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月6日)
成蹊
和尚昨晚从佛教协会赶回来。今天又是共修的日子了。
整个清晨,大家都在猜测着和尚今天是否会对大众开示。十张光盘的改进版还没有出炉,恐怕和尚考虑到我们的做事效率,会觉得还是放缓为妙。和尚做事,从来都顺应缘起,不急不缓。
回想几个月前,和尚有一次看到法会MTV组的一居士在为和尚法会中的开示录像贴字幕,遂决定开始制作一系列有字幕的开示光盘,并且一讲就是十张。其实,在和尚心中,应当是早就想好了要这样做,只是因缘一直不具备。不论是肯发心做的人员,还是做此事需要的设备,乃至众生整体的共业和福报,都是制约事情能否承办的因素。很早的时候,就曾经听过有人问和尚,为什么不出一些光盘和书籍,你看现在很多佛教界有名的大德,都把自己的开示制成光盘和手册供弟子和信众学习。和尚听了,只是淡淡地说:“不着急,因缘没有到呢。”不知道和尚心中,是怎样看待“因缘”的,只知道他对做事时机的把握,十有八九是促进事情承办的,这是几年跟随和尚做事,慢慢看出来的,不是凭感觉编造出来的。说“十有八九”,其实还是保守估计。
十场开示讲下来,给很多人的感觉是“震撼”。虽然和尚谦虚地说,下一场开示要讲什么,自己也不清楚。但是每次听法后,都会听到很多人感慨和感恩地说:“和尚刚才就是在讲我。”和尚说,他在讲法的时候,是在进场后先调整自己的心态,把自己的心态和听众的心态对接起来,去体会听众问题在哪里,需要的是什么,然后根据这些信息,进行相应的开示。
对我们来说,这种讲说的境界只能是可望不可及。一般情况下,我们在说话或讲课的时候,是“我有什么讲什么”,而不是像和尚那样“你需要什么我讲什么”。我们很少去考虑听众是否是我所说内容的当机众,确切地说,我们根本无法了知听众需要的是什么。但是和尚的讲说,会随着听者生命状态的发展变化,随时调整讲说的内容,达到契理契机。
和尚选择山上山下这些经常护持寺院的义工为当机众,应当也是有用意的,以他的身份和学识,很多地方都愿意请他去讲学,但是和尚却选择在小小的讲堂里为不过百人的僧俗弟子开示。
我想和尚是把我们当成真正想要学佛的人看待的。
和尚最常说的话,就是:“佛法是用来调伏内心烦恼的。”因此他大部分的开示,都是围绕着这个问题延伸和展开。这句话看起来尽人皆知,但是它所涵盖的层面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广。义工们在一起做事,因为个人的习性、发心、经验世界、做事风格、善巧程度等的不同,常常会碰撞出大大小小的境界,并且,在个人和团体的学修道路上,也会在不同时期遇到种种的瓶颈和不解之处。这些境界、瓶颈,都来自于烦恼对我们内心的侵袭,和无明在自己菩提之旅中的阻隔,和尚深知弟子们在不同时期的问题和困惑,于是及时帮我们指正,并且不是大而化之地指出,而是从正面、反面、举例、举喻不厌其烦的讲解。因此我们当下就能够受益,当下就能够明确自己的问题之所在。
开示的光盘,还会赠送给没有到场的人。商界的、文化界的、从事不同领域事业的人,他们听了和尚的开示,也都能够从中受益。这就更加能体现和尚讲说方面不共的功德。我想,也许是因为不同境界中众生所面对的问题,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是根源是相同的,所以和尚在开示中阐释问题根源的时候,会涵盖相当的深广层面,善根性的听众也自然能够从中找到对治自己问题的解答。
以次推断,和尚的开示,不仅仅在空间上,会涵盖各个领域区域的众生,在时间上,一定也能够体现这样的功德。也就是说,和尚的开示,不但对于现在的众生有学修的指导意义,对于未来的众生,一定也能够有相当帮助。在这一点上,我们只能拭目以待了。
由此可以看出,和尚是过来人,而我们是最幸运的人。试想,如果没有到寺院里来,一个人在家看书、听磁带,也许花了很多年,依然找不到对自己烦恼症的良方是什么。和尚说:“选择多了,等于没有选择。”在这里,和尚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最好的选择。
关于上午的开示,终于还是等到了。9:30,诵《华严经》之前,和尚作了25分钟的提示。刚才一直在犹豫,开示的文稿,是不是刊登出来,因为连续五六天发几千字的开示,不知大家是否能够消化。不过想了想,还是决定刊登如下,因为一定会有善根性的人,能够从中获益,哪怕是其中的一句话。
