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 评论选登(十)

(2006-05-29 06:35:36)

■ <wbr>评论选登(十)

 
[匿名] 雪儿 在《留言摘编(六)》发表:2006-05-10 16:50:24   
末法时期,众生难度。凡机缘成熟,一点即信者,皆是宿世善根深厚。而多数众生因眼不能见之,耳不能听之,且凡事讲究科学。如单劝其信,则未能让其实信,因此度之甚难!事实上,佛学与科学是相辅相成的。随着科学的日益发展,科学家们越来越认识到佛学是超前科学,发现了佛学中所蕴涵的深刻道理。他们以实事求是的精神,用科学对佛学进行论证,已在许多领域取得了成就。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共依并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佛学是至善圆满的教育,佛学中一切学问,都建基于无上的智慧。佛学对宇宙的认识是非常深入独到的,符合超级宇宙原理。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威斯柯夫说过:在科学上几乎每一件事都是超过你直接经验的。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应该以主观经验去看待宇宙,对待人生。我们应该认真至诚地去研究和接受佛学的教育,要搞清佛理,反对迷信。一个宗教是否迷信,首先要看这个宗教的宇宙观能否经得住科学的考验。佛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够接受科学考验的宗教。科学越发展,越能证明佛学是超越时代的,这已在许多领域中得到了认证。如:西方尖端科学走向东方科学的空观;从第十一度空间与超光速的发现,印证佛光普照复度空间;从新太阳系的陆续发现印证佛说宇宙超越时代;从质子分解推论识能与轮回。因此佛教是智信,而非迷信!
 
[匿名] 那琪 在《怎样修行—— 学诚大和尚开示》发表:2006-05-09 21:41:06   
   2006年龙泉寺的浴佛法会,使我的心灵找到了永久的皈依之所。从此人生不再痛苦、彷徨,一种巨大的宁静与安详在远方成为一种招摇与旗语,使我慢慢走向它,走向永无纷争、永无骚乱、永无喧嚣、永无动荡的太和之境。那样一个至善至美的境界原来并不虚幻,在这一日,我从其他同修的身上,在超然出尘的法师身上,在慈悲至善的佛陀身上,在那样一种介于梦幻般的梵呗董香中,把尘世里烟熏火燎的心灵的污垢彻底清洗。
    记得一位信仰基督教的朋友说过:我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哪一种生活能这样美好。他的这句话也同样适合于我,至真至善的佛陀,他那么博大深邃的爱遍及每一个生灵,不管他是巨兽还是一只虫蚋。他关心着我们心的每个微小的颤动,时刻给予我们指示与警诫。愿他时刻关怀着我们,跟随他走向那美好的般若彼岸。
 
[匿名] 憨人 在《(僧众)道伟法师近期的心得报告》发表:2006-05-07 20:50:36   
为现代中国有这样的佛学佼佼者而欣慰。勿庸讳言,“佛学现代化”言之美哉,行时却是荆棘丛生,岐路难行。从太虚大师开启佛学革命所面临阻隔可见一斑。然佛学亦或佛教,欲发扬光大,须与时俱进,须舍须取兼行,是曰“扬弃”。道伟法师提出“重新构建”一词,实乃震聋发聩之宏音。得阅此函,幸甚!
 
