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评论选登(二十二)

(2006-10-29 07:00:37)

评论选登(二十二)

[匿名] 肖柏 在《(僧众弟子)日记一则》 发表:2006-09-20 23:25:43 
入世者不一定就是趋荣附势,所谓大隐隐于朝,只要发心为善,心系众生,也可以行菩萨道。况且,身居高位,更能做到平常人所难以达到的公德。有菩萨心,便是菩萨。

信受奉行 在《[报刊文摘]和尚博客 文字般若》 发表:2006-09-20 09:44:31 个人主页  
  网络上各种各样的东西很多,人们多学一些好东西,就少学一些坏东西,佛法也会使网络增加一些免疫力。佛法不来,就全是别的东西的阵地了。佛教要是跟不上网络时代的潮流,就会失去未来。
  我于大和尚的博客受益匪浅,没有网络,难以想象会有这么好的机缘听闻正法,博客使渴法众生的心与佛菩萨善知识更加近了。网络的沟通摆脱了形迹等不利条件的束缚,更加凸显出心灵交流的内涵,这种沟通也更加直接便捷超功利,效果自然更好。我想这也应该是佛菩萨慈悲智慧的显现吧,只要众生有向善之心,佛菩萨就不弃众生啊。佛教正法在网络时代下必将开创新的格局,发扬广大。阿弥陀佛!

梦幻泡影 在《[报刊文摘]和尚博客 文字般若》 发表:2006-09-20 07:26:39 个人主页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释尊成正觉后,并未坐在山林里独享涅槃极乐,而是以人中觉者、生活导师的形象,从菩提树下走入滚滚红尘,紧扣众生的生活,孜孜说法不倦的
网络沟通无限,能增加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交流,大和尚用现代化工具弘法,真是“人间佛教”思想的体现。
作为一位网络学习者。我喜欢大和尚用博客指导我们学佛。支持!
南无阿弥陀佛!

[匿名] 下午茶 在《(僧众弟子)高昌怀古——西域行记之一》 发表:2006-09-20 00:51:34  
天下无不散之宴席,禅师内心涌动尘缘未了,刺痛则大可不必。景仰圣僧,无三藏亦无禅师今日高昌之行,无高昌则无故城遗址让人凭吊,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圣僧于极乐西天处,当拈花微笑,喜得禅师如此传人耶。
高昌兴盛与繁荣依旧,晨钟暮鼓依然,梵音禅唱曼妙,三藏正与高昌王说法、道别,不为江山美人世俗繁华所动,西天取经去也...
这些,应在禅师内心深处...永远不会消失。

[匿名] 小凤 在《略论中国佛教的文化建设》 发表:2006-09-19 12:37:14   
学诚法师:您好!
小凤和您在龙泉寺有过一面之缘后 很高兴今能一览您对中国的佛教文化建设的简述,佛法博大 您的感慨至深 真是高僧大德啊!闻习佛法80天的我 虽不是很会修行,不过我会努力精进学习,争取日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为佛教 为社会 为众生 多修福报 祈求世界和平 国泰民安 社会和协!望您多多指点!最后我祝愿 冥冥苦海的众生 尽除一切业障 共成无上菩提!阿弥陀佛 小凤合十

[匿名] 茗香斋主 在《(僧众弟子)练字"调心》 发表:2006-09-19 08:09:47   
书法亦是心法.习书亦是参禅.
大师书体看似平淡,实则险绝.
大师在家已成大家,出家亦是大德.
岁在甲戌孟夏,龙泉寺浴佛节朝山已毕,弟子闻和尚开示中提及"悲欣交集"法语,不禁泣下良多,古来惟大师一人使然耳!

[匿名] 小凤 在《(僧众弟子)退步原来是向前》 发表:2006-09-19 00:04:00  
师傅:您好!
    小凤今天能看到法师的一番教导 真是感到万分的荣幸!能有
这样的感悟 想必您一定是位高僧大德。
    生活在这个花花绿绿的大千世界我真的有些无奈, 但是佛法  修学让我悟出 唯有在生活中才能历事练心。练清净心,练正知正见,练觉而不迷。所以学佛人无论遇到善人或恶人,顺境或逆境,无一不视为是帮助自己消业障,增福慧的助缘,怎会不欢喜?闻习佛法79天的我 心变的就很净,烦恼自然不见了。
   感谢佛祖对我的恩惠,感谢师父的点化 阿弥陀佛 小凤合十!