各位法师、各位同学:
大家修学佛法虽然有相当长的时间了,可是常常听到有人说,好像我越学越苦、越学越感觉到没有进步。在家里的时候,事情很多、很忙;来到寺院里,要做的事情也很多,做不完,依然感觉到很忙。那么,为什么我们会感觉到忙?为什么会感觉到苦?在寺院里所感受到的忙跟苦与在社会上所感受到的忙跟苦一样不一样呢?忙,究竟是在忙什么?苦,究竟是在苦什么?什么是苦?这些是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的问题。
《佛说稻芉经》里讲:“五情违害名为身苦;意不合适名为心苦。”
佛法把身心分成眼、耳、鼻、舌、身、意,我们身体上的苦,都是因为眼、耳、鼻、舌、身五根所引起;心理上面的苦,都是因为意识所引起。身体上的苦,有很多,比如,冷会苦,热也会苦,饿了也会苦,口渴了也会苦;这个境界,我不愿意看到而看到了也会苦;这个人,我不愿意见到而见到了也会苦。就是说,通过自己的眼、耳、鼻、舌、身,就会带来很多很多的痛苦。这些痛苦,不管你在什么地方都是会有的,不等于说你换了一个场地,比如在寺庙里或者在寺庙外,身体上的苦、五根上的苦就没有了,一样还是会有的。
那么心理上的苦呢,“意不合适名为心苦”,就是说,不合我们的意、同自己的看法、同自己的认知不一致、有差距、有高低,这个时候也会很苦。看到别人做得那么好,会感到痛苦;觉得别人不如自己,做得那么差劲,也会感到痛苦;觉得这个事情,对方处理得不好,会感到痛苦;觉得对方怎么不去处理,也会感到痛苦。总之,自己的想法,都会成为一种痛苦。看到别人做得好与不好,自己内心里面就会不平静、就会有起伏、有动荡、有分别、有颠倒,这些都会给我们带来痛苦。而颠倒、分别、这些妄想、这些执著,它的根源就是我们的烦恼。
我们随时随地希望去找一些同自己合得来的人、同自己合得来的事,可是世间上哪里有合得来的人、合得来的事呢?合得来、合不来都是在人的心。我们的心如果没有转变,没有去调适,不要说我们跟别人会合不来,就是自己跟自己都会合不来。你会觉得,自己怎么这么糟糕,这么不争气,这么不用功,这么没有进步,这么懒惰,这么不听话,是不是?自己跟自己合不来的意思,就是你对自己不满意,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不满意,对自己的过去不满意,对自己所处的现在环境不满意,更对自己的未来不满意——因为你不晓得未来会怎么样,不晓得我这么学,到底是学错了?还是学对了?学得到底有没有希望?会不会越学越好?还是会越来越差?自己不满意,没有信心,这些,都是我们的苦。
佛门里所谈到的苦,不仅仅是谈生、老、病、死,这些谁不知道呢?不学佛的人,世间上面所有的人都知道人会有生、老、病、死?佛教里所谈的苦,主要谈的是心里的问题、是心里的苦恼、苦难、痛苦,以及这些痛苦是怎么构成的,痛苦的根源在哪里,痛苦的症结在哪里等等。
所以我们一谈到离苦得乐,就不仅仅是在讨论生老病死的问题,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境界、是外在的缘起。佛教的缘起有两种:一种是外在的缘起,一种是内在的缘起。外在的缘起是根身器界,是所有有形象的东西。内在的缘起是我们这颗生住异灭的心。外在的根身器界、山河大地、宇宙万物,它有一种成、住、坏、空的自然规律,并且绝对遵守这样的规律,比如人的身体会有生老病死。而人的心念有生、住、异、灭,这就是内在的缘起。外在的缘起和内在的缘起,是有所不同的,也就是说,两者是不一样的,两者不能混淆,外在的缘起是我们所有面对的境界,内在的缘起是我们内心上的功夫。
我们常常谈到缘起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会说,“我自己佛法学得不好,刚刚学,也不知道怎么办好,反正一切都随缘吧。”在庙里也随缘,在家里也随缘,在什么地方都随缘,好象听起来没有错,随缘两个字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用,都可以讲给对方听,对方也不会说你说得不对,也不会说你回答的不恰当。
可是我们究竟如何来了解随缘的含义呢?随什么缘呢?随顺缘起、随顺缘起法,随顺缘起法又是什么意思呢?