[匿名] 佛无生花在《[龙泉寺]学诚大和尚在龙泉寺浴佛法会上的开示》 发表:2006-05-07 12:36:15 个人主页  
2000年左右,父母均都退休在家,对于已工作三十几年的他们而言,生活的重心发生动摇,有相当一段时间,可以感到父亲的心情十分郁闷沮丧;母亲只有五十几岁,身体也不错,精力和体力也都还好,父母业余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平时的生活,也就是看看闲书、报纸、电视,有时出去走一走,也参加为离退休老人组织的一些活动,或被一些针对在家老人而进行的传销产品征服,购买保健品,参加联谊活动……如此相当长一段时间下来,父母并不快乐,反倒流露出越来越深的空虚、困惑和沮丧。面对这一切,真不知怎么作,才能帮到他们。从那时开始,我也不得不更深的思考,父母究竟需要什么,究竟如何才是真正的从容、幸福、快乐?
而就我自己而言,在2004年的以前,对于生命以及自我而言,是未免“盲目”的;而对于世界乃至宇宙而言,实在就是“不可知”的。迷迷糊糊的出生、成长、求学、竞争、追求、得到或失去、希望又失望……每一天全都必然而然地存活在对立、矛盾、得失与荣辱之间,迷茫和无助地从伤害到被伤害,又从被伤害到伤害,停不下来。整个人完全被观念及情绪主宰和占据,不知所谓。
从前就对于人生、宇宙的真相很是好奇,也就很喜欢了解无论是科学或是哲学方面的知识,却原来根本没有答案。也许就是因为人们相信通过现相就可以揭示本体吧。但其实现相的无限膨胀,就是使人不断迷失的原因。(佛在楞严经上说: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然而本体从来就在这里,不曾远离与涣散。一切的现相,便全都是因本体而存在着。舍本而逐末,是我们每一个不觉悟的人所沉迷、贪着乃至凭借的习惯方式。
现实世界上,从来都不乏了不起的伟人、英雄、智者等等非常优秀的人物。在这些人物的作用之下,人类仿佛解决得了所有的问题,但是问题却总是更多,为什么?大多数人于是会认为:现实本来如此。却有极少数人会问:现实何以如此?本来究竟怎样?
于是发觉,现实之中,无论生命如何努力,空间却越来越小,时间总越来越少;拥有的可能会越来越多,忧悲苦恼却丝毫不会减少;就算获得了吉祥如意,却依然脱不去爱恨情仇……所以会问:现实何以如此?本来究竟怎样?
如果说生命是物质构成的,那么物质就同时具有精神?如果说世界(宇宙)是力量与能量造就的,那么力量与能量就同时具有灵性?如果说是世界创造了生命,那么生命是否也同时创造了世界?如果说是“我思故我在”,那么“我在”同时“故我思”?就好比:究竟是因为有了唐朝而有了我,或是因为有了我而知有唐朝,是一样的问题。于是会问:何谓我?何谓生?何谓世界?何谓宇宙?人生和宇宙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见识社会上,一方面,人们无以复加地称叹科技的发达与文明的进步,以及自由与平等的推广和提升;另一方面,人们还必须面对只多不少的灾难、争端、杀戮和不公,自由与平等也只是不断被拿来探讨和利用而已。自私、贪婪、仇恨、伤害、疑惑、迷惘依然泛滥。就算为了自己,伤害他人乃至其它生命,已是不可避免的,并且早已对此习惯到麻木。逐渐的,真诚、善良、美好的一切会显得很不真实且虚无缥缈。一度,我会非常的沮丧,为我作为人的虚伪、荒诞和狭隘、龌龊,却又根本不知,到底该如何?
耶苏究竟怜悯人们什么?会为人们的罪而受难?佛陀弃国捐王出家修行,后来在菩提树下,睹明星而证悟了什么?而后,为什么又一定要示现在娑罗树下的涅盘?最初,我根本不知道任何的深意,仅仅是圣者的大丈夫行为,就足以令我折服。那时我决定,做人就要象这样,有一颗悲悯的心,有一种敢于承担的勇气。
纷争和矛盾,时喜或时忧,得到又要更多,得不到便乱了方寸,恩重仇更深,人人求安宁,安宁最难得。以为生命已有方向,而生命的方向,竟然就是不断的获得更大的感官刺激而已。耶苏怜悯的是人们的无知。为人们贪婪与傲慢的罪而受难。佛陀证悟了一切缘起无自性。而佛陀示现涅盘就是让我们了解:回归到不生不灭,真常、真乐、真我、真净的自性。就是我们必定的方向。
生命无论是对于我,或对于父母,乃至这世界的所有人来说都太无谓、太动乱、太惶恐、太疯狂、太无奈了……佛陀说:造何事因,得何事果,因果丝毫不爽。佛陀也说:这些都只是虚妄的假相。透视它,便见安详、喜悦、微妙、殊胜、永恒实相。所谓透视,就要对一切虚妄的假相不分别、不执着,不被一切虚妄的假相所染着,所牵引,懂得做自己心的主宰,打消内心的所有系缚、藩篱,令心平直广大,无诤、无染、无着、无生。根本的断除贪、嗔、痴、慢、疑、恶见诸毒,令身、口、意清净,令自心清净。由至诚恳切,而发菩提心;由菩提心,而圆慈悲喜舍之行;由慈悲喜舍之行,而满智慧福德具足,普渡众生之愿。
当我了解到此,便毅然决然笃信了佛陀的教育,也以无限感恩和欢喜的心,将对佛陀的敬仰和对佛法的体会,介绍给父母,二老也竟是闻以能信,信以能学,学以能持,如今二老学佛至诚日益恳切,对佛法的体会也日渐增进。他们外在直接的转变是越来越开朗、平和、安详、喜悦、充实而积极,也能更明确和坚定的行善、布施,和不断增长恭敬、随和。至于我学佛以来的变化,还是从父母、朋友处的反馈中得来,大家普遍觉得我善良、柔和也谦虚太多了,并实实在在懂得了无诤、恭敬与随和。
佛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又说:“是实相者,即是非相。”能知道这一切,真是奇迹。只有好好珍惜、感恩。将学佛作为生命的全部。承此因缘,圆满成佛愿行,证悟无上菩提。而后呈愿再来,普渡有情。
三宝弟子    贤颖
佛历二五五O年二月廿二日公元二OO六年三月廿一日
 
