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吴哥(4)之巴戎寺

标签:
柬埔寨吴哥窟通王城巴戎寺高棉的微笑旅游 |
分类: 旅行社 |
走出吴哥寺外,空空的胃肠已经是意见难平,赶紧从车中取出早餐盒,填饱肚子再说。一美元一只新鲜椰子,在这几天已经成了用餐时的标配,喝完椰汁,还可让老板切开椰壳,再就地取材,拿刀用椰壳削出一个小勺,刮椰蓉吃。柬埔寨的椰子不仅汁水饱满,而且椰蓉也异常新鲜,好吃得很。
下一站是吴哥通王城,城门入口两旁,是吴哥常见的“乳海翻腾”雕塑矮墙,城门上方则是此处最有特色的四面佛像。城里的第一处景点,是巴戎寺,也是我在看了卡门的游记后,最向往的一处景观。该寺经历了印度教走向衰败而佛教逐渐兴起的过程,用两百多张雕砌的微笑面孔写就了吴哥文明的绝唱,也留下世人传诵的“高棉的微笑”。
所有这些微笑的面孔,都是四面造型,与佛塔雕砌于一体。除了寺庙围墙四角的以外,都集中在寺庙主建筑物的平台之上。尽管,这些面孔没有我想象般雄伟,但在现场,还是带给我深深的震撼。更奇妙的是,每一张面孔都绝不雷同,而名气最响的则是位于中心位置的一张面孔,与参观者齐平,被称之为“高棉的微笑”,号称具有与“蒙娜丽莎”相媲美的神秘微笑。在这张张微笑的面孔中,既看得到高棉文明的辉煌与智慧,也体味得到这一民族内在的谦和与友善。
【背景】
通王城又称大吴哥,是吴哥王朝的首都,多次毁于战火,后几经重修。先今一直是12世纪摸、13实际初由柬王摄耶拔摩七世所建。吴哥通王城(Angkor Thom),也称“大吴哥,吴哥通城,吴哥城,洲城”,Thom读“通”,是“大”的意思,按照梵文原意,Angkor是“城市”的意思,那么Angkor Thom就是“大城市”的意思。
吴哥通王城由一座红土墙组成,墙的各边长约 3公里(1.9英里),高8米(26英尺),整个城市占地145.8公顷(360英亩)。外城墙边环绕着一条护城河,河宽100米(328英尺)。除东侧城墙有两个入口外,城墙其他各边均有一座入口石塔和一条通道。东城墙多出来的一个入口为“胜利之门”,有一条通道直接通往大象台和癫王台。吴哥通王城旁的城墙各角落都有一座小石塔,名为“青戎塔”(Prasat Chrung)。城墙内侧由一条宽25米(82英尺)的提防支撑,作为一条环城公路。
(转自: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414082.htm)
巴戎寺坐落于吴哥通王城之中心点,其回廊东西长160公尺、南北长140公尺;回廊上方原本皆有木造之屋顶,但由于年代久远,目前只剩下断垣残壁及巨大之石柱供后人凭吊。值得一提的是寺庙之墙壁上仍保存着丰富且生动之雕刻,举凡古代战争记述、寻常百姓之生活百态、洞里萨湖之湖畔风光等皆充分透露着当时之情景,绝对是不可不看的珍贵史迹。那一幅幅活灵活现的壁画彷佛诉说着一段段遥远的故事。
巴戎寺的外观似乎与吴哥窟很相似,但巴戎寺是佛教寺院,它的整体构成是以传说中佛教最高境界的须弥山为样本的(印度教也有须弥山,其细节与佛教的虽然不同,但基本上可以相互对应)。与吴哥窟相似,巴戎寺也建在三层基台上,底层基台尺寸为140MXL60M(南北×东西),二层基台尺寸为72MX80M(南北×东西),三层基台为十字形平面,中心为圆形平面的雕刻塔。各层基台的周围有围廊,基台中部和围廊上共有塔49座,形成林立的塔群。巴戎寺最著名的是刻在塔身的巨大的四面观音像,象征着当时高棉王国的强盛。
巴戎寺 (Bayon) 建筑形式之复杂与象征意义之强烈,在吴哥经历印度教的多神信仰和佛教之后,成为世界上最神秘与迷人的宗教圣地之一。身为国庙的巴戎寺 (Bayon) 经历多次建筑改变,造成今天所见丛林塔的形式。位居中心的四面佛塔群,原有 49 座,加上 5 座亦是四面佛塔式城门,代表当时鼎盛吴哥王朝所统辖的 54 个省份。
(转自: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8525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