缘起无自性。所谓缘起无自性,就是要对治自己内心的执着,对治自己内心的自性执,对治自己内心的成见,对治自己内心的断见跟常见,这才叫做随缘。而不是说你做你的,我做我的,就叫做随缘了,反正你们大家去做,反正我自己随缘了,不是这么一回事的,这么学佛法的话就糟糕了。所谓随缘,就是说,外在的这些境界是共业所感的一个结果,对于这个结果,我自己内心当中应当有能力去面对、去接受、去因应这些外在的因缘。同时,自己内心当中,又能够增长自己的善根,增长自己的福德,增长自己的智慧。也就是说,我们内心里要有一种很强很强的力量,来观照外在的种种境界,而不是说让外在种种的境界来符合自己的意见,这是不对的,这是很大的问题,并且是很严重的一种邪执。我们所谈到的随缘,是指对治自己的问题;随顺缘起,意思是说自己能够非常快速、第一时间融入到这个缘起当中去,融入到这个境界当中去,融入到这个场合当中去,这是非常重要的。而不是说,我们在跟人家格格不入的同时,还去谈随缘。所谓格格不入,就是你觉得这些人都不行,都这么差劲,觉得这些人怎么做得这么糟糕;反过来说,其他人也会觉得,这个人怎么这么孤僻,这么古怪,这么跟大家不合群,自然而然地会形成这样的一种因缘,形成这样子的氛围。我们合群不合群,能不能随顺缘起,就是学法的功夫,用法的功夫了。
僧是和合的意思;法是规范的意思;佛是觉者的意思。佛陀是觉悟的人、大彻大悟的人、具备一切智智,所以他讲出来的话,就是法,就是行为规则,就是标准,就是用来规范我们身语意行为的标准。我们照着这个标准去行事,就会和合,身心会和合,自他也会和合,人与自然更能够和合,这是肯定的。不照着这个规范去做,不照这个法去行事,不照着佛说的标准去改进,肯定是不和合的,不和合就会产生痛苦。所谓不和合,就是根据自己的标准来行事,根据自己的意见、自己的观点来认识问题,我们一个人的意见跟观点,非常的根深蒂固、非常的深重,我们靠自己根本没有能力把它去掉。
大家想一想,我们从小到大,在家的时候,父母、兄弟姐妹、亲戚朋友,不知不觉地告诉了你: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什么是是,什么是非,什么是有利的,什么是有害的等等,这些都是世间上善恶是非的标准。好丑、上下、高低等等,这些名言,在我们自己心里已经不知不觉种下了很多种子,许多业缘也随之种了下去。年龄大一点后,在学校里,在社会当中,更是有许许多多的名言安立不断被装进我们心里。也就是说,世间法,世间的标准,世间的观念,不知不觉在我们内心当中已经积累了相当的数量,我们整个身心当中的一切都是世间上染污的名言种子。
不知不觉地,家庭、社会、学校培养了我们,培养我们成为了一个社会上的人。所谓社会上的一个人,也就是说,我们做的很多事,我们说的很多话,是符合社会标准的。就世间法来说,这是没有错的,作为一个社会上的人,肯定是一个很好的人,这肯定没有问题,但是,它不是佛法的标准。佛法的标准跟社会的标准是很有区别的,所以,我们学佛法要非常清楚,我们遵循的是佛法的标准,是佛法的立场,而不是社会上一般意义的标准。我们要很清楚,佛法的标准是什么,法是什么,不然我们怎么去学呢?不清楚的话,我们在寺庙里,依然学的还是社会的标准,这是肯定的。因为你以世俗社会的心态,以世俗社会的名言、观念来学佛法,来看佛经,来认识人跟事,这样学习的结果,只有不断增长世间名言,不断增长烦恼、业的习气,这个是很不容易去掉的。当然,不等于说世俗社会上这套名言没有作用,没有意义,是错的,并不是那么一回事,它也是对的、也是正确的,但是它是世间的名言,它是世间法的缘起,它跟佛法的缘起、跟转凡成圣的缘起、跟转染成净的缘起,是不一样的。
