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月3日)

(2007-01-03 23:45:53)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3日)

成蹊

今天僧俗分开共修,居士们继续诵读《华严经》,出家众则一整天集中聆听和尚开示。上午八点到十点十五,下午一点半到四点半,晚上六点半到八点半,和尚一直在给我们开示佛法,带我们共修。和尚今天的开示主要阐述了在生活中如何历事练心,与同行善友和合增上。并且详细谈了对内调整自己的习气,对外承担付出和发心的相关佛法内涵。
   北京大学著名学者楼宇烈教授,中午来拜访和尚,探讨佛法。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月3日)

 

今天刊登1月2日下午,和尚在诵经前对大众的开示。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
   我们修学佛法,如何来判断自己学的程度怎样,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自己常常是模糊不清的,为什么自己会不知道呢?
   其实这是一种功夫上的问题,是一种境界上的问题,是一种程度上的问题。功夫也好,境界也好,这两个方面可能不是很好理解,也不是很好明说,但是谈到程度,也许比较好解释一些。
   我们常常会听到“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那我们是不是真正有这种功夫?听起来好像是自己在用功,好像是“冷暖自知”,的确,在一些生活的小事上,比如我们穿的暖和不暖和,是不是着凉了,是不是受冻了,好像没有一个人不明白的,但是实际上,我们是不是真的知道冷热呢?就不好说了。首先,到底几度算冷,几度算热?比如我们洗脸的时候,洗澡的时候,水有一个温度,我们的身体又是一个温度,并且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和水还有不同的相应程度,有些人喜欢温度低一些的,有些人喜欢温度高一些的。也就是说,如果你觉得冷,那么到底是多冷呢?热,到底是多热呢?一度、二度、三度、四度、十度、二十度、三十度、五十度,你能不能把它感觉出来?我们根本就感觉不出来。我们只会在感觉到受不了的时候,冷得流鼻涕感冒的时候,我们才知道。
   “受不了”某一种境界,只是我们的感受,我们感受已经到了承受不了,已经很难过的时候,才会有感觉,但是对于具体的一个境界,到底什么是冷,什么是热,我们通常都是讲不清楚的。
   我们修行用功也是一样。我们个人对佛法体会的程度,他人是很难理解的。就像刚才我谈到的这种“度”的问题,比如我们在这个有暖气的房间里面,穿着毛衣,甚至棉衣,有人还会觉得很冷,但是在北京后海那个地方,有很多冬泳的人,他们却根本感觉不到冷。这种差异的产生,是因为我们所说的这些对“冷”跟“热”的感受,是指的内心里面的一种觉知,而不是指外在的客观世界到底是冷还是热。修学佛法也是一样,我们常常说,“分享分享你的心得”、“分享分享你的感受”,首先,我们要清楚这个“感受”是什么,了解之后才能叙述、表达、说明。如果自己搞不清什么叫“我们学佛法以后内心里面有感受”,觉得反正我就是高兴、快乐,这是不行的。高兴、快乐就是学佛法的感受吗?我们学佛会高兴、快乐,不学佛法的人也会有高兴、快乐,那么它们的区别又在哪里呢?不等于说不学佛法的人就不高兴,就永远都是痛苦,未必是这样子,但是我们学佛之人的这种欢喜和快乐,肯定同不学佛之人的欢喜快乐是不一样的。就好比吃东西一样,酸甜苦辣,各不相同,酸有酸的味道,甜有甜的味道,苦有苦的味道,辣有辣的味道。但是苦到底有多苦,辣到底有多辣,甜到底有多甜呢?蜜的甜、糖的甜、水果的甜、菜的甜,都是不一样的,你要讲得清楚,我吃菜是什么甜,我吃糖是什么甜,我吃蜜是什么甜。你能够把它叙述清楚,这才真正谈得上是一种感受,才真正是心缘境时的一种觉知。但因为我们内心里面没有这种能力,所以我们不管它是什么东西,不管它是怎样的甜,反正是就是甜,叙述的时候就以偏概全,以一代表一切。这实际上都是无明所致,都是一种无明的状态。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在念经的时候,在读书的时候,在礼拜的时候,在忏悔的时候,常常不能专心,不能专注,会分心,为什么呢?
   会分心,就说明自己的注意力跑掉了。比如我们大家在这里诵经,旁边哪个人咳嗽一下,你就会抬头看看是谁在咳嗽,看的时候,你的心就跑到咳嗽的这个人那里去了;哪个人动一下,你听见了声音,心也会跑到那里去了;你看到前面一个人坐得不整齐,或者坐得很端正,你的心很容易就跑到那里去,真的是这样,这都是分心——所有心都跑掉了。
   要么,就是整卷经念完了,也不知道经文里面都描述了些什么人;一天下来,见到了谁,自己也记不住;一个礼拜,两个礼拜,一次,两次,甚至一年,两年,三年,见了很多次的人,你还是照样不认识他。这是说明我们的心没有用在对方身上,没有去关注,没有去关心,没有去缘。虽然我们天天看到、听到、接触到一些事情,但是因为我们的心没有去领纳,所以内心里面就没有这些概念,就没有这些东西存在。而分心则是本来我们不想去缘的东西,却不自主地缘它,心跑走了,不听使唤了。这都是比较大的问题。
