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俗众弟子 |
法华法会心得
蔡居士
蔡居士
我们知道“法华经”是成佛的法华。佛出世的本怀,其根本意趣是“唯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引导众生趋入一佛乘。
法华会上,佛一出场即示现种种神变,放光加持照见法界所有众生,让我们看见世间真相,知生死业报处,令我们正确决择自己的皈处。与会大众中阿罗汉的境界是“诸漏已尽,逮得自利……”。菩萨的境界是“皆得陀罗尼,转无量法……”。佛的境界是“自在利益一切众生”。而凡夫的境界则是“贫穷无福慧,深入诸邪见,以贪爱自弊……”。由于众生无始以来的烦恼执著,佛在缘起上只能顺应大众不同的根性讲四谛法,解脱法,运用种种方便善巧渐次引导我们从人天乘步步增上趋入解脱直至究竟成佛。法华会上,舍利佛尊者示现忏悔,叙述自己因不解如来以小乘法而见济度实乃方便随宜所说,初闻便信受思维取证,未能等待世尊开演大乘圆满教法,落入声闻乘。佛对舍利佛尊者讲述往昔曾教导大家志愿佛道,但今天大家却都忘了,在此会上演说法华是欲令大家忆念本愿所行,策发宗旨目标:“为利有情愿成佛”。佛讲法平等一味,但众生根性不同,领纳各异。如“药草喻品”所示“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我们如何培养自己的根性相顺于一佛乘呢?这就需要学习皈依发心。皈依即皈依佛法僧三宝,而三宝在现世缘起的随顺是师法友清净和合的团体,在这个团体中“师”即是善知识,他是佛的随顺,我们生命的典范。“法”是我们依师听闻佛的言教,经过如理思维得到正确知见,并能领纳在心,不断净化我们无始以来的见思烦恼,成为一种真实的造作。如同常不轻菩萨面对任何境界,心存利益他人之心。也如修行人所言:“蝎子蛰人是它的天性,慈悲善良是我的天性”。“友”是修行的助伴,一群同行善友在团体中透过境界实践佛法,与人融合,改善自己的习性,培养大乘根性。师法友的团体非以世间情份及利益来维系,而是以法来维系。法华会上佛给众弟子授记,众弟子发愿受持宏扬法华。佛具足圆满的智慧和广大的悲心。能给我们究竟的快乐。我们要发广大的心,即菩提心。念佛的恩,念佛的事业,念佛的神通加持。要真实做到念佛的恩,需要提策对善知识的信心,念善知识的恩。要真正做到念佛的事业就是要勇于承担善知识的佛法事业。要真正达到念佛的神通加持,就必须舍弃自己的想法,按照善知识所示而行,与佛之境界相应。我们应努力策发真正皈依的体,以善法的力量遮止恶业,清净身口心三业,在当下造与三宝相应的业。认真地做一切事,对待一切人,把握因缘,创造因缘,加深因缘,在无限生命中跟着师法友的团体种成佛之因,生生增上,乃至究竟涅槃。
法华会上,佛一出场即示现种种神变,放光加持照见法界所有众生,让我们看见世间真相,知生死业报处,令我们正确决择自己的皈处。与会大众中阿罗汉的境界是“诸漏已尽,逮得自利……”。菩萨的境界是“皆得陀罗尼,转无量法……”。佛的境界是“自在利益一切众生”。而凡夫的境界则是“贫穷无福慧,深入诸邪见,以贪爱自弊……”。由于众生无始以来的烦恼执著,佛在缘起上只能顺应大众不同的根性讲四谛法,解脱法,运用种种方便善巧渐次引导我们从人天乘步步增上趋入解脱直至究竟成佛。法华会上,舍利佛尊者示现忏悔,叙述自己因不解如来以小乘法而见济度实乃方便随宜所说,初闻便信受思维取证,未能等待世尊开演大乘圆满教法,落入声闻乘。佛对舍利佛尊者讲述往昔曾教导大家志愿佛道,但今天大家却都忘了,在此会上演说法华是欲令大家忆念本愿所行,策发宗旨目标:“为利有情愿成佛”。佛讲法平等一味,但众生根性不同,领纳各异。如“药草喻品”所示“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我们如何培养自己的根性相顺于一佛乘呢?这就需要学习皈依发心。皈依即皈依佛法僧三宝,而三宝在现世缘起的随顺是师法友清净和合的团体,在这个团体中“师”即是善知识,他是佛的随顺,我们生命的典范。“法”是我们依师听闻佛的言教,经过如理思维得到正确知见,并能领纳在心,不断净化我们无始以来的见思烦恼,成为一种真实的造作。如同常不轻菩萨面对任何境界,心存利益他人之心。也如修行人所言:“蝎子蛰人是它的天性,慈悲善良是我的天性”。“友”是修行的助伴,一群同行善友在团体中透过境界实践佛法,与人融合,改善自己的习性,培养大乘根性。师法友的团体非以世间情份及利益来维系,而是以法来维系。法华会上佛给众弟子授记,众弟子发愿受持宏扬法华。佛具足圆满的智慧和广大的悲心。能给我们究竟的快乐。我们要发广大的心,即菩提心。念佛的恩,念佛的事业,念佛的神通加持。要真实做到念佛的恩,需要提策对善知识的信心,念善知识的恩。要真正做到念佛的事业就是要勇于承担善知识的佛法事业。要真正达到念佛的神通加持,就必须舍弃自己的想法,按照善知识所示而行,与佛之境界相应。我们应努力策发真正皈依的体,以善法的力量遮止恶业,清净身口心三业,在当下造与三宝相应的业。认真地做一切事,对待一切人,把握因缘,创造因缘,加深因缘,在无限生命中跟着师法友的团体种成佛之因,生生增上,乃至究竟涅槃。
前一篇:(僧众弟子)安居学戒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