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月15日)
成蹊
丈室收到一份传真,是某地的一所寺院想要迎请大和尚带领僧团到那里住持佛法。
这所寺院目前的负责人,是一位修学佛法多年,对佛法,对和尚引导的僧团都信心十足的在家居士。这些年,为这个道场,这位居士付出了很多辛勤的努力,包括完善寺院的硬件建设、整顿护寺居士的学修风气,杜绝寺院不应有的经济行为等等。现在,他觉得因缘基本具足,所以很希望能尽快迎请和尚及僧团接管这所寺院。
和尚回复了居士一封短信息:“你的来信收到了。佛教是一家,只要照着佛法行事,谁住都一样。过去在广化寺,有比较多的时间个人用功,这几年在北京事情越来越多,非常的疲惫,很想有多一点时间在佛法上扎根,也只能随缘了。你对佛法有很好的信心,很难得,而佛教的现实并不很理想,我们只能顺应因缘而适时调整。每当我想自己躲起来的时候,就会想到还有那些人需要我去付出……也就这样得过且过了。”
“全国佛教一盘棋,要以整个中国佛教兴衰存亡为己任。每念及此,感触良多。我们为佛教所做的事情,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而广大善信对佛教的期待是那样的真诚,我们对佛法的一点点理解,又是那样的有局限。只有不断加强闻思,多向自心深处着力,才有可能更真切地理解到究竟佛法是什么?”
近几年,想要迎请和尚住持的寺院不只此一家,而我也亲眼看到很多失望的面孔离开后,有和尚紧锁着眉头的一幕。和尚何尝不想把全国所有衰落的寺院重新振兴,何尝不想让人们随时随地都能在有佛法的道场中得到熏习。可是事情毕竟不是一个人做出来的,想要承办利生事业,需要众多的因缘和众多的福报,中国佛教中流砥柱的人才不足,也是牵绊的原因之一。很多人会觉得,和尚在这样的位置上,想要办什么事情,很容易就可以办成。可是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岂能所有都亲自去管理?不在其位,不了解和尚的人,也许还会怪和尚不慈悲,和尚也只有承受着这些怀疑的眼光,一如既往地为他们以及一切众生祈祷着,回向着。
和尚说,他所做的事是“微不足道”,可是,在这样的历史时期,什么又是“足以道”的呢?世上没有大事,所谓的大事都是由无数的小事汇集而成。如果说非将佛法振兴如唐代般辉煌不为大事的话,那么又有多少祖师大德应当被列在“佛教贡献史”的名单之外。整个中国佛教的兴衰存亡,是一盘万众瞩目的棋局,任何一位对自己行为负责任的场上选手,都没有理由弃局而逃。有些夜晚,看着和尚房里久久不能熄灭的灯光,能够略略体会到和尚那份不孤单的“孤独”。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知道他所肩负的重担和必须面对的种种难以想象的境界。我们至多只知道,和尚没有摆不平的事,却不知道摆平事情的过程中,和尚耗费了多少的体力和心力。即便是佛菩萨示现,也不能违约因缘和业果。
像我这样的弟子,没有什么闻思的功夫,对佛法的体会更谈不上,在和尚身边,常常会自惭形秽。有的时候,会下意识的衡量自己到底可以做些什么,结果发现空无一物。零零碎碎的做些事情,也是不得其法,错误百出。有时候憧憬:也许未来我可以做些什么。这种憧憬在心中,可以说是一种力量,可是现在应做怎样的努力,才能成就将来的所为,实在也是不容易想明白的事情。唯有听和尚的话,或赞叹、或呵斥,都转化为自己的动力,坚持着走下去。
也能够深深体会到来请求和尚的人心中的一份苦楚,特别是那些真正想要在无明海中寻找生命依靠的人。他们因求不得善知识的摄受,屡屡失望,又屡屡不退其心地继续坚持着创造因缘,并遥遥无期的等待。每每想到这里,不由得为他们的这份诚挚的信念而感动。当和尚暂时还没有把棋下到那里的时候,他们却势必要走好自己应走的一步棋。没有人引导的抉择,便是举棋不定的岔路,这种抉择是件颇费心力的事,而他们为了使自己的棋局步步为营,却丝毫不能去吝惜这份心力。
不论是正在等待的众生,还是依旧沉溺有海的其他众生,和尚都是了解的。通常是在众生自己还没有感觉到“苦”的时候,和尚已经早早地担忧了。有时候,和尚在一些文字里会表达:“他们很苦。”也借此时时提策我们这些尚未发起菩提心的弟子,应当多多少少认识到自己得尽点心力了。
还记得一个夏夜,和尚从内院的丈室下来,远眺北京城的万家灯火,意味深长地对我们说:“我们要好好努力,把佛法的风气恢复起来,能够影响几代人。”
顿一顿,和尚又说:“我们要对得起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