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人那山那岁月(五)
(2008-07-26 09:12:49)
标签:
爱在中国行知青生活挖红薯喝酒文化 |
分类: 往事如烟 |
那人那山那岁月(五)
农村的冬天也是很忙,夏天农活很辛苦,其实不论那个季节的农活,同样也是很让感觉很劳累的。按当时老乡的话说:条条蛇儿都咬人!秋天是收获和季节,人们应当是满怀喜悦心情,但这样喜悦的心情必须是用艰苦的劳动换来。我记得在“寒露”和“霜降”的节气里山区就该收获地里的红苕(红薯)了,我插队的地方是山区,红苕的种植面积特别大,每年到挖红苕时候经常是要忙到晚上点灯后才能完成当天的工作。
农活是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与天气与时间总是环环相扣,当时一年里有一半的粮食都是粗粮,粗粮的主角之一就是红苕,挖红苕早不得也晚不得,早了产量太低,晚了红苕就会烂在地里,既要产量高一些又要保证不烂在地里,挖红苕的那段时间那些天每天工作的时间都很长。挖红苕的时节开始了,队长就会将全队总面积分成若干块,每天必须挖完一定的面积。挖红苕只是费力气的活,先将带泥土的红苕挖出来,等到全挖完成的时候一般都会是下午四五点了,再回头蹲下来用双手剥落红苕外边的泥,挖的时候只感觉费劲,剥泥巴的时间长了就感觉有些冷了,双手全是准冰冰的泥巴。如遇下雨天也得挖红苕,季节是不等人的,雨往往和风同行,在风雨天剥泥巴有时清鼻涕都会自己淌下来,此时自己的双手又束手无策,那样的情景真会让感到有点凄凉的感觉,老乡们自嘲地称这为是剥皮蛋。真正的皮蛋在那时看都看不到。等到将地头的红苕分好,提着马灯、打着火把再挑回家已是八九点钟了。
我是插队后才学习喝酒的,感觉那时喝酒是很有情调的。那家主人过生日,或者其它有值得庆祝的事都要喝酒,摆酒席在乡下是一件热闹的事,但凡酒席上的客人都要送礼,有的送一二元钱或者几斤粮票;有的送几斤挂面,送去的挂面要用麻绳栓好提着去,上边还要贴上一张小红纸,我看那麻绳系着的不仅仅的挂面,还系着的是情分。乡下喝的是“转转酒”。一张方桌四条板凳八个人为一席,到上一碗白酒,逆时钟旋转一人一口接着往下喝,桌面上只有一道荤菜,其余就是豆花(嫩豆腐)和素菜。这种喝酒的好处是谁都不会耽误了酒量,酒碗到你跟前你喝多少都可以,而且还不露声色,感觉一桌人酒量一样大似的。按现在的观点看明显的缺点就是不卫生,其实的生活中有时候情调比卫生更重要。虽然那个年月的物质生活很匮乏,但乡亲们喝起酒来能感觉到精神气质是很昂扬的。人们传递着的酒碗里装着不光是水酒,还有着浓浓的乡情和纯洁的友谊。那一大碗酒还经常在我梦里转着。