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吴哥(4)之吴哥寺

标签:
柬埔寨高棉文明吴哥寺吴哥窟小吴哥旅游 |
分类: 旅行社 |
六点左右,观日出的活动即告结束。很多游人陆续离开吴哥窟。看此趋势,我和同伴决定逆其道而行之,选择留在吴哥窟,在一个相对人少的环境下,开始我们的游览。小吴哥也称吴哥寺,是吴哥窟文化遗产的代表,也是核心所在。这里的浮雕,建筑,塑像都是上乘之作,难怪柬埔寨国旗也要以此为主图案。
吴哥寺的建筑分几层,呈回字形分布。据说,这层层上升的建筑,象征了从地域到人间再至天堂的旅程。地狱里自然没有什么可看的,拾级而上,四四方方的回廊已经是人间了。因为有回廊,四周的浮雕保存完好,基本上没有受到风雨的侵蚀,精美的浮雕完整地讲述了印度教《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两大史诗的战争故事。虽然,浮雕内容我在飞机上已经从卡门的游记中读过,但拗口的人名还是无法让我记住这并不熟悉的故事,而在回廊蹭导游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这能是认真去看了。
天堂部分是寺中央的佛塔,要到七点三刻才对游人开放。和同伴商量后,我们决定等到那时,参观结束后再去吃早餐。等候的时间,让我们有机会更细致地观赏人间部分的回廊、水池和配殿。好学的同伴,跟着一个旅游团,一起聆听导游对吴哥历史及宗教内涵的介绍,我则拿着相机四处拍照。一个人倚墙冥想的帅哥,在古迹中搔首弄姿的美女模特,佛像前拜佛的游客与解签的老人,都进入了我的镜头。
在这座原本印度教的寺庙内,所有的佛像都是随着后来佛教的兴盛,而被人搬进来的,有香火但很低调。佛塔的台阶十分陡峭,据说,因此还在上个世纪70年代发生过一个凄美的爱情悲剧。如今,有带扶手的木梯辅助,像我这样恐高的人,也可以登高一望。站在天堂部分,吴哥寺的全貌尽收眼底,绿色掩映下的古旧寺庙,包含了太多历史的沉淀。
【背景】
吴哥寺又称小吴哥,又叫吴哥窟,是吴哥古迹中最大而且保存得最好的建筑,因此“吴哥窟”也被作为整个古迹群的总称。
并非为佛教建立的殿堂,而是为真腊国王建造陵墓。由于他信仰佛教,所以陵墓的建筑风格带有高棉民族风格的佛教艺术色彩。
吴哥寺的堂、佛塔及其附属建筑之间均有阶梯、扶栏、柱廊相连。整个石窟有佛像、莲花及其他人物1800多件,是东南亚主要的佛教圣地。与中国的长城、印尼的婆罗浮屠、印度的桑吉大塔被称为东方四大奇迹。
吴哥寺位于"暹粒"以北约 6公里处,长1.5公里,宽1.3公里,因占地面积比吴哥通王城城小得多,俗称小吴哥。这是吴哥时代艺术鼎盛时期的代表建筑,它创立于12世纪中期,为供奉印度教毗湿奴神所建,13世纪后期,变成佛教寺庙。
吴哥寺由东南西北四廊(每廊又分两翼),西参道、正门、三重回廊及以主殿中央尖塔为中心的五座尖塔所构成。笔直耸立的尖塔顶部殿堂据说代表“天堂”,台阶陡而滑,只能手脚并用地爬上去,让信徒在攀爬过程中体会通向天堂之路的艰辛。以前的台阶是没有扶手的,1973年一名法国女游客失足跌落致死,她的丈夫悲痛之余捐资在台阶一侧修了扶手,以避免悲剧重演。从此这一侧阶梯也被称作“爱情阶梯”。
吴哥寺装饰浮雕丰富多彩,刻于回廊的墙壁及廊柱、窗楣、基石、栏杆之上的,令人目不暇接。最常见到的是整墙的仙女浮雕,面带微笑,头戴花饰,端庄秀丽。浮雕题材主要取自印度的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东墙是“乳海翻腾”的传说,叙述毗湿奴的故事,北墙是毗湿奴同天魔作战的故事,西墙是“神猴助战”,南墙则是高棉人与入侵者的战斗情景。
(转自: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5101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