   我们在诵经的时候,就是强制自己,强迫自己坐在那里,一个字一个字、一行一行地往下看,往下念;耳朵也在字字句句地往下听,一方面在听大家念,一方面也在听自己念,这样,比较容易培养自己的专注力,比较容易培养我们的心。不然的话,我们一方面散乱,心容易跑掉,一方面又说我们外在的东西不能去听,不能去看,不能去想,所以等于我们本身就花费了一半的心来做自我保护,也就是说我为了防护自己的内心不受这些境界的侵袭,而刻意不去搭理外在的环境,那样的话,其实你已经在分心了,已经分出一半心来做防范了。
   反过来说,你花了一半的心来做防护,却并不说明你的另一半心就能保护得住了,通常在你花了一半心来保护自己的同时,你的另外一半心,在遇到境界的时候,依然会跑到这个防护的圈子外面去,这样的话你就非常的难受。我们通常越想专心越不会专心,越不会专心越是跑心,最后搞得自己非常疲惫,非常累。这就是我们平时在这里学佛、当义工、用功时,存在的一些毛病,就是自己的烦恼、习气对我们产生影响后,我们自己想去对治而却对治不了的一个原因,一个状态。
   人的心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不是说我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的,人的心常常不听自己使唤,因此,想做的事是很难做到的。
   我们常常说,“感恩”,他做了什么好事会引起你的“感恩”呢?给你拿一个蒲团,给你发一个凳子,给你打一碗饭,你就会说:“感恩,感恩,非常感恩。”可是感的什么恩?到底什么叫做感恩呢?对方对我们有没有那么大的恩德呢?
   其实,只有当我们内心里面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感受,真正认识到对方对自己有非常大的恩德时,才能够谈得上是感恩。譬如一个人开车,突然开迷路了,正在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有个人告诉他该往哪里开,帮他找到了一条出路,可能他就会一辈子不忘记;或者一个人生了几十年的病,最后有位医生给他开了一副药一下子把病治好了;再或者一个很长时间找不到工作的人,突然在别人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诸如此类,只有在这些情况下,你内心当中才会真实地感受到,对方给了我莫大的帮助,才真正谈得到从心底里生发出对他人的感恩。平时很多小小的事情我们都说“感恩”,但是很多大事情我们有没有讲“感恩”呢?永世不忘的事才谈得上感恩,如果一下子感恩,过了两天就忘记掉了,那算什么感恩?只是说说好玩,只是一种客气话、客套话、随便说说而已,更谈不上是佛法了。佛法跟世间法绝对是两回事,为什么我们法不入心,就是这样的原因。用世间的思想、言论,来讲说、诠释、思维佛法,都是不对的。
   佛法都是要让我们心心念念去领纳,心心念念去对治我们内在的烦恼习气。内在烦恼习气会在我们内心里挣扎,挣扎的时候,你就要去对治,对治了,你的功夫就会进步,你对治一分,你的心就好一分,逐渐的,你的心就越来越健康,越来越积极,越来越昂扬向上,内心的力量越来越强,便能够承载一切。不然的话,小小的境界我们都过不去,对你讲几句好话,立刻就像神仙一样飘起来,讲几句不好的话,立刻垂头丧气,几天都恢复不起来。这些都是情绪上的东西,跟佛法不知差的多远。所谓情绪化就是喜欢听自己的,喜欢好听的,稍微有一点不好听的东西,就会受不了,这样的话,只能不断增长我们的习气、毛病,自己还不知道,这就是学佛法没有学好。就犹如一个物体的温度慢慢在增加,最开始可能是30度,然后30点1度,点2度,点3度,点4度,然后是31度,慢慢的,就会出问题了。好像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强,实际上我们在内心里面不知不觉已经中毒了,污染越来越严重,污垢越积越多,最后就没办法了,这个心就没有救了。
   所以我们学佛法,归根究底,最后都要回到我们的心,不论菩提心,不论大悲心,不论信心,不论长远心,所有的都是在训练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清静,让我们的心有力量,让我们的心能够开合自如,让我们的心能够专注,让我们的心能够按照自己的愿力去做,去走,这样就能够驾驭自心。佛陀是调御丈夫,调御丈夫就是能够调自心。
   外在的东西我们都容易做,比如不出门,不面对强猛的境界,那是很容易做的;自己吃得差一点,穿得差一点,都是不难的事情,但是要调伏烦恼、调伏自心,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了。所以八万四千法门,最后都是回归自心,我们要从自己的心上去用功。心如大地一样,它能承载一切,也能成长一切,佛法就要被用来医治我们心地上的种种问题。我们心地上长了很多不好的东西,佛法能够帮助我们去掉;好的东西,佛法能够让其继续成长壮大。佛法就是阳光,佛法就是雨露,佛法就是土壤。如果没有佛法,远离了佛法,那就是无明。无明,不等于说某人发了脾气才叫无明,不是骂人、去做什么坏事才叫无明,那些是极度的无明,它会引人造下很深恶业。无明,就是不自知,不自明。我们通常说“你有没有自知自明呢”,自己搞不懂自己,糊里糊涂,不知道怎么回事,冷热都弄不清楚,这些都是无明。这需要我们有智慧来通达,通达智慧,通达一切,一切无碍,我们学习佛法就是要在这方面,一步一步去用功,一步一步去努力,不能着急,急不来。当然,也慢不得,要寻找一种不急不缓,按部就班,保持中道,恰到好处的状态,让我们内心能够非常的活泼、自在、清静、积极、快乐、健康。

