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梨树下的理解

标签:
娱乐影评野梨树土耳其努里·比格·锡兰 |
分类: 电影院 |
努里·比格·锡兰,土耳其的著名电影导演和编剧,还擅长摄影和剪辑,是戛纳电影节的“嫡系”宠儿,迄今已经在那里获得两次评审团奖,一次最佳导演奖和一次金棕榈奖,并出任过主竞赛单元的评委。今年,他出任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主竞赛单元评委会主席,为此,电影节推出了向他致敬的个人作品展映单元。更早的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他的最新作品《野梨树》入选主竞赛单元,出差北京的我有幸购到了晚场的影票。
在此之前,我看过锡兰于1999年执导的影片《五月碧云天》,该片曾入选第50届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对比两片,时隔20年,锡兰的电影风格基本未变,一如既往地将镜头对准土耳其的普通人,用近似油画的摄影展现着土耳其乡村的辽阔和寂寥,在他的影片中,除了台词,更多的是用镜头展现日常的生活,以人物之间的生活关联来阐述他的所思所想,不做评判,将思考的空间留给观众。
《野梨树》的故事,可以完全复制于当下的中国,一个从乡村走出来的大学生斯南,对可能给他谋生之道的教师考试并不上心,坚持着自己的文学梦,回到他想要逃离的家乡,也只是想找到自己的父亲、市长、老板为自己的小说筹措出版经费。可是,做过教师的父亲沉溺于赌博,市长和老板都唯权贵或利益是瞻,斯南的初衷非但没有实现,还遭受到来自现实的屡屡打击。特别是,父亲不但形象崩塌,更被他视为其追求理想的最大阻碍。
然而,在这部长达三个小时,画面似油画优美到极致的影片最后,一切都出现了反转。斯南在兵役结束后又回到家乡,此时,他的小说已经出版,但文学梦并未见起色,生活依然处于选择的路口,父亲还在坚持挖着那口不出水的井。可是,生活又似乎不是斯南之前所认为的面目,他所看不起的父亲,其实深藏着对他的父爱,他认真地读过他的小说,他所有的规劝和不支持也只是希望儿子少走自己走过的弯路。终于,斯南有了突然的觉醒,他跳入从来不屑于挖掘的井中,像父辈一样开始深挖。结果,并未出水,升上来的是被绳索“吊死”的斯南。实际上,这并未非生活的真实,而只是在心中,倔强的斯南杀死了以前的自己,与父亲和现实和解,实现了一次痛苦的成长。似乎锡兰给出一个回归现实,妥协于生活的结尾,但结局仍然是开放式的,因为感触与选择还是属于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