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月4日)
成蹊
和尚早晨五点半就离开寺院去佛教协会了,今天一天都在佛协开会,所以,今天继续刊登1月2日上午和尚的经前提示,以及僧众的听法心得。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
我们平常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交流也好,讨论也好,内心里经常会有一种感觉:对方都是在讲理论。我们也会批评别人,甚至会要求别人“你不要谈理论”。但是我们自己讲出来的话,别人也会认为我们是在谈理论。那到底什么是谈佛法,什么是在谈佛法的理论?它的区别在哪里?
有智慧的人和没有智慧的人,有什么不同之处?有智慧的人、圣者,是“有话说”;没有智慧的人、一般的人、普通人则是“要说话”。“有话说”跟“要说话”是不一样的。“要说话”,是因为他不说话会很难受,所以要讲,但讲的是什么他不考虑,他有这种讲话的欲望,总要不停的讲,好听的话,不好听的话,讲的时候,不经过三思。“有话说”是不一样的,他在讲话的时候看人、看场所、看因缘,然后讲什么话,都契理契机,都能让对方喜欢、受益。
大家都有这种感受:我们经常会在交流的时候,听得比较相应、觉得比较契机。有时候我们会说:“我说这番话是发自于肺腑之言。”或者说“你谈的这番话是发自于肺腑之言。”意思是说,你今天这几分钟的话是发自于肺腑之言,平常都不是。那这个问题就很严重了,是不是?也就是说,我们平时讲的很多的话,别人不以为然。
言是什么意思?言为心声。我们每句话、每个字都真正要从内心里发出来,真诚流露,而不是随便说说的。它的根源是来自内心深处,并且通过语言、通过舌根把它表达出来。所以我们说话,表面上看是从口里面讲出来,嘴巴上说出来,但它一定是发自于你的心。而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说的话并不是真正发自于我们内心,因为不是发自于内心,所以别人听我们的话,也会搞得莫名其妙。他会说:“你这个人,怎么这样子讲话?”同时,我们听别人的话也会听不懂,也会理解不了,只能听这些语言的表面意思,相似意思,似是而非的意思,体会不到他这样讲得深刻含义,和真正发自于内心的这种意境。
在佛经里面,有这样的公案:“空拳哄小孩,黄叶止儿啼”。什么意思呢?一群小孩子在吵架,在打架,大人再怎么喊,再怎么劝他就是不听,于是大人就举了一个拳头,说:“我这里面有宝贝,有很好吃的糖果、巧克力!”小孩听到后就跑了过来,就不吵不闹了;很多孩子要买什么东西,比如衣服、文具、好玩的玩具等等,有时侯父母没有钱,没有足够的经济条件,就拿了一片黄色的树叶,说:“这个是黄金,你把它收藏起来,等你长大了以后,会很有用。”小孩听了就会不哭不闹。就是说用“空拳”跟“黄叶”的目的是要“止儿啼”,是让小孩子不吵架、不闹架。
反过来说,我们讲的佛法也是一样,它也要对治我们的毛病。从刚才那个比喻中,可以想见,如果大人拿真正的黄金给小孩子,小孩子也并不一定认识这是黄金,甚至可能会把它扔掉,反而造成很大的浪费跟损失,所以有时候树叶比黄金更能起作用。这也就是说,我们是什么根器、什么条件,我们就会跟什么法相应,这是千真万确、真真实实的,如果我们内心里有很多问题,有很多无明尘垢,那我们看到外在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看到这些境界都是不一样,也就是说我们会戴着有色眼镜,带着染污心去看外在的问题。
比如,我们看到庭院里一个大人在逗小孩子玩,他的目的可能是为了培养这个小孩子,让他能够有一个好的习性,让他比较温顺、比较调柔,然后慢慢再对他施加教育,他这样同孩子玩耍仅仅只是前方便而已,是为了使自己跟小孩子结善缘。但是,我们也可能只看到这样一幕片断,就觉得这个大人怎么跟这个小孩在那边玩,不是浪费时间吗。