[匿名] 佛无生花在《[龙泉寺]浴佛诵经法会5月4日朝山礼佛报道》 发表:2006-05-07 12:34:18 个人主页  
今有殊胜因缘,于龙泉寺,先闻华严,再宣法华,又读楞严。佛门讲:富贵的华严;成佛的法华;开慧的楞严。实可见常住圣僧们接引众生毕竟解脱的良苦用心;也可见凡尘有情决定发心毕竟觉悟的心愿本怀。
龙泉寺作为佛教道场,是有着其非常独特别致和强烈吸引力的,会令到过此处的佛子们,心感亲近,心愿依靠。法师和义工的真诚付出,感染到初来的佛子们亦发心象他们一样多作,多帮忙道场,多帮忙佛教。
龙泉寺是一个重修持,亦重正法的道场。经言:“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一年多的时间之内,龙泉寺举办了多次以读诵大乘经典为主的大规模法会,在广泛开示正法的同时,也创造了许多居士义工对境真修的机缘,以及接引有缘众生入门的方便,令每位参与法会的人都得获大利益:结缘、皈依、受戒、开示、悟入、实修……无不满愿,实为众生善念,不可思议;常住宏愿,不可思议;诸佛威神,不可思议;缘起无生,不可思议!
犹望有缘亦有幸在此同修的道友,珍惜如此殊胜因缘,亦珍惜自己与佛法的无上善因(经云: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大乘经典「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相互勉励,相互支持。共同发心,祈愿、护持正法永住!
三宝弟子    贤颖
佛历二五五O年四月初八日公元二OO六年五月五日
 
[匿名] 一宏 在《(俗众)迈出历事练心第一步》发表:2006-05-04 14:52:21   
我是一个生死凡夫,我觉得修道最难的是放不下由惯性使然的我见我执,但一旦放下将会使身心得到莫大的轻安,这需要将正念时时牢记在心,会融汇灌通,谢谢这位师父的不吝赐教,也请师父以后多多指教,我会成为博客忠实的读者!
 
[匿名] 悟禅 在《略论中国佛教的文化建设》发表:2006-05-03 19:22:57 个人主页  
法师弘扬佛法的行动可谓与时俱进,法师对佛文化的理解是深厚的,但我认为,佛家的思想在中国长期以来是对众生起的抚慰的作用,一个中国人,在发达之时回去求诸于佛,祈祷他能长拥发达;在潦倒之时也会去祈祷与佛,希望佛能庇佑他脱离苦海。而一般的中层众生就不大向佛皈依了,不知法师如何理解这种现象?
    我们都知道佛教是外来宗教,在中国的发展有个中国化的过程,盛行于南北时,于中唐时期还遇到过毁佛的经历,大师如何看待佛教中国化和其发展中遇到的那些挫折?
    佛法引导生众要静心无欲,出家慈悲,法师却在入世弘法,法师以为修行的最高境界为何,时长在深山古寺与佛相伴,还是如道济佛一样的行走于纭纭众生之中呢!或是其他?
    请法师赐教!
http://blog.sina.com.cn/u/1230744013
 
[匿名] 憨人 在《如何正确认识佛教》发表:2006-05-03 16:37:43   
佛教的信仰指的是坚信佛陀具有圆满的慈悲和智慧;坚信僧团能够住持佛陀的教法,作为我们修行的指导和依靠;坚信我们的生命有着无限的希望,只要锲而不舍地努力实践佛法的真理,一定能够帮助自己同时也帮助别人完善生命。  多么洞明世事的一段话啊!
顶礼法师,您的一番话消除了我心中许多疑惑,更坚定了对佛教的信仰的信心。宗教要持续其强大的生命力,必须与时俱进。佛教在当下科学精神统领的世界,肩负的使命诚如大师所言,“一定能够帮助自己同时也帮助别人完善生命。”在一个信仰缺失的时代,佛教大有可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