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2月21日)
成蹊
由于承担的原因,我特别留心师父的饮食、起居、言谈、举止等各方面。从师父日常生活的细微处,略能窥见师父今日之成就,是来自师父已将持戒、禅定、智慧融入到他的生命中。所谓时时“与法相应”,心即是法,法即是心,已经分不出来何者是心,何者是法,所以看到师父没有任何造作,自然流露出他的证德。
师父在寺里的生活,可以说是深居简出。除了到佛堂讲法和一些视察工作外,师父几乎不出丈室一步。有客人时,师父会在丈室的客厅接待一下,谈完话,结缘一些经书法宝给对方,客人就告辞了。送走客人,师父旋即转身步进不足15平米的丈室,开始闻思经论,经行思惟,静坐禅定。四天来,除了有一次到佛协去以外,师父只走出过德尘居四次,一次看水塔的蓄水情况,一次关心平安面组及大寮组的义工,一次带几位客人看新大殿位置,还有就是今天中午师父到大殿新址前荆棘遍生的荒地看地形,考虑大殿建设方案,其它时间就安住在丈室。
师父常教导弟子们要“事来则应,事去则静”、“身心稳定,心灵提升”。此正如《瑜伽师地论》卷十三中云:“有二法能令作者得自他利,一居远离者,心常安定,现法乐住;二居愦闹者,有来求法,时时为说能令正法相续久住。”观察师父的起居已将处所的寂静或愦闹以智慧力而驾御自在。师父虽然身兼数职,法务繁忙,常常同时做多件事,但他始终保持着一份修行人特有的洒脱与自在。不认识师父的人,或许还会觉得这个人好清闲啊!
前几天,一位法师向师父请益说:“弟子这几天,做了很多事,但不知为何心力有点莫名其妙地低沉,怎么办?”师父说:“每做一件事,做完了你就要把它放下,不能再去执取它。如果你不能放掉这些事,一定会非常辛苦,我之所以能够做这么多事却不累,就是这样做的。”原来,师父时时随顺因缘,方便办道,我想这不是普通一般人的修行境界。记得太虚大师在56岁患病时,一居士来探病,语大师“万缘放下”,大师笑谓:“吾几曾提起!”大师念念安住在一切法空的胜义谛中,虽然为佛教、为众生广行利他事业,但是在他心中,只是随缘兴隆幻事吧。师父也略显如此境界,正如古德云:“随时皆得大自在,不能言其所以然”。如是思惟以后,心生极大仰望。