这就是说,我们应当从哪个角度去认识问题、去认识我们的心,我们又应当以怎样的心去认识佛法、去体悟佛法、去体悟外在的境界。最难的事情,莫过于认识自己的心,也就是说其实我们自己对自己的心是认识不清楚的。在平时,我们经常是一天时间空过,第二天过得也不满意,第三天觉得又有很多浪费,第四天还是觉得没什么进步,一年、两年,总是不满意,总是在责怪自己,觉得日子过得不好,自己不用功,天天自责。
为什么会天天在自责?就是不了解自己。什么叫不了解自己呢?你只是在自责说,“一天空过,没有用功。”这是结果,你没有认知清楚,我今天一天为什么没有用功,为什么不会用功、用不上功。你只是因为“空过”这个结果而自责说“我没有用功”,但是这个结果已经形成了,你再去自责也没有用,无济于事。更主要的是我今天一天空过了,过得不好了,那么我要去总结、我要去反省、我要去认识,我一天为什么过得不好?它的原因在哪里?它有几个原因?自己的主观原因在哪里?外在环境的客观因素在哪里?然后通过我们自己内心主观原因的改变,去影响外在客观因素的改变。佛法都根源于自己的心,自己的心改变了,外在就会随之改变,而不是说要一直想办法改变外在的环境,这是不可能的事情。环境是共业所感,它本身是改变不了的,只有我们来改变,改变自己对外在环境的一种认识。这是不一样的,它的着力点不一样,用心的地方跟其他的学科是不一样。所以,我们学佛法,所有的一切都要回归到我们的自心。
学得比较久的同修,往往会用很多的时间来进行自己内心的自责,但是,你越自责就越难过,本来一天没什么结果,心里就已经不好过了,再加上自己的自责,就更难过,是不是?那么,你为什么不多一份期待呢?我明天要好好做,我明天一定要干好一点。你为什么不多期许自己呢?你为什么不多一份发愿呢?小乘人持无常观,认为过一天少一天,如少水鱼,是比较消极的观点;大乘人,过一天他就多一天,每天都在重新开始,每一个小时都在重新开始,每一念头、每一分每一秒都在重新开始,对不对?过去的成为过去,而要努力的都是从当下开始、从现在开始、都是重新开始。这样,每天早晨,太阳出来的时候,对我们来说都是新的起点,有新的希望,新的开始,新的努力,还要有新的期许和新的成绩。这样作意,我们自己的念头就转变过来。不要从一天的开始,就想:我没有修行,我不会修行,我修行修不好,一直一天给自己讲这三个问题。那你怎么能够用得上功?那显然是很大的问题。然后自己看看别人,好像别人也没修行,跟我差不多,甚至还会说别人:“你也没修行,你还在这儿谈话,你还不去做事。”真的,你在庙里面呆久了,义工当久了,如果不知道用心,最后就变成这样。念经也念不出味道,没什么感应;做事好像跟社会上也差不多了。最后,都搞得不知道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头都晕了,就这样子。
所以,实践佛法都是在用心,没有真正的经验、功夫,心是用不上的,都是随着自己无明烦恼在走。你可能会说:“我们不是这样吧,我知道得清清楚楚的,怎么会随着无明烦恼走?”有的时候一个念头起来,你心里在想的时候,会不知不觉往外缘,心就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就是这样,心里不清晰自己要干什么事情,就是无明的状态。就是说自己约束自己、自己规范自己、自律自学的能力弱了,没有了,这样的话,就会越走越远,麻烦越来越多。往往我们大部分时间、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无明在主导,这是比较严重的问题。
我们通常会在同行之间分别,觉得大家都差不多,彼此彼此;然后再往上看,你会说,“这个法师怎么对他好一点,对我这样子呢?”、“这个法师怎么对我这么不好呢?怎么不理我?怎么批评我,说我呢?”所有这些都根源于我们自己的内心。心是很不可思议的,这是真的。当你要去用功,要去努力,要去修行,要去改进的时候,如果真正能够实践的话,我们的内心就会变得越来越深细、越来越敏捷。过去有个成语,叫做“明察秋毫”,心足够细的人确实能够明察秋毫。心很细的原因在哪里呢?很细的目的在哪里呢?因为你对缘起的通达,你有智慧,有善巧方便,能够洞察秋毫,所以你做到事情才会圆满,才不会有闪失,对不对?
