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高中同学(五)
我和一位朋友聊天感叹时间过得快,我说感觉几十年的光阴一下就过去了,他说感觉一辈子也就一下就过去了。这就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伟大,它把时时间含义说明白了。人一生做了什么,最有意义的是你的经历人和事。四十年前的高中生活和现在的高中生活仿佛是二个世界的事,那是一个充满政治口号的年代,培养接班人的标准是看他愿意不愿意并且实行不实行和工农群众想接合,那个他就是指我们,培养我们和工农相接合的最好方式就是参加劳动。我们高中有一个学期是到距重庆100多公里以外分校(五七农场)劳动学习,分校在綦江县城外的鸡公山上,山顶上还有一个破旧的小庙,那是一个典型的农村环境,没有通公路,没有电,自来水,按现在是的话是纯天然,按当时的话有点落后。我们的分校学习生活从1974年的春节后开始。
1974年春季开学前班主任就通知我们到学校开会,布置到分校的学习的事,先选七八位同学组成先遣队先一周上山,全班其他随后上山。全班同学带上自己行李:从重庆八中乘卡车到白渡公社,那里离山上的分校大约有10多华里的山路,同学们第一次背着自己的背包带着行李上山,途经一个叫“冒火坡”的地方时已经十疲惫不堪,到分校时看到如此差的住宿条件,情绪都不怎么高。到开晚饭的时候大家特别高兴,因为有晚餐有肉吃,感觉特别肉香味美。我们先遣队员知道前一天分校自己养的猪自己就没有气了。物资贫乏的年代,死猪肉能算得是营养品。
分校的规模很小,只有三个高中班的规模,三间教室,几间老师办公室,几间老师宿舍和几间土墙草房的学生宿舍。一个食堂,一个很简陋的食堂,对于我们来说只是几个打饭的窗口。分校离綦江县城有十多里山路,分校的一切物资都是靠扁担挑上山,我们分校的生活是四天上课,二天劳动。休息一天。每个班有二盏煤气灯,用于晚上自习、开会或者排练文娱节目,那时煤气灯算精密仪器,由我班的孟同学专人管理。
刚到分校的时候,山上还是很寒冷的冬天,没有别的蔬菜唯有萝卜天天陪伴,没有油水的萝卜真不好吃,后果还有点严重。萝卜吃的太多了有时说话不注意控制清口水都淌下地来了,顾不得难看,因为经常会有这样的场景,说话时要注意藏拙于巧。学校防止同学寅吃卯粮,我们都是买饭卡,一张卡上印出30天的定量标准,早餐3两,中餐4两、晚餐3两,菜是一人一份没有多余的,如果你吃不饱要用自己的机动饭票买米饭或者馒头,没有菜了,只得买2分一块的豆腐乳。清汤寡水的滋味不好受,总盼着打牙祭的那一天,一个月有三四次肉吃,只能是吃上了不可能管够。吃肉那天我眼睛都会朝厨房的烟筒多看几眼,看看也都是享受。
三间茅草屋分别住三个班的男生的宿舍,拥挤的宿舍里除摆放着上下铺床没有别的,行李没有地方放,同学们带的帆布包只好用绳子掉在房梁上。真还来了梁上君子,,,不说了。男生宿舍离分校上课的地方要走10多分钟的山间泥土小道,天晴还好说,下雨天就难走了。月黑风高走夜路要跟着有电筒的同学走,男生宿舍没有热水供可取,晚上睡觉前到井床边打水洗脚。一天傍晚天上还飞着雪花,我坐在屋檐下洗脚,很艰难地把一双脚进冰冷的盆里,每次都是咬紧牙关才完成一天最后的这项工作,不洗脚不行啊。
当年的生活很简单,能保证基本温饱。那时大家的生活水平差不多,也还没有什么富二代。我们同学对于这样朴素的生活也没有什么反感,分校经常组织一些文娱活动,这一做法很有效,我们简单的生活变得一点不枯燥,反而很有生机。在这种生活的环境里同学之间在思想交流很多,多年后都保留着年少时的友谊。一个对待生活的认识和态度是依靠自己生活的积累,从分校生活开始到后来下乡的经历,我养成对待食物的态度是有敬畏感,有亲近感。食物没有好坏之别,食物和人是有感情的,一定要珍惜食物。分校的劳动强度有点大,我们的体力就从那时有了长促地增强。(待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