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2月21日)

(2006-12-21 23:06:58)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见闻觉知同师共学(12月21日)
                                                          成蹊
        昨天和今天,和尚一直在城里开会,这次随侍和尚外出的法师刚刚才回到寺里,而和尚还在外面忙着处理法务。这位法师告诉我们,这次是他第一次随侍和尚外出,但是这次外出,也许将改变他整个人生的走向。
        在僧团中,随侍和尚外出是大家极为希求的境界之一,因为不但能够亲近和尚,也能够开阔眼界,体会和尚为教法所作的事业和付出的辛劳。可是,唯独这位法师一直在暗暗发愿:“这样的事情千万不要轮到我。”他觉得自己与和尚之间,总有一种莫名的隔膜,使他不愿亲近和尚。在和尚身边,他会觉得没有话讲,很尴尬,不如自己在房间里看书学习来的踏实。
        并且这位法师是僧团中为数极少的不会使用电脑的人之一。随侍和尚出门,很多时候不但要帮助和尚用电脑处理一些文字工作,还要会操作摄影等,以便把活动相关内容记录下来,作为资料珍藏。可是这位法师同这些数码设备,好像天生有仇,从来都不愿意碰一下,因此,对相机等的操作方法都是这次出门前临时学的,至于学习操作电脑之事,不是一朝一夕学得来的,只好暂时作罢。
        同学们都很羡慕他有这次随侍和尚出门的机会,可他自己却说是“很无奈。”那时他还不知道,这次随师外出竟会是他生命中的一个转折点。刚才,这位法师同我们谈了近三个小时的侍师感想,虽然言语平静,也没有夸张的表情,但传递出来的信息,却能够激起听者感动的心潮。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他的心得。
 
侍师行程:
12月21日9:00,北京潭柘寺,中国佛学院新校校舍奠基仪式。
12月21日11:00,友谊宾馆,中国佛学院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
12月21日16:00,友谊宾馆,中国佛教协会七届理事会四次常务理事会。
 
        20日上午,我到佛教协会同和尚会合。进门没多久,就发现和尚的脖子和肩膀有些不对劲。问过和尚,才知道是昨晚受风,伤到这两处,致使胳膊抬起和转动头部都比较费劲。记得和尚上次住院后说过,四十岁以前是人找病,四十岁以后是病找人。和尚今年刚好四十,正应验了这句谚语。自己第一次承事和尚,和尚就示现病相,实在是自己的业障了。往回数了数,这段时间,好像一有大型的活动,和尚就会生病,你可以解释为是一种巧合,但我宁愿认为:当善知识发心要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如果众生的福报不够,善知识就要帮我们背一份业力。
        跑出去买了两副药回来给和尚敷好,和尚夸奖我说:“还是满灵活的,不像有些读书人,别人生了病都不知道怎么照顾。”我知道和尚是在宽慰我了,在弘扬佛法方面,僧团中的同学都比我能更好地配合和尚,像我这样差劲的人,也只能做做这些“侍应生”的工作。
        可是,忽然间也竟然隐约感觉到,眼前这个人好像散发着一种慈祥的力量,如同我的父亲一样。先前的那种隔膜,像一块躺在阳光下的冰,因不断吸收来自内心的温度而慢慢在消融。
        下午,同和尚来到友谊宾馆。虽然和尚身有不适,但是没人能代替他的忙碌。不断有人来和尚的房间汇报和商讨工作,还会谈论很多事务安排的细则,我感觉到和尚在与别人谈话的时候,是在强忍着病痛,自己帮不上他,就在心里不断衍生出许多的内疚与痛苦。以前,不知道和尚在外面忙些什么,有时即便知道他去哪里开了什么会,也只是当听新闻一样,没有什么感觉。现在,亲眼看到了和尚同人应对,为法务操劳,才知道和尚在这样的位置,处理这样的事情,是多么的耗心和不易。想想自己平时呆在龙泉寺——确切地说是呆在内院僧团中——每天面对十几号人,做些小事情,根本没有宽广的心胸格局去管一些自认为和修行没有关系的事。有时,和尚让我承担法会中的职务,或是分配日常做些什么事,自己至多是听安排好好去做,哪里谈得上什么承担心。遇到境界,就叫苦不迭,观同行的过,躲在一边不理人,真想不通像我这样的人,和尚竟也认为有培养的必要。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2月21日)
 