佛是“一切智智”,他对人、事、物、世间法、出世间法都看的分分明明,都知道要怎么办,怎么来引导众生,怎么来教化众生,怎么来行事,他讲出来的都是最恰如其分的。而我们佛法学不好的话,对缘起不通达,内心很粗,同行几个人都合不来,那算什么智慧,算什么对缘起的通达呢?你内心里面有隔阂,内心里面有隔膜,彼此互相观过、互相埋怨,就是没有智慧,只有烦恼的表现,这是真的。你对社会上的人也好,对佛门里的人也好,你有这个思想出现,就说明你的心里是烦恼,绝对都是烦恼。佛会不会跟众生合不来?菩萨会不会跟众生合不来?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佛菩萨三恶道的众生都要度化,怎么会跟谁合不来?只是我们功夫不好,才同别人合不来。合不来就会互相观过埋怨,就是这样的问题。所以这些都是我们修行要面对的境界,我跟他越合不来,越要去合;我越对别人观过,我们越要在这方面去调心,在这方面去总结,在这方面去着力。有境界,就可以去面对、去认识、去用功,就是在这些方面去修,佛法在日常生活当中,跟自己的身心相结合,就从这方面上去体现了,而不是说,我说给你听。佛法要同自己的相续结合,你要讲给别人听的话,就讲如何跟自己的身心结合。可是到底怎么结合?身心相续是怎么回事?你是否弄得清楚?我们常常弄不清楚。
好,我们大家开始收心。
僧众听法心得:
学僧:石火电光,转眼又是一年,元旦这几天和尚针对僧俗的一系列开示,精彩至极,和尚虽然平常非常忙,但从开示中了知,他对我们目前用功的程度、问题了如指掌。反省自己发现,平常讲话说话大多数时候是在语无伦次,该讲的不讲,不该讲得乱讲,常常都是烦恼在做怪,说一些无意义的话,不观待缘起的话。和尚以他现证的功夫,以身教来展示佛法的内涵,让我对佛法的认识渐渐加深加广。
学僧:元月二日上午,和尚在诵经前的开示中讲到“要说话”与“有话说”的差别,又一次引发我的反省。
在我的印象当中,听到和尚关于“要说话”与“有话说”教授,已是第四次了,第一次我根本没听清楚;第二次和尚单独对我讲,才明白大意;到第三次和尚发短信给某法师,我向他解释和尚的意趣时,才对这个教授的内涵揣摩得比较清楚;今天是第四次听到,从中更体会到和尚的功德。
和尚开示说:“‘要说话’与‘有话说’是不一样的,‘要说话’是一种习气,不讲话就难受,嘴巴管不住;‘有话说’是事先准备好了,才去说。”反省自己,大部分情况之下都是‘要说话’,常常因此给别人造成伤害,或导致事情办砸。由于事先没想清楚,对境的时候念知力又不够,或因讲话的对象找错,本应对甲说而错对乙说;或因时间、地点等场合不对,或因表达方式不准确,或因说话声音太高、太低令对方不舒服,或因遣词造句太啰嗦、冗长而超时,或因所言太简略令人费解等等,都是我‘要说话’的种种现行。究其原因,有种种烦恼在其中,包括散乱、失念、不正知、乐说欲,名利心等。
再看和尚,从不乱讲话,所言都是准备好的,既便是即兴讲话,也是在很强的念知力摄持下,一句话也不会说错。和尚为何有此功德?记得曾听说过,和尚出家之后,受到的教育非常严格,几年内都很少讲话,只是踏踏实实地为常住付出,慢慢地,内心中的散乱心、骄慢心、狂妄心等等都去掉了。不仅如此,每天晚上和尚都认真反省白天哪句话讲错了,为什么错,如何改正等等。如此长年累月的用功,难怪会有今天的功德。
又想到和尚在今年安居中对僧众学修提出的目标,多专注,多寂静,少讲话,少出门,愿奉行和尚教诫,好好用功,早日具足功德,真实住持、弘扬佛法。
学僧:以前总以为自己很能干,也很能说会道,经过和尚的调教和引导,还有与同行善友的切磋琢磨,慢慢反省到那些都是世间的善巧,等流习气,仔细检查,发心都不够纯正,既没有依着师长的教诫来做,也没有依着业果去抉择,事情做得再好,话说得再漂亮,还是轮回的业。
发心决定一切,动机不清净,怎么做怎么说都是错的。修学佛法的根本是依止善知识,没有善知识,佛法是不可能加持到我们的心续中来的。依师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而是多生多劫的事情,一直到成佛都要依止善知识。
学僧:上午和尚的开示,在短短的时间里涵盖了大量的佛法信息,值得我们反复深思,结合自身相续来进行一番审视、观察。
作为一名阅读量大而修心内证微少的人,我在与他人交谈,很容易将自己看到或听到的道理和方法,向他人推荐,试图解决他们的困难。
然而这种试探性质的建议,往往也只能引发他人“姑妄听之”的反应,甚至是引起他人的不信与质疑。听了今天和尚的关于“什么是谈佛法”的开示,我反省到,以前之所以我的做法没什么效果,不仅仅是因为不了解对方的缘起,所开出之药方不对症;更因为它不是“发自于内心”,不是来源于自身经验的“肺腑之言”,故而没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无法转变他人,令他人从佛法中受益。自利与利他的关系如此紧密,让我了解到,不可能仅靠了解道理去帮助人,需身体力行,真实开出一条路来,方能接引后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