拜访师父的客人,来自各行各业,虽然谈的话题非常广泛,但是我观察到师父处处以佛法来衡量判断,不随他语而落入世俗的思维体系中。在生活中,师父与僧众弟子在一起应该是他最放松的时刻了,从师父爽朗的笑声中就可以感受到这一点。虽然轻松,但师父始终清晰把握“有话说”与“要说话”的尺度,没有一般人的戏论与绮语,凡有言说,动念为先,以智为先导。我也曾经实践师父“有话说与要说话”的教授,受益极大,最明显的转变就是因为凡做事、言谈皆以智为先导,从而念知清明,自己可以肯定今天我没有讲过一句绮语。
上午师父为大众开示一小时,主要接续昨天开示的内容。一开始就单刀直入,点出我们的问题。本来,佛菩萨的法性光明无时不在饶益我们,如同阳光普照万物。但因为我们躲在自我的世界里,所以就感受不到佛菩萨的慈悲。师父举了几个学佛人常犯的毛病:一、心存侥幸,年轻时不学,等年老。到年老时没精力学,又想等临终时才学,望往生到善趣。二、觉得佛法殊胜圆满,处处鼓励别人学,而自己却不下功夫学。三、拿佛法当成评判别人的工具,以佛法的标准去套别人。
点出问题后,师父教诫说:“学佛不是当裁判,而是自己内在的受用,其他的众生,则是自己实践六度万行的境界。不能把自己和众生对立起来。”接着师父从佛教无边无际的时空观说到我们凡夫众生非常容易把外在的事物及内心的行相当成真实存在,由于死死执著在“相”上,自己内心原本具足的慈悲、柔和、活泼等特质都显发不出来。师父从正法及像法、法身及化身广讲“相”的作用,佛菩萨应众生会执取“相”的原因,而示现种种“化身相”,以此清净相对治众生内在的染污相。佛菩萨化身种种相,但法身却是无二无别。善知识也是一样,体性都是依法行持、利乐有情,但众生无明而虚妄分别:这个师父好,那个不好;这个有传承,那个没传承,这种妄执与经论是相违的。师父用《广论》阐释“殷重”是于善知识教授,诸取舍处,如实行持。而我们没有依善知识的教授如实取舍,反而在外表上表现得很虔诚,这都是无明的表现。
师父强调学佛要如实认识自心,不能被学问、知识、财富、地位等世间观念蒙蔽、束缚,要依法将之破除。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前,都要缘念意乐的原因即在此。以清净意乐造清净业,感快乐的果报。而做事中出现非理作意的毛病,是由于内心世俗幻相引起的非理分别:什么好,什么不好;什么是佛法,什么不是佛法;什么对,什么错。这些幻相须用佛法驱除,但有时驱除不掉,便须缘念思惟缘起无自性的道理,如此,从认识外在事物的缘起无自性,到认识内心的无自性,以致能够放掉内在的执著。这样就不会因种种违缘而改变、影响自己对佛法的信心。

午斋后,师父走出丈室到大殿新址处看地形,师父说多实地看一看,心里有感觉。天空灰蒙蒙,气温有些低,虽然是中午,但初春的寒气依然使劲往衣服里钻。师父带着我们从一条不足半米宽的小路走进这片荆棘丛生、清净庄严的山地。师父在前面开路,一路上带刺的小酸枣树拽着我的长褂,我便用脚把这些小酸枣树踩趴在地上。我想,学佛路上,五欲的境界也是不停地在向我们伸出带满利刺的手,只要被它抓住,定会受伤。佛菩萨善知识在前面披荆斩棘,开出一条唯一的路,紧跟不舍善知识,最终将走出荒无人烟的荆棘林。



看完地形后,师父说:“这是一块盖庙的好地。”师父边走边指点,哪里的土应该挖起来,填到哪里去,大殿一层可以做居士用餐的大斋堂等等。回来时,许多居士给师父顶礼,一位女居士非要把自己年仅七岁的儿子供养给师父做弟子,师父心领了说年纪太小而没有答应。下午,一位五六岁的小朋友将自己积攒很长时间的零花钱供养给师父,我见她跪在地上,一双小手捧着一大叠零钞举过头顶,那么虔诚的样子,令人感动!师父赞叹她好大的善根!
晚上是师父春节期间第九次开示。听完开示,我们随师父到丈室。师父说:“我们同样是学佛法,但我经过很长时间地思惟,而有所悟。如果没有很长时间的出家、闻思经验,一般人的思维还是会很机械。我有信心在这次讲完后,僧众同学会有很大的提升,信心会增长。前面人学好了,后面的同学就不难带动。我们要把佛法无形无相的内容用有形有相的语言、事业去体现和承载,而不是为个人扬名!春节前我领团飞了七个小时到印度那烂陀,为玄奘大师纪念堂主法开光,我是感慨万千。想到玄奘大师当年历尽千难万险偷渡到印度求法,回国后,开宗立派,对中国佛教译经事业贡献巨大。1300年后,我又去为他的纪念堂开光,感受很深!此中有甚深因缘!”师父特别加重语气说出了最后一句话。听完后,我感到师父似乎要告诉我们:只要我们继续努力,佛法一定能在我们这代人的手中发扬光大!
披如来衣 代佛宣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