 

居士听法心得摘编:


   黄居士:我要是善财童子该多好啊,殷重至诚依师,感得大善知识相续不断的指导。遇境检讨自心;三思而后言,希望某天也可以字字珠玑;修行从修心开始,依佛法端正自己的起头动念,从一言一行,点点滴滴的小事下手,发长远心,慢慢来,急不得。

 

杜居士:一、亲近善士。二、方便智慧方能成就菩萨道。而趣入方便智慧的途径来自善知识的教导,依止善知识,如理听闻,不断希求,最终会功德圆满。

 

王居士:虽然和尚每一次的开示都会对山上义工学修和山下居士生活中的用功做两方面的教导,但总感觉只要下山就严重脱线。几次共修对自己很有帮助,这两天(实际以前每一次)的开示和尚都强调着纳法入心,看到很多同行能够真正用在对治自己的问题上去,感化着自己慢慢增长信赖和崇敬,让自己塌心愿意去实行,即使做的很不好,也希求着身心的力量可以增长。如久病吃中药一样在缓慢调伏转变,才发现原来以前的一些妄想:总觉得和尚既然证量很高(大家说的,不是自己观察的)应该能够给自己下一副猛药,让我面目一新,原来不应该是那个样!所以之前有“失望”,觉得与和尚不相应,在观过中也没有觉察到。两天中在开示的现场,偶尔想到和尚这样孜孜不倦的讲下去,之后诵经,研讨,只要能用上一点点,才正是理应展现的一种状态吧。佛讲经说法不是有几十年吗,圣贤的弟子也跟随师长学习很多年。虽然每一次佛讲演的现场都有顿悟证果的听众,他们也是一生一生跟随听过来的。现在竟然发现自己是遇到了!被师长的愿心缚住了听下去,然后再懒惰,没志气,也忍不住要去行动一点点。