佛法的名言、概念,佛教的标准,是要引导我们去成圣人,成菩萨,成佛的。世间上面的名言、概念和业,只是引导我们成为世间上的一个伟人,成为世间上一个了不起的人,成为世间上有作为的人,成为世间上一个好人而已,这是不一样的。世间上的好人、伟人、了不起的人,不见得是一个佛教徒。所以我们要在这些很深细的部分去分析法到底是什么,不是很简单的说说好话,做做好事,认为这个就是佛法,那佛法岂不是太简单了,这个是很清楚的。
内心里没有标准,就是没有法。心中没有标准,你的行为怎么会有标准呢?这是肯定的。你的行为如果经常是一塌糊涂,或者经常错乱,这就是没有法的一种表现,就是散乱、懈怠、放逸的一种表现,它的根源就是我们自己内在的我执和法执,并且,都是世间上面的一些观念、情执在作怪。
《八大人觉经》讲:“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也就是说我们如果还存有世间心的话,就会有欲望,就会有种种的追求。对世间法的种种追求,与对佛法的信仰,对佛法的希求,是不一样的;以世间心来求佛法,同以信仰的心、虔诚的心来祈求佛法,更是不一样的。世间心是一种染污的心,是一种有得有失的心,所谓有得有失的心,就是说最终自己要求一个什么东西,要得到一个什么东西,让自己更好,让自己更充实。佛法的心,信仰的心,就是不一样的,信仰的心就是说面对这些佛法,我是一个生大病的人,我要如何来受用,如何来享受,如何来服用这些药。所以说,有信仰的人要对佛法有信心,如果我们对佛法没有一种真正的信心,我们就不会去吃药,不会去实践,不愿意把自己的身语意,纳入到法的规范和标准当中去。结果,学来学去,都是在理论上的探讨,而不愿意用这些法来约束自己的身心,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所以,我们在寺庙里学习这些佛法,要非常清楚佛法是行为的标准。这些行为的标准更具体的体现就是戒律,就是制度,就是规约,当然它更深刻的内涵是法,法的内涵就是在于调伏烦恼,深信业果。所谓深信业果就是通达缘起,如果对缘起不通达,那么对因果概念也是不清楚的。我们对缘起法通达一分,就是对因果深信一分。只有深信因果才能够真正很好地去持戒,去调伏烦恼。因为我们持戒也好,调伏烦恼也好,就是希望让我们未来的果报越来越好;反过来说,我们对业果如果不清楚的话,对什么因导致什么果不清楚的话,那么我们要勉强说持什么戒,做什么事,发什么心,肯定都是不长久的,发心也肯定都是发不好的。只有真正对业果通达以后,了知以后,自己才会心甘情愿发心去做,因为做了才会感果,不做就不会感果,做了就不会白做,不做自然以后也不会有果。所以修行归根结底就是要让自己的三业符合佛法的标准。
好今天就讲这么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