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12月24日)
成蹊
在和尚的房间收拾礼品柜中的结缘品,正好碰到和尚进门来。和尚问我近来在忙些什么,学些什么,我就如实回答。和尚又问整理开示的事情,我还是抱歉的表示没有时间。
我一直发心整理和尚的开示,可是,僧团里的事情很多,大部分时间都要随众一起学习,所以可以静下来整理开示的时间很难抽出。何况和尚的开示不断增加,累积的越多,越发觉得是一项难以完成的工作。早在今年年初的时候,曾经向和尚表达过时间上的困难,和尚说:“我知道,以后会有因缘,抽出一段时间,专门来整理。”
想必一年以来,这件事一直放在和尚的心中,等待因缘成熟。和尚说过的话,一定会记得,并且和尚是以一种长远的眼光看待事物,即便当下不能承办,也会不急不弃。对于我们来说,当一件事情没有按照自己想象的面貌呈现时,我们常常会烦恼和不知所措,这是因为我们看不清事情发展的远景,和当下的缘起,以致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有智慧的人做任何事情都站的高看的远,所以不急不躁。
和尚对我说:“明天,到佛教协会住一段吧。一方面可以帮我做些事情,另一方面也可以安静的整理开示。”
能有这样的机会,简直是求之不得。
这次去佛协,是同另外一位法师一起去。这位法师就是在12月21日《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中描写的那位原来一直不想接近和尚的同修。他的发心还没到一个星期就感果了。那次在佛协,和尚休息的时候,他过去帮忙把房间的窗帘拉好,然后走到和尚的身边说:“和尚您太累了,您在佛协这边,没有人照顾处理一些杂事,龙泉寺的弟子又相距百里,真的有些什么事情,我们又没有神通飞过来。我虽然不会电脑,但是可以学,我可不可以过来这边帮您呢?”和尚当时没有表态,只是说:“两个人比较好吧,可以有个伴。”
后来这位同学跟我说,他之所以这样发心,是基于两个原因。第一:他出家已经四年了,经过这四年,心境渐渐安稳下来,回顾以前的生命,发现自己是个不够孝敬的人。虽然心中非常内疚,但是既然出家了,就很难从色身的角度回报父母——最起码不能经常陪伴他们了。他今年已经三十多岁了,不想在又一个三十年之后,重温这种内疚。前三十年对父母不好,后三十年对师友不好,与其要承受这样的心情,还不如现在就扭转这种局面。既然出了家,认真地承事和尚,认真地和同行相处,认真地弘法度众生,也就是对色身和法身父母最好的孝养。
此外,他反省前半生的生命,发现自己离开家闯荡社会近二十年了。生活过得虽然平稳,但却觉得生命非常的空洞,一事无成。不论是读书还是工作,都十分辛苦,自己得不到的不提,即便可以得到的东西,过后又发现其实这不是自己想要的,整个生命非常的苍白,没有活力,没有方向。现在出家了,遇见和尚,和尚为我们指出了明确的路线和方向——一起修学佛法。虽然目前还看不到什么令人欣慰的成果,但是出家这条路在内心当中非常笃定,使心情变得很踏实,很充实。他不愿再回到世间那种以不断膨胀的欲望作为追求目标的生活,内心不会再改变这种对终极信仰的追求,也希望生命不要再那么苍白无力,摇摇欲坠。
三宝地中“善缘悉成”,有足够的发心,因缘就会聚来。我们两人来广济寺,就是如此。
下午两点,我们到达中国佛教协会和尚的办公室里。当时和尚在处理事情,我们就同和尚的司机小刘在外屋谈天。我问他:“您与和尚接触,对和尚风格、突出的优点,有什么感受呢?”小刘说:“同学诚法师认识很多年了,最大的感受就是他特别的平易近人。我们像朋友一样,几年以来一直这样,一个人在这样的位置上,连续这么多年让人感觉到他没有架子,是很不容易的。法师很忙,我有时建议他不要总往龙泉寺跑,这样来回太辛苦,但他放不下龙泉寺的弟子,还是坚持要每天回去关照。有时候送他回到龙泉寺,也从没有看到过学诚法师对自己的弟子,有师父的架子。这次您两位法师过来,是很好的,他在这边平时没有人打下手,大事小事都要处理很不方便,有人能来照顾是比较好。”
我们的房间被按排在办公室的隔壁,关于起居方面,和尚非常耐心的一点点提醒我们。和尚问我手机有没有带,我以为他要记我的手机号,就赶紧从包里翻出来查号,和尚说不用了。后来想想,其实我们的手机号和尚都知道,这样讲只是提醒我们要把手机带在身边,以防耽误事情。我们平时在僧团,不用手机,出门在和尚身边,为了便于工作,就带上常住的手机,但是即使带了,也常常习惯放在包里,离自己很远,不大容易听到铃声。来这里以后,和尚让我们平时都开机着,并带在身边。
和尚说,如果有工作需要,可以用办公室的电脑上网。这里用ADSL上网,和尚怕我不熟悉这台电脑的连接方式,就亲自给我演示连接的方法,并且怕我记不住,还演示了两遍。
和尚还告诉我房间里有一台空调,可以去看看怎样使用暖风。我虽然嘴上答应着,但是心里面觉得无所谓,不用空调大概也可以,长期在僧团里,培养了一种什么都喜欢简单化的习惯。和尚了解我们的心情,又亲自带我学习调节空调的方法,非常细致和耐心。和尚做事的风格就是如此,别人照顾不到的,他会替别人想到。
不知道在这里会住几天,但是有一分钟在师父身边学习的机会,就绝对不会让它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