 

张居士:我感受到和尚在用他的心来体贴我们的心。他很了解我们的心,也知道如何引导我们不断地成长来净化自心。另外,通过这几次开示,我更认清自己的问题,更清楚如何在日常寺院生活里用功。同时也学着以更积极乐观,更有智慧的眼光去改善自己的生活,而不是糊里糊涂地全面否定或者进行对自己无休止的简单自责。感恩师长三宝!:-D

 

杨居士:就昨天诵了一次,觉得此经非常殊胜,由于自己业力太重,跟不上法师及同修们的步伐,大和尚在诵经前的开示感觉就是在说我。但有时也听不太懂和尚的话。

 

张居士:方丈开示反复强调,修学佛法就是调整自心、对治自我习气的过程,只有对善知识、对三宝业果生起真实不虚净信心,才能真正调伏自心,获得内心的自在、活泼、清静、寂静、快乐、健康。反之,心会随无明流转,埋怨观过,烦恼四起。要把佛法变成自己的所作所行一言一动,长时间熏习。

 

周居士:昨天诵了三卷经,总体上有点昏沉,第二卷的后半卷感觉比较清明,很轻松。感受较深的是佛菩萨的随处应机教化。

 

甘居士:记得大和尚在元月2日下午的开示中讲到,我们虽然在龙泉寺,在这个有佛法的道场,为什么听不到法呢?为什么听不进去?在回答中他说我们在听法中等起对法师观过、不恭敬,即使不观过,也认真听,但记忆不能支持,把听的忘记掉;同样的,如果听法的时候有妄念、分心听到的佛法就大打折扣。想想自己的情况也犹如和尚开示中讲的一样,要么没有机会听,要么听到了但忘记掉了。究其原因就像和尚在开示中所讲的覆器、漏器、垢器一样,犯有同样的毛病。要把文字、文义纳入心中就要在心上下功夫,心生则种种法生。如果不把法师的话听进去,或者不把法师话认为是佛法,那么我们就感受不到加持。所以,我们在学习佛法的时候从心上下功夫,从因上着手,如理作意,这样才能获得圆满听闻佛法的果,因为心生则种种法生。

 

余居士:新年新期许,新年伊始,大和尚在诵经前的开示中为我们呈现出充满希望的生命展望:大乘人的生活是过一天多一天,每天都是新的,甚至每个念头都是新的(大意如此可能与原话有出入)。这个新并不是简单的差异和不同,而是一种不断觉悟的状态。生命不断醒觉,无明不断退散,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感就会焕发出生命本来具有的新鲜、活泼、自由、辽远。我们每天都会发现更接近生命的本真。我们的心会在这种苟日新,异日新,日日新的常新过程中真正地活过来!心灵的活力宝藏被开显出来,生命岂不获得了自由?岂不是过一天却又多一天吗?大和尚给我们指出的是一条生命解脱的路,是一条心灵觉醒的路,只要我们放心大胆跟随师长走下去,我们毕竟会摆脱所有生命的桎梏,净除所有身心的陈腐秽垢,最终迈入那清新自由喜悦永恒的美好天地!愿我们珍惜大和尚的祝福,新的一年获得新的生命升华!

 

任居士:大和尚元旦共修这两天的开示,确如法师所言,是师长慈悲送给我们最好的新年礼物。相信师长就是开示中那个“陪小孩玩的大人”,生生世世耐心地把我们从懵懂无知的玩劣幼童要一步一步锻造成栋梁之才,直到成就一切智智的佛陀的境界!佛经中说,佛为度一个众生,可以用一劫的时间陪他玩,以我的凡夫心难以体会这样的圣者境界。但我相信法师说的另一句话:“善知识的恩德,粉身碎骨也难以回报!”唯有殷重发愿依“教”奉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