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月11日)
成蹊
同和尚一起,改了两篇文章。
是两篇和尚的弟子写的心得,都是上千字的小文,其中之一,里面在谈到大和尚的时候,作者用了很多不同的称谓,有称“和尚”,有称“方丈”,有称“大和尚”,有称“善知识”,还有“师父”、“师长”等等。和尚说,这些称谓应该统一起来,否则别人看文章的时候往往觉得莫名其妙,以为是不同的好些人。
其实文章里的称谓,对于和尚来说,都是可以的,没有什么不同,在我们看来,也是都能理解的,但是如果让刚刚接触佛法的人读起来,就容易给别人带来困扰,搞不清楚是在指谁。我写文章或改文章,更多的时候是凭借自己的感觉来动笔,虽然有时也会从读者的角度考虑写法和措辞,但是也并不能照顾得很全面,比较大的方向可以把握,深细的缘起就不好推敲了。就像称谓的问题,经和尚这样一说,自己再仔细想一想,才能够略略体会到,那些初接触的人确实会感觉有些费解,而如果没有和尚的提醒,自己在斟酌词句的时候,很难考虑到这个层面。
这是和尚对缘起观察细致入微的一个表现。和尚这种敏锐的判断和抉择力,在其他方面也多有体现,比如建筑、装修。
德尘居佛堂是和尚亲自指导装修布置的。有一次,一位大德来到龙泉寺参观,参观到佛堂的时候,说这里设计得非常好,“地板的颜色是棕色的,周围墙壁的颜色是米黄色,这让人感觉很稳重,却不昏沉。如果地板是白色或浅色,人坐在上面就会感觉坐不住;而周围墙壁选择米黄色,则能够让人不昏沉。像这样的设计,一定是有专业经验的人才能设计得出来。”旁边的学僧说这是和尚指导设计的,这位法师就对和尚非常地赞叹。和尚却很谦虚地说:“我只是提出我的想法、方向,主要还是请专家来做,在北京请专家很容易。”不过,我记得那时分明是和尚确定和拍板的装修方案。
即便单单只说把握这样的原则、方向,也是很不容易的。想想自己经常会在法会期间布置场地的时候,反复权衡到底要怎么摆放那些花花果果,完全凭视觉和感觉,丝毫没有什么理论依据。摆得比较好被别人赞扬,就会觉得是自己的艺术细胞最近又新生出不少,听到非议的时候,就会自言自语开脱说反正我不是搞艺术的。从别人的角度和长远的角度把握事情的抉择,谈何容易。
《中庸》里讲,“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说广大,和尚考虑的都是佛教整体的发展动向和兴盛,并能如量致达,真正作出对其有益的实事;说精微,小到弟子们生病有没有好,离开房间有没有关灯,装修色调怎样搭配这样的小事,和尚都能做好,力求精微,表率众人;说高明,和尚做出的很多决定,不论大家当时是否理解,但如果照着做下来,会发现结果一定是对众生有利的;说中庸,菩萨留惑度生,很多时候,和尚也示现出比如不懂电器,短信发错字等情况,让我们也不会觉得这是一位离我们非常遥远的“圣人”。不过正是这样,也给了弟子们更多承事和尚的机会,使弟子不但从中培植福报,也能不断的学习如何更好的观察缘起和调伏烦恼。
每次走进佛堂,当一种宁静和安稳的感觉灌入身心的时候,我就会体会到一种加持,这是凝聚了和尚一份用心造作的业在其中,细细的体味,把自己的心,同和尚的心,拉得更紧,更近。
行事略记:下午三点,江苏常州市市委书记范燕青及天宁寺住持松纯法师等一行十多人拜访中国佛教协会,与大和尚等商谈天宁寺宝塔开光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