宁凝 在《(僧众弟子)日记一则》 发表:2006-09-18 16:17:49 个人主页 
    好诱人的果实啊!看了就有感动,长的是如此的好。最重要的是看自己能否从之得到启示:好花好果的最终结局,关键要靠中间自己的努力不放弃,以及主人公的精心呵护程度。这应该就是所谓的内外缘吧。
    法师的开示如醍醐灌顶,自是受益非浅。时刻关照自己的内心,把握好自己的心,是最重要的。因为菩提法师曾有过开示“一切从心开始”,心是决定一切的,它也很难把握。因为处于尘世中,都会多多少少受到杂染。当眼看到诱惑后,手握住财富后,心是否还如当初般的澄澈?
    阿弥陀佛!庆幸自己还有善根,能够接触到佛法并深深的相信因果业理。
        己过如山己不见       人过秋毫亦明察                       
        法不相应实有此       勤加忏悔常忆念

[匿名] 菩提心 在《(僧众弟子)日记一则》 发表:2006-09-17 22:02:22  
   没有实践,辛苦为自他努力,是体会不到本文深刻和广大的!
    菩提道是要靠生生世世走出来的。踏实修菩提道,看似缓慢,但一定比好高骛远快且直。成佛三大阿僧祗劫当然也是必须的,来不得机巧。但三大阿僧祗劫也只是当下一念,其实并不遥远。我常自以为聪明,依自己见解想把自己修成佛,但无量劫以来,我至今还是这样?!
    法师的开示,目标坚定,智慧深广(把自心和外在缘起都看得很透彻),精进踏实,字字玑珠,没有经验是体会不了的。我常为自己设定高人的目标,比如高的证量、神通、智慧高超、悲心广大等等,实际背后都是我慢作怪,希求得到大多数人的肯定好评,无非如此,无法平淡踏实。自然,所求的高人的佛法目标一定也无法达成。因为发心即错,果招曲纡。
    以前喜参禅,现如今发现禅虽好但学人没有广泛的基础资粮,内心和外缘的成熟,根本受用不了“即心即佛”的顿悟,反倒自误误人。所以,现在倒也死心塌地,好好打地基,做挖土倒水泥的平凡工作,为建摩天大楼打造,在只想盖小高层的人眼中完全没必要的,无比深广巨大的地基----如理依师听闻。    


梦幻泡影 在《(僧众弟子)生 命 乐 章--石头开花记(连载五-完)》 发表:2006-09-16 09:01:59 个人主页
尊敬的法师:感谢您把您的似乎还略带有些戏剧性的蜕变过程展现给我们,这让我想起了大和尚给一位在他博客上留言的朋友的答复:佛菩萨也是从凡夫一点一点地修上来,只要你不放弃,也可跟他一样。
我也一定要记住大和尚的话:只要你认为自己一定行!那么对任何事,你就真地一定行!宁与智者同苦,不与愚者共乐!
我深信佛菩萨始终在默默地关注着我们...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法!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僧!


[匿名] flying 在《(俗众弟子)二元钱的启示》 发表:2006-09-15 16:53:58   
末学从事会计工作,会计的原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佛法的原则:有因必有果,因果必相等。感觉真是不谋而合。在受到佛法点化后末学明白了在世谋生,需要用‘正直的心理财,因果的笔记账’。光是想想地狱的恐怖,就足以提醒自已摆平心态,努力断恶修善,为出离三界做准备……

洋子 在《(僧众弟子)佛菩萨的加持》 发表:2006-09-11 22:21:34 个人主页  
法师 您好:
  我工作中遇到很多的困难 也有很多的阻碍 以前我总以为是小人或是什么人在跟我作对 引起我许多的嗔恨 自怨自艾 寻求许多人的帮助 他们给了我正面与负面的影响 而我自从学习佛理后 明白了很多 我现在只是把这些困难 看做是佛陀给我的教育与修行 但我总是感觉只看到一些关于佛教方面的书 而并没有接触真正的佛法 还望法师开示于我
    顶礼
             祝法体安康

[匿名] 贤庆 在《(俗众弟子)听懂父亲的心》 发表:2006-09-11 22:06:20   
我和很多同修一样,总是有去寺庙里拜佛的冲动。至少,对家里供的佛像,是每天必拜的,不敢缺欠。可是,对我们的父母亲友以及身边所有的人呢?其实,他(她)们却是活生生的佛菩萨。不仅需要我发心自渡渡他,更需要我们细心参拜解悟。好的,我们心生欢喜。不好的,我们反观自己。正所谓世间众生皆是菩萨!这一点,我是经常忘却了的。

[匿名] 随喜 在《(俗众弟子)听懂父亲的心》 发表:2006-09-11 10:23:04   
如果真的抛下了痛苦中的父母去研讨佛法,估计收获也不会太大!
只因心与佛不能感通相应,佛法以孝为大根大本啊
更何况心中有所牵挂和悔意
学法必不能诚敬、专精、深心观察、思维、净虑
得了个名相上的学佛
却没得到心地上的释然、通达
又如何解得如来真实意哦
释迦者,能仁…………学佛,当学佛之能仁
牟尼者,寂净…………学佛,当学佛之寂净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匿名] 随喜 在《(僧众弟子)佛菩萨的加持》 发表:2006-09-11 09:40:25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我们天天想见佛菩萨,佛菩萨在哪里?
若以相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佛菩萨是内心的感应道交
心愿、心行与佛菩萨相应,佛菩萨即有感通
所以可遇不可求。
遇者,无挂碍
求则有芥蒂
佛菩萨在哪里?
在自己的心愿、心行里。
其实,我们可以天天都见到诸佛菩萨的
只是我们“不愿意”
罢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