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2月13日)
成蹊
一位文化程度不高的老人,遇到和尚,略带悲伤地对和尚说:“唉,我没有文化,不知道能不能在寺里作义工哦。”
和尚很轻松的对她说:“没有文化没关系,你会不会干活?”
“干活我会的。”
“那就行了,会干活就好,很多文化高的人,不怎么会干活,你干活一定比他们干得好。”
“那倒是,我一定干得好的。”
老人很高兴,似乎重新燃起了内心的希望,很欢喜地干她的活儿去了。
事后,和尚对我们说:“人是需要鼓励的,每一个人能够干什么,我都是知道的。”
想想自己不就是这样在和尚的鼓励下,慢慢成长起来的吗?
最初承担事情的时候,不怎么会做,也不知道和尚心中有没有对它的结果设定标准,所以做起事来,有很多的顾虑。如同人们通常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承担师长的事业,自然很在意师长的看法,虽然和尚把事情的结果放在第二位的,发心才是他考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但是从自己的角度来看,我们的重点习惯性的放在事项上面,发心是比较抽象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所以如果没有对事相结果的评判,很难从发心的角度持久的策励自己坚持做下去。
那个时候,和尚经常在和别人谈论相关事情的时候顺带赞叹几句我们的发心与承担。其实,当时的事情做得还不是很理想的,实在是不值得赞叹,但和尚一直这样讲,久而久之,也会传到我们的耳朵里。师长的肯定,是做事最大的动力之一,因为最起码可以说明,师长承许做这件事的意义和我们的付出,说明我们的方向没有走错。当确定了做一件事方向没有错的时候,承担者的心中就很踏实,继而会不断的努力使其做得更好。
现在回过头来看,就是这么一回事。随着不断的成长,又开始承担越来越多挑战性更强的工作。站在和以前不同的角度,站在更高的层面,就会发现很多当时我们做的事情,现在看起来还极不成熟和完善;很多当时我们认为重要的事情,现在看起来好像并不是那么重要,实在不足以呈现事情本身所具有的历史意义。但是,如果没有那个时候和尚的不断鼓励,不一定会有持续做下去的动力,因为我们自己的智慧不足以洞察一件事情持久下去的意义和功用,如果没有善知识的鼓励,多半的结果是夭折。
人是需要塑造的,佛法是用来塑造的最佳工具,善知识是操作这些工具的能工巧匠,而鼓励、批评,这些都是打造的手法。如果希望自己被雕琢成精美的作品,就必须敢于让善知识修理和打磨。当然,善知识会运用不同的手法,鼓励也好,批评也好,目的都是相同的,如果我们能在最后成器之前,接纳每一个所谓的顺、逆境界,使其通通转换为成就的资粮,则最终会不枉善知识的一份苦心,成其志业,而半成品,是永远不会成为传世之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