        16:30到18:30,和尚修改明天的主持词和有关文稿。文章千古事,和尚对文字的把握,非常的敏感和善巧,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人,和尚的文字都能恰到好处地照顾到这些缘起。反省我自己平时写的文章,如果别人好心提出一些改动意见,自己就会觉得别扭不易接受,归根结底是自己对“我”的文章风格与用词执著不放。在和尚心中,丝毫没有这样的执取,和尚的文字,随因缘不断变化。一再修改的目的是更好的照顾缘起,并通过文字弘法。
        我不懂电脑,不能帮和尚做文字工作,只能给和尚倒倒茶水之类。心中因帮不上他而焦急,只好发愿回到龙泉寺后,在半个月内学会电脑的基本操作。现在,我已经开始后悔以前为什么因怯懦而对和尚敬而远之了,并且开始发愿以后要学习更多的东西来配合与承事和尚。以前我一直认为,出家本身就足够称为是一种承担,上殿,过堂,能够做好这些随众的科目已经是提起心力承担如来家业了,但是现在看来,自己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弘法”。真正想要弘法,就要了解众生的缘起,众生的苦乐,用他们可以接受的方式,告诉他们苦乐的真相。和尚做博客也好,在佛教界承担事情也好,这些对个人解脱来说,不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但是如果想要利益众生,想要于一切有情与乐拔苦,则完全是另一回事,很多你认为没有必要去碰的东西,也要认真学好。
        整个晚上,我都在默默的发愿,希望能代替和尚承受这些病苦,希望和尚的身体能好起来,不仅仅是因为他明天需要以饱满的精神面对大场面,更主要的是在我的内心中,已然升起一种孝子对父亲的心情,让我不由自主地这样去发愿。
        21号早上,和尚6:25就离开宾馆前往潭柘寺。上午的仪式本应是9:00开始,但和尚不放心场地的布置情况,执意要提前过去关照。和尚说:“对于一件事情,如果我不知道的话,那是另说,如果我知道,就一定尽最大的努力把它做好,决不马虎。”和尚在这样的位置上,之所以能够得到大家的信任,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一贯以来“说到做到”的作风。
        在现场,和尚亲自指导大小事项的操作,有一些部分没有落实到位,或者需要重新规划和布置,和尚都安排得恰如其分,下面人也配合得很好。和尚的应变能力,这次也让我领教了,再难处理的情况,到了和尚手里都有意想不到的方法把它搞好。起初,我觉得像这样细致的事情,不应当是和尚亲自来处理,但是后来慢慢发现,和尚要做的事情,很多时候不是单单以他自己的身份来判断应不应该,而是看眼前的缘起需不需要。和尚说:“如果不是生病,很多细节我还会更多地去关照。”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2月21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2月21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2月21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2月21日)
 
        潭柘寺早晨的室外温度是零下6℃,我站在那里,从内到外已经被冻透了,牙齿不住地打架,嘴唇可能也发紫了。看看和尚,他穿得也不多,可是他一心扑在场地布置上,好像丝毫察觉不到环境的寒冷。我恍然明白什么叫“忘我”,那是一种专注在一件事情上而忽略所有对“我”的客观因素影响之状态。
        9:00,中国佛学院新校舍奠基仪式正式开始。和尚主持这一仪式,中央统战部、国家宗教局、北京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北京市政府、北京市门头沟区政府和中国佛教协会的相关领导出席了奠基仪式。整个奠基仪式庄严有序,如理如律。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2月21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2月21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2月21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2月21日)
 
