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书评林达像自由一样美丽集中营孩子 |
分类: 图书馆 |
——犹太人集中营遗存的儿童画作
在那个安静的黄昏,我在北京涵芬楼书店地下一层三联专柜的一角,偶然一瞥间,看到了这本书。它发黄的封面泛着历史的微光,上面一幅黑色小画,沉沉地牵着我的心,侧面黑色丝带打成的小蝴蝶结,既像守护着什么宝贝,又像是诱惑着我快快把它打开。
这真的是一个宝贝呀。60年前,一帮被德国法西斯扼杀的孩子们,用有限的生命,以文字、以画幅在集中营中留存了他们对美好世界的渴望,也发出了他们对丑恶现实的呐喊。作者林达在60年后,将这些孩子们在非常时期创作的诗歌和画作集结在一起,并加入他对特莱津集中营历史的回溯,以及孩子们有限的历史档案,呈现出这一本宝贝的《像自由一样美丽》。
这些小画家和小诗人,都是被关押在捷克特莱津犹太人集中营的孩子们,年龄在8-16岁之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二战结束前夕被转移到奥斯威辛,生命之花也就此凋零在那里。在特莱津,尽管因纳粹将其作为应对国际社会的“模范”而存在形式上的宽松;但实际上,那里的空气还是令人窒息的。这些,在孩子们充满愤恨、不安、痛苦、绝望的、早熟的画作和文字中都有反映。
https://tae73a.blu.livefilestore.com/y1mbMEqn39vEFALRZVW1CYAprMBWb78BgTOOcPlKxwZd1rvsUKlXclgdQ_m2KhyEvcHjrbpVNmuBvAEb8M8HbnDjSud6VIoeSeOihkEKuDYBcGaiHFaBEJ4262_LY3wjD5X5IjKOhJMH2s/ziyou2.jpg
(这张画作名为《火》,作者库尔特·科拉列克是个小男孩,他出生在1932年。我们不知道他怎么来到特莱津,只知道他来的时候还不满10岁,因为在他10岁的时候——1944年,他已经被杀死了。)
可是,在这本书中,我们还看到另一个世界的景象,那里和平、安宁、美丽、彩色,那里远离战火与屠杀,那里充满希望和快乐。这个不真实的世界并非孩子们或孩子身边的大人们逃避式的刻意伪造,而是犹太民族生生不息精神的传承,是集中营中被禁锢的灵魂,在深重灾难中无法被磨灭的对真善美的渴望,对自由的憧憬。
看着这些画作、文字所表达的美丽与纯净,读着小作者们简短到不能再短的生命档案,再联想到这些美丽生命被屠戮的黑暗情景,我始终被一种痛苦拉扯着,被一种恨压抑着;但同时,也被坚忍下痛苦绽放的生命之花感动着、振奋着、激励着。是呀,如果面对人性之恶与历史之痛,只有悲与悯,那历史终究将在另一次轮回中被另一帮恶魔抹黑。善与恶的对抗,在人类历史上不曾间断,但若是据此而绝望,那阳光终有一天会耗尽。
我在悲观中乐观,因为我相信,光明总有照亮黑暗的时刻,就如同特莱津那些犹太艺术家们对孩子们所给予的生命、民族与艺术的传递,在黑云密布的环境下尽管微弱,但却是无比温暖的星火,像自由一样美丽。
我要独自离去
我要独自离去,去到一个地方,
那里的人不一样,他们更为善良,
那个地方很远,谁也不知道在哪儿,
在那里,一个人不杀死另一个人。
也许,我们更多的人
一千倍的坚强,
就能达到这个目标
在为时太晚之前。
(这首诗的作者是阿莱娜,于1926年9月24日出生在布拉格。1942年12月22日,她16岁的时候被遣送到特莱津。1944年5月,她被解救,回到了布拉格。)
阅读中:《激荡三十年》,吴晓波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