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与伊朗,是互相看不上眼的两个国家,在各自的眼里,对方都是邪恶的。美国电影《玫瑰香水》的主人公,就是一位夹在两国之间的加拿大籍、伊朗裔的美国《新闻周刊》记者巴哈里,作为新时期国别冷战的牺牲品,他因在2009年的那场伊朗因选举而爆发的“绿色革命”中参与报道,而被伊朗国安部门从家中带走,遭遇了118天的监禁。
这部影片就是以巴哈里对这段经历的回忆录《Then They Came for Me》为蓝本改编而成的,记录了他在被监禁前街头报道态度随着所见所闻发生的微妙转变和倾斜,以及那与世隔绝的118天里他如何与孤独、恐惧、绝望、愤怒为伍,与脑海中曾经因政治原因入狱的父亲、姐姐对话并汲取力量与智慧的过程。在监狱中被审讯时,巴哈里常常被勒令蒙上眼罩,这种黑暗中的对话,是审讯者旨在对其形成心理压力的伎俩,但反过来认识,又何尝不是审讯者内心虚弱的反映?
玫瑰香水,由玫瑰花瓣蒸馏后,再在阳光下置放一个月后而得,是源自波斯地区的特产,十分珍贵。但在影片中,美好的事物被扭曲为邪恶的象征,对巴哈里而言,审讯者身上所散发的玫瑰香水味,就是暴力折磨的代名词,而在书中,他干脆把这一审讯者称呼为“玫瑰香水”,由此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效果。
专制,往往外在地呈现为强势、封锁、禁锢等等貌似充满力量的概念和行为,但实际上,不过是色厉内荏的表现。当国家权力需要以牺牲人权、扭曲人性为前提,正与邪就是不辨自明的。莫须有,是对无辜受害者最大的伤害,而对加害者来说,又何尝不是支撑其虚弱内心的心理催眠?!所以,外强中干者的坍塌,只是时间问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