        9:30,奠基仪式结束,和尚返回友谊宾馆。
        11:00中国佛学院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正式开始,和尚主持庆祝仪式。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2月21日)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刘延东部长、朱维群常务副部长、国家宗教局叶小文局长、齐晓飞副局长、北京市政府、中国佛教协会一诚会长等相关部门的领导出席了庆祝大会。刘延东部长、一诚会长作了重要讲话。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2月21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2月21日)
 
        庆祝大会12:30结束,所有与会者在宾馆外合影留念。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2月21日)
 
         之后,和尚简单的用了午斋,就又去查看下午召开常务理事会的场地。
        13:50,和尚回到房间,稍事休息,又打开电脑进行工作。从我昨天随侍和尚开始算,这已经是他第五次打开电脑了。和尚一天这么繁忙,竟然还能忙里偷闲,不忘利益那些与佛法有缘的众生。
        其间,有人来向和尚求字,和尚为他写下了:“一切众生以为树根,诸佛菩萨以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和尚时时处处不忘饶益众生,并且希望他人也能够发心行菩萨道。写字是其次,和尚最期许的,是有心人能够按照经文中的话,认真实践。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2月21日)

        16:00召开“中国佛教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第四次常务理事会”,嘉木样副会长主持会议。会议上,一诚会长和叶小文局长分别作了重要讲话,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明生法师宣读常务理事会会议决议。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2月21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2月21日)

        会议结束后,和尚让我先回龙泉寺,他还要参加接下来的活动。
        坐在车里,回想着这两天来的所见所闻,心中和出门之前的状态已经完全不同。来龙泉寺快三年了,一直以来,都在躲着承事和尚的机会,都在按照自己认为的路线,谈着所谓的修行。这次出门,让我对“修行”二字有了全然不同的理解,只在房间里读经是不够的,对人的应对进退,对各种硬件诸如电脑相机之类的操作,都要懂得,才能更好的配合善知识做事。一个修行人,如果没有弘法的意识,便会有违佛陀出世的本怀。我们用网络,用电脑,不是为了享受这些物质本身的便利,而是为了顺应这个时代的因缘,将其转变为种种方便善巧来利益众生。
        这次和尚带我出去,拓展了我弘法的心量,跟在和尚身边,才对和尚的辛苦有了一点点的了解。在寺院里,自己承担了一些事,就天天喊着苦,今天才知道,与和尚的付出相比,简直不好意思提起。虽然我也每天把“发心”挂在嘴边,但是自己有没有真的发心呢?和尚的发心,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而我的发心不过是对它的一种串习而已。如果没有和尚的带领,自己完全不懂得一群人应当怎样做事,更不懂得弘法是怎么一回事。
        我一直执著的认为自己与和尚之间有隔阂,认为我们师徒二人的缘分不像其他同学那样顺当。可是,和尚有没有这样认为过呢?他会以“我们的缘分不够”这样的准则看我吗?如果是这样的话,他一定不会带我出门,因为我丝毫没有其他同学那种灵活的头脑去应对和尚需要我配合做的事情。不敢亲近和尚,只是因为我执著地在我们之间划了一道界限,并阻止自己越过它。
        如果时光倒退两年,我一定不会再选择走这样的路。以前,我总喜欢挑选自认为和修行相应的事情去做,但是现在,我希望能重新调整自己生命的方向,把自己的生命放在弘扬教法的整个事业中去,慢慢靠近善知识的心愿,去领会,去理解。我发现,当善知识让我们承担一件事情的时候,以我们的眼光,只能看到事情本身,但是善知识所作的抉择,是从整个弘扬教法的角度去考量的,如果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则会觉得我们现在如此的承担,不仅仅是师徒之间的一种教与学的关系,它更有着不可限量的深远意义。
        我不会再像以前一样,躲开善知识想要拉紧我的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