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报刊文摘]“生命教育”能否让他们不再伤害自己?

(2006-08-05 07:20:30)
分类: 慈善文教
“生命教育”能否让他们不再伤害自己? 
 
 
  新华社沈阳1月4日电(记者曹霁阳  王莹)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因心理疾病、精神障碍等原因不惜伤害自己的案例时有发生。有报道称,2005年北京有10多名大学生自杀,类似悲剧在其他一些高校也曾发生。
 
■ 心理危机导致大学生轻生
  分析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沈阳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郭占宇认为,时代特征决定的思维方式的相对性以及缺乏经验,是大学生自杀等恶性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郭占宇说,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缺乏艰苦的磨练,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使得一些大学生心理失衡,表现为迷茫困惑、焦虑多疑等,重则导致伤人、自杀等极端事件发生。
  研究表明,大学生已成为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的高危人群。其心理危机的发生是由学业、就业、恋爱等诸多原因引起的个体心理状态的严重失衡。心理危机发生后,会导致一系列身心的不适反应,常表现为激烈的心理冲突、精神失常等严重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等。
 
■ “生命教育”作用不可低估
  2005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选取该校145名二年级选修健康教育课的学生为对象,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
    据研究员王丽敏介绍,“生命教育”主要内容包括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心理危机的识别、有效自助、他助与求助等。此外,任课教师在课程进行期间布置两次作业,题目分别为“人为什么活着”和“作为健康人应该怎么活”。
  这一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授课教师没有生硬的说教,取而代之以生动、感性的事例,启发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进行深刻思考,进而促使学生对自我态度的改善和总体的自我肯定。
    例如,讲授如何看待生命时,老师举例,在美国缅因州有一个伐木工人叫巴尼·罗伯格。一天,他独自开车到很远的地方伐木,突然一棵断树死死压住了他的右腿,顿时血流不止,可他百般努力也没能锯断大树。这时,他克制痛苦和失望,毅然拿起锯来锯断大腿,终于成功地拯救了自己。  听了这一故事,学生们被震撼了,陷入深深的思考。
  据统计,“生命教育”课程实施后,导致学生产生心理痛苦的9项危险因素中,8项出现了下降趋势。例如,“父母的厚望让你感到压力太大”一项,由干预前的10.3%下降到4.8%;“与人交往感到信心不足或紧张”由13.1%下降至7.6%;“进入大学后,总为自己不如中学优秀而痛苦不堪”由7.6%下降至3.4%。这表明,经常、系统的“生命教育”对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完善作用不容低估。
 
■ “生命教育”应成为必修课
  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与生命质量是培养合格人才的保证。在这项课程改革中,研究人员发现,大学生在伦理学、哲学、心理学等课程中虽然也涉及一些有关人生的问题,但接受专门的“生命教育”还是第一次。课后,89名学生在作业中自述从没想过或偶尔想过“为什么活着”,认真想过的几乎没有。
  然而,对人生的思考和目标的确立不是几次课就能解决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大学阶段仍然是确立人生目标和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最关键时期。王丽敏认为,大学教育必须为学生补上“生命教育”这一课,使他们在“知、信、行”上达到对人生和健康的尊重,促进其社会化的继续完成,这对调动或激发学生树立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理想至关重要。
  王丽敏说,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首先应该在现有的师资条件下,快速组建一支相对稳定、有实践经验、掌握“生命教育”技能的高校骨干队伍,其中对一线教师的培养与训练是重中之重。此外,教师还应在“生命教育”科研上下功夫,以科研促教学,充分发挥教学成果在育人中的作用,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出贡献。
 
来源:参考消息2006年1月5日第4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