
 

 

  晚上,是负责引导大家诵经学法的法师回答大家的一些提问。大家都获益很多。这几天这位法师的母亲也来到了寺里,所以今天也在台下聆听。这位母亲今天非常地欢喜。会后,听她谈到,原来她也是不理解儿子出家的。她是一位教师,今天看到信众给法师递提问题的纸条时,都是那么地毕恭毕敬,让她想到学生对老师虽然也很尊敬,但都没有像大家对法师那样地景仰。这让她内心感到非常的震撼。她还谈到了法师在曾经给她的信中提到,法师出家不是为了逃避责任,而是为了承担更多的责任。这句话给了她很深的启示。

(龙泉寺)龙泉寺春节华严法会报道(2007年2月26日)

 

  (龙泉寺)龙泉寺春节华严法会报道(2007年2月26日)
  我们能够每天得到善知识的引导,持续地接受佛法的熏习,一步步净化世间的杂染,启发生命的智慧,使自己的内心能够慢慢地与法相应,与善知识的心意相通,这一切都是因为佛菩萨、善知识的慈悲和愿力的摄受。惟愿——
  一切生中不舍离善知识,得到善知识最圆满的加持和摄受,成办自他究竟的安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