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月24日)
成蹊
不知道你是怎么理解“完人”的,并且照你的标准,世间上是不是有“完人”呢?
照世间的经验说,对明星也好,亲友也好,当你对一个人非常喜爱或敬仰或崇拜的时候,你看到他做什么事情都会很欢喜,甚至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也会让你觉得欣赏。如果你的标准不太高的话,也许还会认为他没有缺点,是个“完人”。
可是当你接近他的生活,进一步去了解他的时候,就容易出问题了。不断滋生的看不惯、不满意同你与他的接触程度成正比例增长,“原来他还……失望啊……”。
虽然出了家,但凡夫习气还在,自然也会有这样的比较和判断。
佛弟子,最敬仰的人自然是佛陀,但是佛陀色身毕竟已经入灭,无缘亲近。其次来说,就是自己的师父、善知识,对我而言,就是和尚了。侍师如佛,作为弟子,我愿意相信,师父是乘愿再来的佛菩萨,因此,从情绪上会觉得,师父的每一个决定、每一言行,都应当是清净的,无染的。
做侍者,同和尚亲近多了,凡夫的这些心理波动就日渐明显。给和尚洗衣服和袜子的时候,心中也会有磕绊。虽然理论上知道善知识会示现肉身凡夫相,会显现凡夫的不清净、不圆满,但心里总会觉得:“善知识是清净的,不应该有这些有缺陷相。” 难怪有位大德说:“你们跟我生活在一起,肯定会观过!”有一次我也听大和尚对一位法师说:“你跟我走近了,就会跟我开玩笑。”的确,同善知识在一起,经常见到善知识示现的凡夫相,一般要么观过、失望,要么轻忽、玩笑。
遇到境界还是要依法抉择。我静下心来祈求思考。想到和尚在《如何分享同行的功德与经验》的开示里讲:“佛陀内在的善法欲,不是以五欲获得为主、为快乐,而是以拯救天下苍生、普度众生为快乐。五欲的境界如梦如幻,不是永恒存在的,而是暂时存在的,它是无常的,它本身不存在着厌恶不厌恶的问题。佛陀是为了要普度众生而出家的,不是因为对五欲境界的厌恶而出家的。境界本身不存在着好恶的问题,好跟恶是在人的心里。”
又想到去年和尚发给我的一条短信中的那首偈子:“佛性本无进与退,空有不二即菩提,缘起缘灭无常相,释师马麦难无异。”阿难品尝佛陀钵中牧马人供养的饲马马麦,在佛力加持下,竟感觉是稀有难得的美食,说明在佛的实际受用中,马麦跟上等美食没有差异。
回归到心上来说,其实,净与不净是我的执着分别,而与善知识本身是否清净完全是两码事。善知识的受用,本来是清净无染的,而在我执著的分别下,由增长的贪瞋烦恼遮蔽,非理作意为有缺陷。《楞严经》里面富楼那尊者请问佛陀:“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如来今得妙空明觉。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复生?”佛陀回答说:“诸佛如来妙觉明空。何当更出山河大地。又如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如木成灰不重为木。诸佛如来菩提涅槃亦复如是。”
想到这些,心结打开,洗衣服时心情轻松而愉悦,并且特别认真、仔细,因为现在为善知识洗衣服,实是在洗除我内心的烦恼和恶业污垢,特别是依师中的非理作意和违缘障碍,业果缘起就是这样。洗完之后,再回想以前见到的和尚种种所谓的“凡夫相”,内心里也没有了以前的疙瘩。快哉!又除掉了一块心病!对亲近善知识,我更有自信心了。由此也更体会以前一位大德的教导:“依据经论,结合相续,修依师法。”依师是根本,但又要在善知识指导下努力闻思经论,结合自己的身心相续,才能将依师法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