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月20日)
成蹊
和尚从佛协回寺里了。
下午诵经后,我拿上两包感冒药,回德尘居写文章,刚好遇见和尚开门出来。
“你感冒怎么样了?要多走动走动。” 和尚一见我就问。
我一激灵,没反应过来。
和尚说:“把药放下,跟我出去走走。”
心中一顿暗自窃喜:近来在整理和尚功德的相关资料,并发愿要多亲近承事和尚,想不到这么快就感果了。真是“三宝门中有愿必成”。
师徒二人出了德尘居,过了金龙桥,直奔后山。一边走,我一边向和尚汇报最近的一些心得。
随后又谈到了今天的僧俗共修。我向和尚汇报说:“今天某某法师带动得很精彩。”
和尚问:“怎样精彩?”
我说:“他引用博客里的两篇文章,讲到大家是否认识到我们现在所做事情的意义,是否愿意听从善知识的安排,把自己放在佛法事业的整盘棋中,考量和发心。还讲了在一个磨合中的团队里,应当怎样摆正自己的位置,应当以怎样的眼光和角度看待身边的同行善友,使团队步步向上。居士们听后,很有感触,特别是常住居士,理解得比较好,他们觉得很惭愧,体会不到师长用意,不会建立‘师友缘’。”
和尚听了高兴地说:“某某法师和某某法师,进步都很大,他们刚来龙泉寺的时候,都很内向,讲话不多,更谈不上去带动别人学习研讨了。现在不同了,一个人带上一天的课程都没问题,这是很大的进步。”
我说:“我觉得您带僧团的特点是不松不紧,这样适合我们的根基。”
和尚说:“太松太紧都不行,太松了容易放逸,太紧了就会很苦,人硬撑着,时间久了就会倒掉——总是要根据因缘不断调整。”
听到这话,很有感受,我说:“我刚出家的时候,就是绷得太紧了,后来整个人都累倒了。”
和尚说:“在不紧不松当中,人就会慢慢改变,要带一个僧团不容易啊!我总是有很多办法。”
和尚的办法总比问题多,这是不假的,脑袋里冒出一幕,顺便一提。
那是好几年前,和尚还住在广化寺,当时福建佛学院有个学生,调皮出奇,总是做些唱反调的事情出来,捣些麻烦。有一次,这学生不晓得因为什么事情,赖在地上不起来,不论老师和同学怎么拉,都无济于事,正在大家黔驴技穷的时候,和尚刚好路过,看到混乱的场面,便上前了解情况。学生一见和尚来了,一下子躺在地上,闭起眼睛装没看见。和尚一点也不着急,走到学生旁边,用手放在学生的鼻孔下呆了一会儿,然后起身对老师说:“还有气,快送医院。”学生听了这话,呼的一下跳了起来,低着头溜回了寮房。那时候,和尚也是笑着说:“对付这样的学生,办法多着呢。”
和尚的问话把我的思绪拉了回来。和尚说:“平时多爬山、走动,对身体有好处,我在广化寺的时候,经常走到天马岩去。”
我问:“您常常爬山的目的不只是运动吧?”
和尚回答:“也是为了巡视各方面状况。再者,依正不二嘛,常去感受依报的环境,就会比较有感觉,不然天天呆在屋里看书,体会是有限的。”
差距,这就是差距。我爬山,顶多是为了锻炼身体放松身心,和尚却能通过同样的事,巡视周边状况,并体会“依正不二”的佛法原理,是何等甚深的般若内涵!
谈及未来僧团的发展,我问和尚:“今后僧团是否分成几个堂口,由上一级的带下一级的?”
和尚说:“是!净人、沙弥、比丘、执事、上座,分开层次,上面人带下面人,整个僧团井然有序。”
我说:“有的同学眼光看不到这么长远,对未来的走法还不太清楚。”
和尚回答:“眼光要放长远,一开始就要把方方面面的事都考虑清楚,真正做的时候要一步步来,欲速则不达。很重要的一点,个人修行要放在团体中考虑,团体修行要放在整个佛教中考虑;个人、团体、整个佛教必须通盘考虑,这样子才能够传承教法,让佛法一代代传下去!”
快回来时,和尚语重心长地说:“到明年二月初八,争取新区能够动工,到时候我出家就满二十五年了。弘一大师一生出家只有二十四年,对佛教的贡献却那么大,我们要好好努力,要对得起佛教,对得起众生!”
内心无比感动,和尚用他的生命在为佛教、众生付出,我也发愿要像和尚一样,承担起振兴教法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